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建文
摘要:在京派電視劇中,作品通過北京地域文化講述北京故事,展現北京的市井民俗,揭示北京人的性格思維。京派電視劇中對人物的生動刻畫、市井民俗的多方展示及方言、戲曲、曲藝的成功運用,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藝術風格。文章列舉了大量有代表性的京派電視劇作品,試圖從獨特的人文景觀、京韻文化、家國情懷三個層面具體闡述京派電視劇作品的藝術風格。這種藝術風格的形成,得益于北京深厚的地域文化積淀,同時也是對北京地域文化的集中體現。
關鍵詞:地域文化 京派電視劇 人文景觀 京韻文化 家國情懷
“所謂地域文化,就是經過長期的生活積淀,在各個不同的地域內,形成了區別于周邊或其他地域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性格特征、方言土語、飲食習慣及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藝術品種等。”京派電視劇是指根植于北京這片獨特的土壤,取材于北京、拍攝于北京,用北京的方言講述北京人在北京城的故事,反映北京人的風俗習慣、生活情趣和精神狀態,形成了以北京地域文化為基礎的電視劇流派。
北京獨特的地域環境孕育了它有別于其他地域的文化特征。京派電視劇的藝術創作,一方面依托北京作為“首善之區”,承擔著將文化的溫度輻射全國的功能,使其他地方的受眾都對北京產生文化認可;另一方面,由于歷史的原因,皇城根下、四九城里、胡同大院發生的人和事,每個個體的發展都同社會變遷和時代風云緊密聯系,每個大時代里小人物的生動注腳都有獨具匠心的可看性。最后,作品中利用視聽語言的架構,故事設定的劇情臺詞、文化景觀、人物塑造、裝扮物品、戲曲音樂、地理建筑等方面均有著積淀深厚且不可替代的文化特質。細數作品創作的30多年里,從京派電視劇的開山之作《四世同堂》到作為國產電視劇發展的里程碑式作品《渴望》;從開創了“宅門戲”先河至今無法超越的《大宅門》,再到近幾年陸續播出的《正陽門下小女人》《北平無戰事》《芝麻胡同》《新世界》等。多年來,京派電視劇無論講述胡同里市井平民的恩怨糾結、皇城根下大族世家的興衰變遷,還是反映四合院里的家國情懷、四九城里的民族精神,都擺脫不了北京這座有著歷史特殊意義城市的時代變遷與文化傳承,都濃墨重彩地折射出了作品濃郁的京味、京腔、京韻。可以說,京派電視劇作品正是在這種底蘊深厚、獨具特色而又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滋養下,才體現出特色鮮明、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和美學價值。
獨特的人文景觀
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3000余年的建城史、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國歷史上極具顯著性、特殊性、標志性的地域。對于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老北京人來說,“故宮”“王府”“城門樓子”“胡同”“四合院”“大柵欄”“珠市口”“琉璃廠”“什剎海”等不僅僅是一堆建筑或者地理名稱,更是一段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歷史記憶和人文情懷,這些客觀的地理建筑名詞被人為主觀賦予了強烈的地域色彩,成了北京地域文化的象征。“皇族”居住的紫禁城、“貴族”居住的大宅門、“平民”居住的四合院,這一個個獨特建筑風貌所蘊藏著的歷史滄桑,為電視劇作品真實化、藝術化的視聽語言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分和客觀依據,由此也賦予了京派電視劇作品有別于任何其他電視劇作品迥然不同的藝術特點。
在《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等電視劇中,鏡頭中朱墻金頂的紫禁城那威嚴肅穆、高大莊重的視覺畫面展示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同時也暗含著一代代統治階層王朝的興衰沉浮;在電視劇《金粉世家》《大宅門》《京華煙云》《最后的王爺》中,侯門王府的深宅大院配合京味兒十足的北京方言,講述了一個個名門望族的興起跌落及家族成員的愛恨情仇;電視劇《鐘鼓樓》《正陽門下》《前門樓子九丈九》《琉璃廠傳奇》則直接借用老北京地理建筑的名字進行命名,加之巧妙的京韻配樂,講述了北京市井平民街頭巷尾、左鄰右舍的情感糾葛與喜怒哀樂,展現了地道的北京人在世事變化中的做派。此外,還有《風車》《情滿四合院》《生逢燦爛的日子》《正陽門下小女人》《芝麻胡同》等,分別從不同層面反映北京人的生活狀況和北京城的時代變遷,這些都是京城市井生活中獨特的人文景觀呈現。
獨特的京韻文化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北京近千年的建都史其實也是一部各民族長期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匯集交融史。長期以來,歷史沉淀的地域文化孕育滋生出了獨特的地方特色、民俗習慣、風土人情,這些獨一無二的市井民俗構成了京派電視劇作品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
老北京天橋一帶向來是京城文人雅士、商賈騷客游玩賞觀的地方,也是許多民間藝人擺攤賣藝的發祥地。電視劇《天橋夢》《啼笑姻緣》《北京人》《金粉世家》《龍須溝》等,都或濃或淡地在劇中鋪陳了天橋這一老北京特殊的娛樂場所。老北京人喜歡泡茶館的習慣由來已久,在《茶館》《五月槐花香》《玉碎》《天下第一樓》等電視劇中,很多政治觀點、宮廷秘史、逸聞趣事無不從茶館擴散出去。在電視劇《芝麻胡同》中,抖空竹、頂缸、吞寶劍、拉洋片、雙簧等,這些難得一見的老北京傳統技藝露出了廬山真面目;在剛剛熱播的電視劇《新世界》里,展現了京劇、昆曲、京西太平鼓等“非遺”技藝,體現出北京城特有的風土人情,僅在第一集開篇的長鏡頭中,耍猴、說書、剃頭、看京劇等就將老北京的煙火氣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電視劇《四世同堂》的配樂中,悲壯有力的京韻大鼓強有力地渲染了悲劇氛圍;《大宅門》中,以京劇高胡的演奏為配樂主線,演繹了一個愛恨情仇、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五月槐花香》中,音樂主題曲以大鼓、琴書、昆曲為配樂素材,以濃烈的京味傳達著人生的蒼涼與世事的變遷。縱觀在“京派”電視劇作品中,創作者不遺余力地呈現獨特的市井民俗、風土人情,是作品中劇情設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通過這些環節的精心構思與巧妙安排,從規矩禮儀到廟會集市,從豆汁、冰糖葫蘆、驢打滾等小吃到全聚德、六必居、稻香村等京城老字號,從大鼓、琴書到京戲,從戲子、車夫、青樓女子到長衫、馬褂、旗袍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使作品實實在在地散發出了京城特有的濃郁的京韻文化。
獨特的家國情懷
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詮釋了華夏5000年炎黃子孫的精神品質。身處皇城古都的北京人,感受著歷史更迭的滄桑巨變,地域文化和生活習性的耳濡目染,賦予了他們追求獨立自由、俠肝義膽、兼容并包、厚德載物的精神特質。這種生在皇城根下、長在四合院里且注重個人修身、飽含家族親情、心懷天下興亡的家國情懷,在京派電視劇作品的人物塑造中體現了無獨有偶的藝術特質。
電視劇《茶館》選取了清末、民初、抗戰勝利后三個歷史階段鮮活的底層小人物的市井情懷與民族氣節的蕩氣回腸;《渴望》中的劉慧芳,其身上的無私奉獻精神感動了無數觀眾;《雙城生活》則表現出老北京人那種倍兒要面子又一團和氣的平民情懷;《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張大民豪氣、樂觀、灑脫;《大宅門》中的白景琦,一輩子都是頂天立地的“純爺們兒”;《玉碎》中的趙如圭,寧可摔碎玉器也不肯與日本人同流合污;《芝麻胡同》中的嚴振聲,堅持用好豆子制醬,誠信至上的“京商文化”內涵躍然屏幕;《情滿四合院》中的傻柱、許大茂、秦淮茹,每個人物的性格都形象生動,就連四合院里的老太太都被刻畫得惟妙惟肖;《大清藥王》中的同仁堂,向清政府免費提供藥品,支持甲午戰爭;《北平無戰事》表現了一批愛國、愛黨的共產黨員在北平即將解放前夕,面對黑暗、腐朽的民國政府,對民主、自由、獨立的向往和追求;而在與北平和平解放相同歷史題材且剛剛熱播的電視劇《新世界》中,京師監獄長金海對白道、黑道都要講個“理”字,頻繁使用“局氣”“豪橫”“丫的”等這些最具北京特色的語氣詞,真實地刻畫了胡同里平民百姓出身的結拜大哥的處事態度,他的結義兄弟白紙坊警署徐天面對破壞和談的國民黨華北剿總參議沈世昌的威逼利誘、步步追殺,將那種不屈不撓、孤軍奮戰的戰士斗志和熱愛生活、向往和平、追求正義的俠骨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京派電視劇作品在題材選取、故事講述、人物塑造、畫面拍攝、配樂的運用及整體視聽語言的架構,無不從宏觀到微觀全景式、多角度、深層次地呈現了北京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在國產電視劇中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近些年來,國產電視劇產量多如牛毛,好多作品千篇一面,新穎且獨特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少之又少。因此,面對電視劇受眾的百般挑剔,電視劇創作空間的維度變窄,而電視劇生產成本又居高不下,創作者如何在克服刻板化、模式化的題材下,利用時下的創作理念與制作手段對國產電視劇有全新的藝術架構與藝術表達,成為此類作品創作的一大難題。而以趙寶剛導演2006年創作的電視劇《奮斗》及之后的電視劇《我的青春誰做主》《北京青年》《家的N次方》《北京愛情故事》《歡樂頌》《向陽而生》《我在北京等你》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新京派電視劇作品的問世,不僅著眼于地域文化的特殊性,而且在題材類型與立意創新的文化傳承性上另辟蹊徑,做到了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在不斷更迭的歷史文化時空中更好地發揚了京派電視劇的藝術風格。(作者單位:山西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高鑫:《試論電視劇的地域特色》,《現代傳播》,1991(2)。
2.趙暉:《“京派”電視劇文化的現代傳承——論40年來“京派”電視劇的創作特點》,《中國電視》,2019(12)。
3.于瀛:《淺析地域特色對于京派電視劇的影響》,《東南傳播》,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