李淑清,楊仙花
(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骨科器械由于受到自身特點諸如新型器械推廣速度快、手術器械更新換代快、器械自身價格昂貴等的限制,通常采用租賃的方式使用[1]。由于該手術器械輾轉使用于各家醫院,器械的清洗、消毒、包裝等過程的污染與否,限于各家醫院管理水平的不同而有差異,為手術風險的發生提供了可能[2]。傳統的手術器械清洗及消毒方法,由于在消毒與使用時間安排方面難以協調,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延誤患者手術治療的最佳時間的問題[3]。
為解決上述問題,我院自2019年6月起在消毒供應中心采取了全程質量管理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積累經驗,與同行交流分享,以達到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現將相關情況匯報如下。
隨機抽取消毒供應中心2018年6~12月采用傳統清洗方法的660件外來骨科器械作為A組,另抽取2019年6~12月采用改進后的清洗方法的660件器械作為B組。
A組:采用傳統的清洗方法,基本流程為器械清洗-滅菌處理-包裝。B組:采用全程質量管理的方法,具體如下:(1)加強醫院內部溝通。與相關科室、部門明確對外來骨科器械的消毒滅菌、生物監測的衛生行業標準的相關要求,明確消毒滅菌所需要的時間,提前做好預約準備。對于特別緊急的,需要提前放行的器械,需要辦理器械放行審批,做好資料管理。(2)嚴格洗滌流程培訓和日常消毒管理。對所有人員進行全員培訓,使其掌握器械消毒、清洗所有流程和消毒標準。尤其是器械浸泡環節,需要在多酶清洗液中浸泡不少于10 min,使用軟毛牙刷將器械的凹陷、孔洞、溝槽部位借助于流水的幫助將殘留物清除。對于管道類的器械,首先將管芯取出,使用高壓水槍和管道清洗刷洗不少于7次;需要擰開套接的器械,使用密閉籃筐盛裝,防止器械掉落;螺釘盒需要利用流動的水流對螺釘體正反紋進行刷洗。將器械使用手工充分清洗后,放置于清洗消毒機內按照設定的程序進行清洗消毒。全部清洗完畢后,需要將管道類和螺釘類器械再用清水將里面的清洗液清洗干凈后,使用潤滑劑浸潤后干燥。(3)建立器械清洗消毒的可追溯管理。按照器械提供清洗、消毒、包裝環節,做好相應記錄,并由責任人員簽字確認,建立可追溯的管理體系。
使用SPSS 19.0對統計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通過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由表1可見,提前放行數量指標方面,A組為52件(占比為7.88%),B組為26件(占比為3.94%),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提前放行數量指標[n(%)]
由表2可見,洗滌不合格總數方面,A組為268件(占比為40.61%),B組為113件(占比為17.12%),兩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2 洗滌不合格總數[n(%)]
傳統的骨科器械管理模式中,每次手術前需要領取相應的手術器械,然后送到消毒室進行器械消毒,在手術結束后將借用的手術器械送回,在器械清洗、消毒方面,缺乏相應的標準與流程,容易造成器械清洗消毒不到位而造成的生物安全風險[4]。限于骨科手術器械自身更新換代頻繁、價格昂貴等的特點,骨科手術器械中外來器械的使用更為多見[5]。因而如何對該部分器械進行清洗消毒環節的全程質量管理成為當前臨床醫師關注的重點。
對骨科手術器械進行全程質量管理[6],就是將外來骨科手術器械的進入、清洗、消毒、供應等分環節,建立標準的流程和體系,通過全員的培訓、日常考核及期間考核體系的建立,以及可追溯體系的完善與應用,降低手術器械清洗、消毒等各環節的問題發生幾率,增強手術器械的生物安全性,為手術患者提供安全的硬件基礎。
在全程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中,建立消毒中心與醫院各科室、各部門的密切溝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保證全程質量管理體系穩定運行的前提[7]。統計醫院骨科近3年手術使用器械的頻率高低,并與相關科室醫師護士充分溝通,能夠確定手術器械供應的最短時間或者根據器械的消毒滅菌時間對手術時間進行相應的調整。提前放行的審批環節,是建立在極為特殊情況下的一種應急措施,是對常規的手術器械供應及無法調整手術時間情況下的一種補充,是一種特例,但是隨著每季度對骨科手術器械使用頻率統計的更新,這種特殊提前放行的例外情況呈現出逐步下降的趨勢。
在全程質量管理中,對消毒滅菌人員的管理是整個質量管理效果良好與否的關鍵[8]。首先,需要讓全體人員接受必要的流程與標準化的培訓與練習,其次通過可追溯管理體系的建立,能夠量化參與人員的質量及責任意識。再者,通過有效的考核獎懲體系的建立,能夠充分調動所有人員的積極性,為全程質量管理的高效運行提供了基礎保障。
綜上所述,對外來骨科器械采用全程質量管理的方法進行消毒與供應,能夠明顯提高洗滌質量,降低提前放行率,保證器械的使用在手術過程中的生物安全性,為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根本保障,增加患者對醫院的信任度,為醫院的管理贏得良好的社會信譽,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