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瀟珍
(河北省涉縣腫瘤醫院,河北 邯鄲)
臨床中將FTS護理模式定義為一種術前至術后的護理模式,通過采用多種已經得到證實的干預方式從而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手術患者身心創傷應激,加速患者病情康復[1-2]。該護理模式針對術前腸道的準備工作極為細化,通過選取適合的麻醉方式,讓術后鎮痛效果更好,讓術后的康復治療得以強化,其中包含早期腸內營養的支持以及下床活動等,以上因素將決定患者出院情況[3-4]。整個FTS護理模式需要由患者家屬、護士、康復治療師、科室醫生以及麻醉師共同參與。本研究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所收診的50例食管癌患者予以研究,針對臨床中到院實行食管癌手術治療患者,分析在圍術期間給予優質快速康復外科(FTS)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內容如下。
本研究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所收診的50例食管癌患者予以研究,按照實施不同的護理干預方式將這50例食管癌患者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其中將基礎護理干預措施護理應用在25例參照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齡最小50歲,最大70歲,平均(63.8±5.4)歲。將FTS護理模式應用于25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齡最小52歲,最大78歲,平均(62.1±7.9)歲;對以上50例實行食管癌手術患者相關基線資料加以比對,結果顯示組間數據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參照組:術前叮囑患者禁飲6 h,禁食12 h;對患者進行常規的健康宣教;術前給予瀉藥等做好腸道準備工作;術后給予患者阿片類鎮痛藥以及鎮痛泵;當患者首次肛門排氣后給予流質飲食;叮囑患者保持臥床休息3~4 d。
研究組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術前:(1)健康宣教:實行手術治療前護理人員采用簡單易懂的方式為患者講解手術方式、效果、FTS護理模式重要性、疾病相關知識等,明確告知患者術后可能出現的后遺癥或者是并發癥等,針對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感、緊張感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需要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工作,預防術中危險性事件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腸道準備及飲食控制:為了緩解分解代謝,減少患者術后胰島素抵抗,實行手術前需要對患者進行代謝準備。術前10 h為患者提供碳水化合物飲料(12.5%碳水化合物800 mL),2 h再次引用400 mL。FTS護理模式不需要限制患者的飲食,因為擇期手術者無腸梗阻癥狀,因此進行麻醉前的6 h叮囑患者禁食固體食物,2 h禁飲。(3)管道留置時間處理:FTS護理模式指出采用導管不僅會對患者術后活動以及心理造成影響,同時還會增加并發癥發生率。所以,針對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性的適用導管,若患者必須留置導尿管或是鼻胃管,則盡早拔出。
術中:體溫控制,當患者出現低溫狀態則機體將出現應激反應,加快氧消耗,并且還會影響凝血機制,出現凝血障礙,極可能出現心律失常,引起患者術后傷口感染。該護理模式強調對患者體溫的控制,隨時查看患者體溫變化情況,通常手術間室溫控制為25 ℃,為患者給予保溫被以及保溫毯,在進行靜脈輸液以及腹腔沖洗過程中對其液體進行加熱。
術后:(1)鎮痛干預:給予患者選擇性的連續硬膜外鎮痛泵直到術后2 d,還可采用組織神經傳導來減少患者應激反應與腸麻痹癥狀,加快患者早期活動時間以及進食。(2)下床指導與進食:術后12 h至1 d指導患者以流質食物進食,隨后漸漸以普食為主,嚴格遵循少食多餐原則,可降低患者術后嘔吐、腹脹和惡心等癥狀。術后根據患者情況指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并進行鍛煉,防止下肢靜脈血栓以及肌肉萎縮,同時增強患者心肺功能,縮短術后康復以及進食時間。(3)癥狀干預:手術結束后的第6天觀察患者有無出現吻口瘺或者是發熱癥狀,當患者腸道功能恢復至正常狀態后將其胃管小心拔出,實行飲水試驗,每天2 h,初階段將其水量控制在10 mL,隨后根據患者情況逐漸增加劑量至100 mL,觀察患者在進食的過程是否存在不良反應,第二日便可將鼻腸管拔除,隨后指導患者禁食流質食物至普食。
分別對兩組患者經不同干預方式護理后臨床相關指標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加以比對。其中并發癥包括心律失常、傷口感染、胃功能障礙;臨床指標包括住院時間、拔管時間、排氣時間和下床時間。
應用SPSS 24.0軟件進行計算,其中計量資料(住院時間、拔管時間、排氣時間和下床時間)采用(±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經過不同護理干預護理后與參照組相對比,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拔管時間、排氣時間和下床時間顯著偏短(P<0.05)。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指標變化情況(±s)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指標變化情況(±s)
住院時間(d)參照組(n=25)83.53±3.10 4.32±0.50 3.69±0.96 11.65±0.56研究組(n=25)60.19±2.77 2.58±0.55 1.54±0.26 9.23±0.76 t 28.071 11.705 2.053 12.817 P 0.000 0.000 0.046 0.000組別 排氣時間(h)拔管時間(d)下床時間(d)
如表2所示,經過不同護理干預護理后與參照組相對比,研究組患者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顯著偏低(P<0.05)。
在國內高發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之一便是食管癌疾病,該疾病的致死率非常高[5-6]。目前臨床中對食管癌疾病患者主要采用的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然而大部分患者經過手術治療以后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不僅對患者的心理上造成損傷,同時還對患者生理上造成影響。為了提升整體臨床治療效果,在對患者實行食管癌手術治療圍術期間加入有效的護理干預方式是十分重要的[7-8]。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病情原因影響,患有食管癌疾病患者自身的日常生活與常人有所差異,而基礎的護理干預方式缺乏針對性,因此一部分給予基礎護理干預的患者不僅病情未得到控制,同時延長了病情康復時間,增加患者痛苦。
FTS護理模式建立在循證醫學理念整體基礎之上,根據多個學科相關知識,將現有的新型護理理念以及護理措施進行不斷優化。針對圍術期食管癌患者,將該護理模式應用其中,分別在患者術前、術中以及術后給予一系列護理干預操作,不僅降低了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同時減少了手術創傷對患者造成的應激反應。同時給予患者術后針對性鎮痛干預,可加速患者早期進食以及下床活動,預防肺部感染,有利于患者咳嗽,增強患者腸胃蠕動等。通過術前對患者進行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不僅能增強患者知識面,同時還能提升患者整個手術的治療配合度,創建良好的護患關系。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不同護理干預護理后與參照組相對比,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拔管時間、排氣時間和下床時間顯著偏短,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顯著偏低(P<0.05)。
總而言之,將FTS護理模式應用于圍術期間食管癌患者中,不僅能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同時還能加快患者病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