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葵華
摘要: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我國電影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其中,軍事題材電影作為主旋律電影的重要類型之一,其制作發展與我國軍事力量發展、與綜合國力的世界影響力有著密切關系,在現實主義美學的觀照下體現出強烈的國家意識與民族意識。近十年來,我國軍事題材電影創作呈現出眾多新面貌,它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于價值取向、視聽語言以及敘事視角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文章將對近十年國產軍事題材電影的突破與發展展開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近十年 國產軍事題材電影 突破與發展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8年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當代中國軍事題材電影研究”(項目編號:18Y167)研究成果。
在我國電影行業建設發展歷程中,軍事題材電影占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中國電影事業發展初期,任慶泰導演拍攝的軍事電影《定軍山》可以說是我國軍事電影發展的萌芽。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大量優秀軍事電影相繼出現,如《地道戰》《鐵道游擊隊》等軍事電影出現在大眾視野,成為幾代人的共同記憶。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近十年軍事電影開始出現大熱現象,《集結號》《紅海行動》和《戰狼》系列等軍事題材電影受到了廣大中國影迷特別是年輕觀眾的認可和歡迎。其中,電影《戰狼2》以56.8億元票房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最高票房紀錄的電影。從近幾年主流軍事題材電影的表現來看,它們呈現出顯著的商業化、類型化的特點,回歸大眾文化并被社會大眾普遍接受和認可。
近十年國產軍事題材電影的突破與發展
英雄形象的突破發展。在我國傳統軍事題材電影制作中,絕大多數軍事電影都有著明顯的政治色彩和宣傳特點,電影主題大多離不開贊揚戰士的勇敢、民眾的智慧,或者是樹立軍隊英雄的偉大事跡。在艱苦的戰爭年代,不論面對多大的艱難危險,中國軍人一定會拼盡全力,保衛國家。傳統革命戰爭電影成功塑造了大量具備高尚道德情操和遠大革命理想的英雄形象人物,比如志愿軍戰士王成、邱少云以及游擊隊長李向陽等,這些典型的革命戰爭時期的英雄人物形象無不讓人感動和追懷,是一個時代的審美傾向和價值取向。然而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這些具有一定共性的國產軍事電影創作范式似的英雄人物形象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同質化現象,他們的形象忽略了社會多元發展過程中人性的復雜性和多層性,難以吸引不同層次的潛在電影觀眾。
21世紀,現代軍事電影創作通常都是導演在歷史與現實的觀照下,進行英雄人物的“人性”與“英雄性”的刻畫,這促使近十年來國產軍事題材電影的創作發展完成了一種心理突變,在塑造符合時代精神英雄形象上主要體現出兩個方面的變化:1.英雄動機。在傳統軍事電影中,革命戰爭中那些勇往直前的英雄戰士都有著明顯的階級斗爭意識和堅定的革命信仰,他們帶著滿腔熱血為了捍衛祖國主權而努力奮斗。也正是中國革命戰爭時期這種“雪民族恨”的必然使命,促使廣大軍隊戰士心甘情愿去拋頭顱、灑熱血,為祖國獻出自己的生命。而在21世紀這個和平發展的時代中,軍隊英雄人物動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們攜帶著一種新時代的軍人職業精神。如在2018年上映的由林超賢導演的《紅海行動》,主要講述了新時期我國海軍“蛟龍突擊隊”小組奉命執行撤僑任務的故事。在撤僑過程中,突擊隊在剿滅叛軍武裝首領的過程中遭到伏擊,出現了人員傷亡,但突擊小隊的8名隊員依然各司其職,不管是突擊隊隊長還是通訊兵都至死堅持履行職責,充分展現了新時代中國軍人的英勇無畏。2.英雄特質。傳統軍事題材電影往往都會采用悲情創作模式,電影英雄主角在艱難條件下完成革命組織的任務,這都是革命信念驅使著他們勇往直前。而在當代國產軍事題材電影創作中,英雄特質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們契合了新時代軍人精神,有著強者的氣勢質實和扎實的專業技能,充分展現出了新時代中國的大國風采。不管是《紅海行動》中的突擊隊長,還是《戰狼》中的冷鋒,都展現了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特點,代表著新中國的軍人形象,彰顯了新時代的軍人精神。從傳統軍事題材電影到現代軍事題材電影,英雄人物特質與動機的創作變化,都反映出時代在進步發展,社會民眾的觀念和審美也由此發生一定變化。
敘事模式突破發展。在傳統軍事題材電影創作發展中,大多數軍事電影都是以某重大歷史事件作為核心敘事基礎,導演基本會采用現實主義手法科學有效地塑造出中國革命軍隊的集體形象,這種敘事模式雖然能夠完整地呈現出革命歷史的真實過程,但卻容易拉開與現實觀眾的心理距離,難以體現出當代社會電影本身的娛樂性質。而在近十年來,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軍事題材電影,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賦予了電影更多的娛樂屬性,創造性地采用了不同以往的電影敘事模式。比如,在如今位居電影票房榜第一的軍事題材電影《戰狼2》,該部電影的拍攝有效地融入了動作、槍戰以及情感等商業影片元素,在保留傳統軍事題材電影的基礎上,創新結合了現代社會發展心理、新時期民眾審美情趣等,并且還有效借鑒了美國好萊塢同類型影片的敘事模式,塑造出了經典英雄式人物冷鋒。冷鋒英雄人物形象的打造完全突破了傳統集體英雄敘事的格局,更多體現了其個人英雄主義和愛國情懷,一定程度避免了傳統軍事題材電影英雄敘事的形式化,不會讓觀眾感覺到該軍事愛國電影有著濃厚的說教意味。《戰狼2》導演吳京在拍攝該片過程中采用了明暗結合的敘事方式,一條線索講述了冷鋒為龍小云復仇,一條線索則是冷鋒在撤僑行動中勇敢營救僑民。這兩條線索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敘事過程逐漸展現出了英雄人物冷鋒的情感變化和人生際遇,能夠有效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而在《紅海行動》拍攝中,導演林超賢在敘事模式上也有著自己的創作原則,無論是在敘事結構上,還是在情節安排和人物關系上,都科學遵循了一定創新,將好萊塢商業片中典型劇情片的舒適模式進行了創新融合。《紅海行動》電影有著明快而緊張的敘事節奏、統一連貫的故事線、豐富適宜的個人情感,這些都是傳統軍事題材電影敘事中所不具備的,能夠吸引到更多觀眾,同時也更有利于宣揚中國特色的主流價值觀。
創作題材突破發展。傳統軍事題材電影創作往往都會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汲取靈感和養分,這些題材內容能夠喚起一些觀眾對中國革命時期戰爭事件的集體記憶和情感呼應,但是卻難以獲得現代社會公民的內心共鳴。在和平年代,人們更加關注當下的現實生活,如果只是單一對傳統戰爭事件內容進行描述消解,在一定程度上會容易遭到人們的排斥。近十年來,新主流軍事題材電影的出現為中國軍事電影開啟了嶄新的大門,軍事題材電影創作得到了有效拓展,能夠從更深層次、更寬視野角度思考分析創作軍事題材電影的藝術內容。基于全球化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軍事題材電影創作進一步拓展了空間,軍事題材電影創作主題變得更加多元化,可以是描述難民危機的軍事題材、可以是恐怖主義打擊的軍事題材,也可以是禁毒維和的軍事題材。比如,近十年推出的軍事題材電影《湄公河行動》《戰狼》系列、《空天獵》以及《紅海行動》等,其創作題材涉及反恐、禁毒、撤僑以及難民等社會現實問題,大大完善了國產軍事題材電影創作內容,促使中國軍事題材電影空間格局向全球范圍拓展。
價值觀從單一走向多元。在傳統軍事題材電影中,集體主義是電影主人公始終堅守的革命道德,他們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種集體主義的革命道德原則雖然境界極高,但是卻存在一定的時代發展局限性,難以符合新時期中國的多元價值取向發展目標,也難以有效構建出新時代軍事題材電影的價值坐標系。在新時期社會人本主義價值取向的發展下,我國軍事題材電影在個人、集體以及國家共享層面找到了平衡點,電影中的軍人形象不僅能夠履行好軍人職責,實現自我個人價值,還可以捍衛好集體利益與個人生命權利。如2018年上映的軍事題材電影《紅海行動》,其全面凸顯了小組集體合作下戰斗力的強大,同時也體現出了團隊成員之間的個體差異,導演深入挖掘表達出了不同角色形象的人性,賦予其清晰明確的性格特質和對應的情節發展內容。這些人物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與情節內容相互交織在一起,從而最大程度地豐富了電影的敘事視角,同時讓電影回歸到對人這個戰爭主體的關注,而不只是集體利益。又比如在電影《空天獵》中,主人公吳迪在集體主義精神引導下完成了組織安排的任務,成為了團隊中一名優秀的飛行員,同時在極限挑戰中還實現了自我價值,有效成就了個人抱負與理想。與傳統軍事題材電影單一的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相比較,新時期軍事題材電影不再讓主人公犧牲自我成就集體利益,而是將維護集體利益與實現個體價值結合一起,完成軍隊的雙重使命。
結語
在時代背景下,我國電影行業要想吸引到更多的電影消費者用戶,穩定持續地發展,就必須創新、發展多元化電影內容。近十年來,市場推出的軍事題材電影與傳統軍事電影相比較,發生了鮮明的變化,無論是在題材拓展上還是在電影敘事模式上,都有著一定的創新,持續為電影消費者帶來了一場場視聽盛宴。(作者單位:荊楚理工學院)
參考文獻:
1.史博公,孫小遜:《“新軍事電影”的成就與不足——近十年來我國軍事題材電影創作述評》,《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3(4)。
2.梁培:《新中國軍事題材電影發展回顧》,《軍事歷史》,2012(3)。
3.張含:《當下國產軍事題材電影的商業化成功范式——以林超賢“行動”系列電影為例》,《電影評介》,2018(8)。
4.董楠:《略論愛國主義軍事題材電影的創造性進展——以電影〈戰狼2〉為例》,《西部廣播電視》,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