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驊
本周共有29只可申購新股,是今年以來新股IPO數量最多的一周;上市新股的賺錢效應同樣顯著,回歸A股的中芯國際首日高開245.96%。值得注意的是,4只公募也通過戰略配售、打新的形式開始了投資新三板的破冰。但目前僅有少數基金能夠參與新三板精選層,未來打新的機遇主要集中于創業板注冊制改革,近期各家基金公司也在產品設計等方面積極備戰,對于基民來說,如何挑選產品參與新一輪打新呢?
創業板在制度設計上向科創板靠攏,整體體現為向公募等機構投資者傾斜:未來創業板注冊制推出后,新股上市后前五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競價交易漲跌幅也從10%上調至20%;公募、社保等五類組成的A類投資者成為網下配售的主體,A類投資者在創業板的獲配比例較改革前明顯提高;類比科創板,創業板實行注冊制后,每只新股的A類賬戶獲配絕對收益將達到原有核準制的8倍以上。
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開板,首批上市25只個股首日平均上漲139.55%,這也讓提前布局打新的基金當日凈值大幅上漲,例如金信智能中國2025漲幅為9.45%。這些基金從一開始就走“低波動底倉+科創板打新”策略,仍以該基金為例,其資產配置幾乎為抹平底倉波動服務,股票資產稍高于6000萬市值門檻且重倉股中銀行股占據九席。
但是作為已有800多家上市公司的創業板,更大的可能是創業板和當前科創板一樣保持相對穩定的上市節奏,去年打新基金收益爆發較難重現。不過,5月以來科創板上市公司數平穩增加,26只新股首日平均漲幅262.01%,對于打新基金來說,在外部環境未發生較大變化的前提下,配售收益大概率可以得以延續。
科創板開板以來,上市的126家公司首日平均漲幅約161.81%,高額的打新收益也讓絕大部分公募積極參與了新股報價。不過,報價機制一方面引導公募等機構投資者加大對公司基本面研究,從而提供合理報價;另一方面,其也導致了機構間中簽情況的分化。
截至7月15日,年內已經出爐了140只科創板個股的公募中簽情況,國聯安等8家公司參與了全部股票的初步詢價,其中前海聯合基金旗下的8只基金共參與詢價732次,總體入圍率達90.85%;華寶、國聯安、寶盈在保證20只以上基金參與打新的同時,也都獲得了80%以上的入圍率。
從單只產品看,國聯安小盤精選是獲配科創板股票最多的基金,數量達到135只,國富彈性市值等4只基金分別獲配132只緊隨其后。不過,從收益表現來看,中簽數量多并非意味基金收益一定好,該基金今年以來上漲26.55%,排名同類中后一方面基金規模已經達到8.09億,打新收益已被大大攤薄;另一方面,基金投資策略較為分散,地產以及下游裝飾、藥品流通、工程機械、食品等板塊均有涉及。從7月15日的凈值數據看,該基金雖然獲配了埃夫特和君實生物兩只新股,且首日漲幅分別達到387.87%和172.07%,但在當日分化的行情下,基金僅取得0.39%的上漲。
在基金公布獲配新股至新股上市之間有段時間,理論上可以篩選打新獲配數量較高的基金,在新股上市之前申購;但當下新股大都分散化發行,對整體收益影響最大的還是基金底倉的表現,打新僅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在挑選基金時,建議從以下幾個維度作為參考,第一,國聯安、融通、華寶等公司從科創板創設以來持續打新,不管是參與打新的基金數量還是最后打中新股的入圍率都比較可觀,創業板注冊制相似的打新模式下這類機構的定價能力仍然值得關注;第二,基金的規模直接影響打新效果,預計創業板注冊制改革后,2億規模產品即可頂格申購包括創業板和科創板在內的大部分新股,如果打新基金的規模繼續增加,那么單只新股的打新貢獻則會邊際減少,建議關注二季報披露的基金規模;第三,基金底倉的投資策略也需要關注,為了控制股票資產波動,基金通常會選擇一些高股息、滯脹的品種進行配置;但實際上更多基金僅將打新作為增厚收益的手段,其將更考驗基金經理的股票投資管理能力。
對于現階段此類產品選擇,建議優選長期中簽穩定的基金公司以及規模較小、投資策略清晰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