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藝霞
摘要:在泛娛樂化時代,很多電視綜藝節目制作方忽視節目內容,只顧追求表面刺激與享受,造成目前很多節目庸俗、枯燥無味。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電視節目數量大幅增長,觀眾會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觀看節目,這就造成了大量節目收視率低、無人問津的情況出現。在電視綜藝節目不斷創新吸引觀眾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綜藝形式受到人們關注。文章對此進行分析,并為從業人員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綜藝節目 主持人 節目創新 文化
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概述
文化類綜藝節目最主要的職能即傳播文化、共享新時代的和諧理念,探討正確的世界觀,通過圖片和聲音,向觀眾提供各種三維信息,是集教育、藝術、學理于一體的先進性電視節目。文化類綜藝節目不僅具有教育功能,而且還具有娛樂功能,其以游戲、競賽等形式向觀眾傳達科學文化知識,引起觀眾對某種文化知識的關注,進一步提升全民的文化素養與藝術水準。
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新特點
2017年,央視《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節目火爆熒屏,掀起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熱潮,也進一步引發了觀眾對文化創新類節目的關注與肯定。很多網友表示,節目內容使人眼前一亮。一檔電視節目的成功有著很多因素,節目創新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本章從內容創新、形式創新兩個方面分析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新。
從內容創新上看。1.注重“內容為王”制作優質節目。電視綜藝節目只有符合時代發展主流,才能保持其先進性。《見字如面》這類節目放棄了盲目追求高收視率,真正打造大眾化節目,符合觀眾對“內容為王”的要求。《見字如面》于2016年12月推出當日,騰訊視頻就達到了超過2000萬的收視率。節目邀請了很多知名演員作為拆信嘉賓,這些演員除了自身有一定的影響力之外,還有著極強的舞臺表現力,能夠很好地將信的內容有感情地朗讀出來。通過演員的解讀,使兩個生活在不同時空的人似乎在歷史的某一點上相遇,削弱了書信內外的距離感,在書信中把觀眾帶入了當時的世界,真正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寫作思想和情感。此外,節目選取的大多數信件都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提高了節目的文化價值。例如,蕭紅在1941年寫了一封信給她的哥哥張秀克。當蕭紅寫這封信時,她的生命即將結束。因為日軍的侵擾,原本在瑪麗醫院的蕭紅不得不轉院至香港,在生命終結的前幾天她依然心系國家,想到了自己以前和弟弟的點點滴滴,帶著這些回憶和對弟弟的鼓勵她寫下了這封信。這樣的拳拳之心、愛國之心將永遠在中華大地上生生不息。
2.基于文學出發,充分尊重精神文化。《見字如面》與《中國詩詞大會》已在某種程度上占據了我國現有的文化節目潮流,在電視節目市場上具有難以言表的突出優勢。而《朗讀者》則是以朗讀這種形式作為傳承文化的載體,在朗讀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新型的文化潮流。文字與聲音的完美結合實際上就是基于文學的情感體驗,這種新型的情感體驗必將帶給觀眾以全新的面貌。在朗讀的過程中,觀眾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朗讀出來的聲音、語氣,更重要的是文學意義與獨特創造,這是一場絕無僅有的精神盛筵。類似于《朗讀者》這樣的電視節目,實際上是在文學中塑造活生生的人,塑造更加鮮活的社會形象。許淵沖曾用朗讀的方式來誦讀經典,在語言選擇方面也并非一成不變、不可創造,還可采用多種語言,適用于多種場合,這實際上是一種極大的突破。而賈平凹的《寫給母親》,也以文學性和創造性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進一步引發共鳴。從節目創新和文學性的角度來說,實際上是重建了一種集體記憶。
從形式創新上看。1.表現方式多樣化。從節目表現方式上來看,以《朗讀者》為代表的一系列節目都打破了傳統節目的形式限制,極具創造性與藝術性。在節目進行過程中,嘉賓與主持人一對一互動,實際上并非是嘉賓一成不變地朗讀與信息輸出,而是主持人先對嘉賓的生平事跡進行采訪,在挖掘其相關個性的基礎上再進行朗讀與分析,這種完全創新的節目形式很值得借鑒。嘉賓在朗讀之后,還有專家學者為其朗讀內容進行解析,避免了因朗讀內容太復雜而導致觀眾流失或完全不知所云的尷尬,也解決了部分觀眾相關的問題,這一系列的表現極其出色。
《國家寶藏》每一期節目的編排形式都是“三大段”“兩小段”, 注重通俗性,易于觀眾理解。“三大段”即博物館文物介紹、“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兩小段”即開場介紹與國寶守護人宣誓。在這種清晰的編排結構下,再加入一批明星護寶人進行視覺刺激和記憶強化, 將“明星——國寶——前世——今生”的記憶意象群串聯起來,一方面強化了節目的感知度和通俗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觀眾持續觀看的積極性。“前世傳奇”由擔任護寶人的明星來演繹,讓歷史長河中文物的坎坷命運通過劇情傳達給觀眾,借用趣味性的表現方式詮釋晦澀、枯燥的文博知識。“前世傳奇”秉承“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基于史實進行合理虛構,在還原國寶前世的同時借助合理的戲劇性夸張手法來吸引觀眾。“前世傳奇”的主角絕非明星,而是象征華夏璀璨文化的國寶。縱觀各期“前世傳奇”的演繹情況,國寶守護人所展現的演技總體來說比較自然,鑒于題材的嚴肅性,其表演更多是為了服務文物,注重如何將國寶“繹”給觀眾。在國寶的“今生故事”中,節目沒有刻意強調國寶的收藏現狀和市面價值,而是以點帶面,挑選了一些 “接地氣”且能引起廣大觀眾興趣的切入點,講述國寶技藝與文化思想傳承。對各期節目進行統計可以發現,“今生故事”中約20%講述了文物顛沛流離、幾經波折的命運,近50%提及古代工藝技術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很多文物的發現和研究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在講述過程中,傳承人用樸實易懂的語言將自己與國寶的故事說給觀眾聽,通過現場展示的方式直觀再現工藝流程。
2.文化內涵豐富化。2013年,以《中國成語大會》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節目發展良好,許多衛星電視平臺也在制作類似的文化電視綜藝節目。在衛星頻道跳躍的背景下,這些節目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顯著的同質化,其不同于《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欄目,旨在吸引讀者養成寫信的寫作習慣。有些是從私人收藏中提取,從初選的數千封信到最終選定的數百封信。這些書信跨越了中國漫長歷史的多個階段,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狀況。作者包括唐代大學者韓愈、中華民國才女蕭紅、當代文學藝術代表曹禺臺灣歌唱家蔡琴等。例如,蔡琴寫給著名導演楊德昌的信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分手信”,這封信顯示了蔡琴過去的愛情。此外,還有徐志摩給林徽因寫的告別信,林則徐被送到伊利之前寫給妻子的信。“看一個像臉一樣的詞”程序會盡可能多地篩選熟悉的面孔,并竭盡全力尋找那些經常被忽視但價值巨大的故事。它可以是普通家庭每天寫的一封信,也可以是名人所說的未知秘密。這確實是文化電視綜藝節目的良好開端。
電視綜藝節目主持風格創新趨勢下主持人的轉型對策
提高主持人的綜合素質。與其他類型的電視節目相比,綜藝節目的現場環境更加復雜,可能遇到的突發狀況更多,對主持人的臨場應變、溝通互動、調節氣氛及把控現場的能力要求更高。不論綜藝節目的內容、特色,還是節目所要傳達的宗旨和內涵,都需要通過主持人傳達出來。在節目中,不論與嘉賓談話、與觀眾互動、把控節目進度還是調節現場氣氛,都是一個優秀的綜藝節目主持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因此,提高主持人的綜合素質顯得尤為重要。主持人只有擁有淵博的學識、敏捷的思維、靈活的應變能力和冷靜思考、駕馭問題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融入節目、把控節目。
發揮個性,加強創新,切忌刻意模仿、照搬照抄。當然,很多綜藝節刻意模仿其他節目形式和主持風格,機械地照搬照抄,使得綜藝節目主持人的個性得不到充分發掘和發揮,這就將綜藝節目和主持人風格的發展進步引入了死胡同。要使綜藝節目的主持風格在各類電視節目中脫穎而出并立于不敗之地,綜藝節目主持人必須加強創新,不斷嘗試新的形式,努力打造出受歡迎的綜藝節目主持風格。當然,獨具特色的綜藝節目主持風格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嘗試、揣摩、思考、改變、沉淀、積累的過程,并且根據不同時期的社會環境、大眾審美及不同綜藝節目的內容,綜藝節目主持人需不斷推陳出新,切忌一成不變、生搬硬套。
加強主持人職業操守和藝術涵養,樹立良好的主持形象。電視綜藝節目的目的是為了娛樂大眾,但娛樂不能失去底線和準則。電視綜藝節目應通俗易懂,但通俗不是低俗;電視綜藝節目應滿足大眾的娛樂需求,但滿足不等于盲目迎合。綜藝節目主持人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內在素質和藝術涵養,增強自身的職業操守,堅持以積極健康的主持風格傳遞正能量,樹立良好的語言形象,摒棄低俗惡搞的語言風格,才能形成為大眾喜愛的主持風格,推動綜藝節目的良性發展。(作者單位:杭州市余杭區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李子瑾:《文化綜藝節目的熱播原因及發展》,《青年記者》,2017(26)。
2.段楠:《文化綜藝節目〈朗讀者〉對受眾審美的把握》,《視聽》,2018(2)。
3.王瑞清:《試析文化綜藝節目的品質躍升與藝術創新策略》,《新聞研究導刊》,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