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青
摘要:伊朗彩色故事片《小鞋子》(又譯《天堂的孩子》),是伊朗的代表性兒童影片。故事很純真,在影片中存在大量的特寫鏡頭與重復鏡頭,不同的鏡頭會帶來多樣的傳播效果。影片以兒童的視角看待現實生活中的美好與辛酸,打造別樣的觀看體驗。文章以影片中出現的特寫鏡頭和重復鏡頭為切入點,分析影片獲得成功的原因。
關鍵詞:《小鞋子》 重復鏡頭 特寫鏡頭
故事梗概
戴錦華曾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小鞋子》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伊朗電影。準確地說,是一部在國際視野中、在全球電影舞臺上具有典型特征的伊朗電影?!雹佟缎⌒印分v述了生活在貧民區的阿里和莎拉一家的故事。阿里在去買菜的過程中不慎弄丟了妹妹莎拉已經修補好的唯一的一雙鞋子,為了不挨罵、不增加家里的負擔,兩人并沒有將丟鞋的事告知父母,并且阿里和莎拉商定好兩人輪流穿一雙運動鞋上學。在這個過程中,兩人輪流穿鞋導致哥哥阿里上學遲到被教導主任為難、無法跟小伙伴一起參加足球決賽等一系列不如意事件的發生。為了全市小學生的跑步比賽,學校進行內部選拔,第三名的獎項是一雙嶄新的運動鞋,為了能得到一雙新鞋,阿里報名參加了比賽,但最終以第一名的成績收場。在影片結尾,父親為全家采購時,在車后座上出現了一雙白色男式球鞋和一雙紅色小皮鞋,但阿里和莎拉兄妹倆最后能不能得到新鞋也沒有得到揭示。電影彰顯了阿里和妹妹莎拉身上為實現愿望而努力追求及乖巧懂事和勇于承擔責任的美好品質,在經過種種困難之后,他們的生活仍在繼續,但會不會有下一次“小鞋子”事件也未可知。
重復鏡頭——無限的奔跑
李顯杰在《電影修辭學——鏡像與話語》中指出:“當影片中的‘特寫' 以一種特定的目光聚焦和注目于人或物的細部而刻意加以審視時,‘特寫'實際上是作為一種修辭格而發揮作用的,從而具有了特定的修辭功能。”②影片中出現大量阿里和莎拉奔跑的鏡頭,主要的鏡頭是兩人輪流穿鞋奔跑的過程。兩人第一次換鞋,從阿里在巷子里的焦急等待到匆忙奔跑到教室,在這個過程中,阿里和莎拉兩人的奔跑鏡頭占了全過程的三分之二;在換鞋過程中的第二次奔跑,是莎拉在放學后努力往家趕的過程中,鞋因過大在跨過污水溝時甩入了溝里,鞋隨著污水溝里的水急速漂流,從鞋子掉進污水溝里到鞋子被東西堵住,比較巧妙的是這里采用的是自上而下俯拍的鏡頭,全程俯視著莎拉追鞋子的全部過程,快速的水流和莎拉的焦急及最后鞋子被堵住的絕望,激起了觀眾強烈的同情心,并為能否找回鞋子而擔憂,從而實現了鏡頭對故事的推進和深化。隨后,阿里拿到鞋子急速趕往學校,但因遲到被教導主任抓住。影片中兩人最后一次輪流穿鞋,是因妹妹莎拉發現被哥哥弄丟的鞋子穿在和自己一個學校的另一個女孩的腳上,于是阿里在課后便跟著那個叫亞寶的女孩到了家,導致阿里遲到被教導主任第三次抓到,這個過程也多半都是奔跑鏡頭的呈現。影片中出現的大量反復奔跑鏡頭,是敘事的主要動因,使觀眾的注意力逐漸轉移到奔跑上,讓觀眾感覺到兄妹倆因丟失一雙鞋子,使生活變得無奈與辛酸。
之前所有奔跑鏡頭的出現,仿佛都是為了給最后的賽跑比賽作鋪墊。在最后一次奔跑段落中,奔跑仿佛有了真正的目的和意義。阿里報名參加了全市小學生長跑比賽,并且承諾妹妹莎拉他會獲得第三名,獲得的新鞋將會作為對她鞋子丟失的補償。整個長跑比賽導演用7分21秒的鏡頭呈現,在此過程中穿插妹妹莎拉奔跑的鏡頭,并有鏡頭突出了阿里與妹妹莎拉對話的聲音——“它們太大,我總是穿不穩,都是你不好,你不該丟失我的鞋”“若我得到季軍,我把鞋送給你”。在阿里筋疲力盡時,這些對話的聲音和對弄丟妹妹鞋子的愧疚鞭策著阿里不斷前進,導演運用長鏡頭和多機位的拍攝聚焦于阿里在比賽隊伍中奔跑的過程和全部細節。在比賽隊伍中身穿藍色運動服的阿里逐漸被辨認出來,跑過山坡、樹林和湖泊,一組跟鏡頭始終追隨著阿里。在阿里奔跑過程中出現的想象畫面、愈來愈粗重的呼吸、強烈的求勝眼神,都只是為了控制名次贏得季軍,折射出他對一雙球鞋的向往和追求,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績收尾。當阿里得知自己成績時,視線徑直看向為第三名準備的新球鞋,這是一個讓人心酸的比賽結果,夾雜著喜與悲呈現在觀眾面前。
最后,阿里失敗了,畢竟生活本身不是人們所向往的那樣,但導演為觀眾安排了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父親在為全家購置物品時,跟搖鏡頭拍攝出在自行車后座上有一雙白色男式球鞋和一雙紅色小皮鞋。影片經過一系列偶然事件的設置,達到了敘事的目的,呈現的是一個孩子眼中善良的世界,帶有紀實風格的拍攝手法,展現出伊朗社會底層畫面中的風景。
特寫鏡頭——情感的深思
修辭意義上的“重復”辭格,其功能主要是通過鏡頭乃至段落的“重復”來達到擴展時空, 實現其刻畫和突出某種心境或意象, 而達到深化人們對影片中心意象的感知之修辭目的。③影片開頭用一個特寫長鏡頭向觀眾展示修鞋師傅在修補一雙已經破舊小鞋子的真實場景,在開頭即把觀眾帶入到伊朗底層社會的圖景中。隨后出現的較為典型的特寫鏡頭是莎拉知道鞋子被阿里弄丟之后,兩人通過作業本進行交流,當阿里建議兩人穿一雙運動鞋去上學時,出現的特寫鏡頭是莎拉在摳鉛筆,表達出莎拉內心的猶豫,一方面是女孩的天性愛美,另一方面則是體諒困窘艱辛的父母,直到哥哥阿里把一支嶄新的鉛筆放在了莎拉的手邊,同時苦澀抒情的背景音樂烘托氣氛,莎拉慢慢拿起鉛筆的過程代表著莎拉對現實生活的被迫妥協。隨后出現的鏡頭是在莎拉上體育課時,鏡頭隨著莎拉的主觀視點掃過身邊同學的一雙雙鞋,莎拉不安地緊縮著腳往后退,當同學摔倒,老師間接表揚穿運動鞋的同學,莎拉的臉上才露出笑容,同時俯拍鏡頭的特寫看到莎拉往后移的雙腳站在了隊列的正常位置,還有一組掃視同學鞋子的鏡頭是在莎拉課間聽老師講話時,掃視過身邊同學的鞋子之后,把自己的鞋藏在了書包下面,同時對莎拉的臉部神情進行了細節呈現,這一組主觀鏡頭的特寫與莎拉相關聯,展示了莎拉眼里的世界,細節的捕捉刻畫出莎拉希望能擁有一雙自己的鞋子,即使是破舊的,但也未能如愿。
另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鏡頭是阿里和莎拉洗運動鞋的過程,影片的主色調為灰色調,在影片中也少有明亮色彩的出現。在這組鏡頭中,妹妹莎拉身穿的紅色毛衣是亮眼的存在,陽光下泡沫煥發出的彩色效果是影片中少有的存在,同時,輕松愉悅的背景音樂配上兄妹歡快的互動,兄妹倆燦爛的笑容和默契的對視,表達出兒童世界的純真與歡樂,弱化了貧窮帶來的生活壓力。隨后,在晚飯時電視上出現的鞋子廣告吸引了阿里和莎拉的注意,兩人對視之后把視線投向電視,但電視突然出現信號中斷和隨后出現在電視上的暴風雨的畫面,表示阿里和莎拉希望能各自擁有一雙鞋子想法的破滅和失望。
影片中經典性的特寫代表鏡頭是影片結尾,長跑結束后,阿里沒有得到想要的名次,回到家里面對妹妹莎拉失望的眼神,臉部特寫將阿里的失望和委屈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在妹妹離去之后,阿里將已經不能穿的鞋子脫下來,脫下襪子后,人們看到的是阿里布滿血泡的腳,有的地方已經被磨破了,之后阿里把腳放在水池里,透過俯拍鏡頭看到阿里被放大的雙腳。隨后,池中的金魚歡快地在阿里的雙腳邊游動,輕快抒情的背景音樂也與金魚游動的動作同步,金魚觸碰阿里的動作仿佛在安慰阿里疲憊的身體和悲傷的心情。影片的主題是貧窮,講述貧窮帶給孩子的生活重壓,或許也有描述伊朗社會貧富差距太大的想法,但在影片中很少出現邪惡的角色,無論學校里的老師還是幫莎拉撈起鞋子的小店老板,都使影片充滿溫情色彩。影片傳達的主題是即使身處貧窮的困境中,也依然有樂觀的生活態度和美好純真的品格特征。
結語
導演用純真詩意的鏡頭向人們描述了伊朗普通底層人家的孩子以一種盡最大努力的方式追逐夢想的全過程。《小鞋子》將伊朗社會下層的日常生活真實地表現了出來,通過孩子的視角表達貧困生活中人們純真善良的天性,孩子的純真和善良是社會的影像。影片通過大量的特寫和重復鏡頭傳達影片主題,背景音樂的使用契合主題,歡快、悲傷和抒情的音樂交叉出現,深化主題。
一部寧靜的伊朗電影,純真的失落和夢想的放逐,《小鞋子》以平常生活中的溫情為人們講述了關于鞋子與純真善良的故事,小兄妹的互幫互助、父母對孩子的愛護、鄰里的互幫互助都是影片中純真與善良的組成部分,以溫情感動著觀眾。電影中處處流露著貧窮、艱辛,但卻又處處體現著溫暖與希望,或許這也正是馬基·馬吉迪、伊朗電影的高明之處,窮而不悲、哀而不傷。有時,成人的世界或許太過紛繁復雜,回歸孩童的世界,或許才能找到最純粹的情感、最真摯的信仰,兒童的純真是世間最令人折服的力量,而這對善良的兄妹也將永遠奔跑在純真善良的路上。(作者單位:河南大學)
注釋:
①戴錦華:《電影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0頁。
②李顯杰:《電影修辭學——— 鏡像與話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頁。
③李顯杰:《電影修辭學——— 鏡像與話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頁。
參考文獻:
1.陳亮:《小鞋子的變奏——伊朗電影<小鞋子>中關于視覺事象的鏡頭分析》,《大眾文藝》,2015(17)。
2.孫蔚青,劉兆君:《以〈小鞋子〉為例淺析馬吉德·馬吉迪電影中的藝術風格》,《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3(5)。
3.張丹:《淺談伊朗電影〈小鞋子〉中的電影節奏》,《大眾文藝》,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