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江 周夢涵
摘要:1973年,美國攝影師蓋瑞特·布朗為解決攝影師拍攝運動鏡頭時需移動大量笨重的設備問題而發明了斯坦尼康。起初,他想用斯坦尼康完全取代滑軌、推車等拍攝運動鏡頭的設備,雖然這個愿望并未實現,但斯坦尼康使視覺能夠接受的晃動感卻在電影鏡頭語言領域里注入了新的血液。文章將對斯坦尼康在電影中關于對人物情感張力的影響進行探討。
關鍵詞:斯坦尼康 人物情感 攝影機運動
1897年,法國攝影師歐仁·普羅米奧將膠片攝影機架在一艘正在行駛的小船上進行拍攝。1903年,由埃德溫·鮑特導演的世界上第一部西部片《火車大劫案》中,導演或有意或無意地將攝影機架放在火車頂部拍攝打斗場面。事實上,電影創作者一直都在樂此不疲地進行關于運動鏡頭的探索,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拍攝平穩的運動鏡頭一般離不開軌道車笨重的軌道,經常出現鋪設兩小時而拍攝五分鐘的尷尬局面。終于,1973年美國攝影師蓋瑞特·布朗發明了斯坦尼康。事實上,斯坦尼康并不會代替軌道和搖臂或者被淘汰,因為其自身有獨特的鏡頭語言體系,是另一種視點的表達方式,是空間內構造空間的工具,同時這種工具又給鏡頭增加了某種程度的情緒和感官。
斯坦尼康的構成及特點
斯坦尼康的構成。“斯坦尼康”(Steadicam)是由一支具有關節的彈簧合金減震臂和一些配套的平衡組件,其原理是依靠彈簧臂的減震效果及各個點位的物理平衡,使得移動拍攝的畫面穩定性獲得極大程度地增強。
斯坦尼康特點。1.使用斯坦尼康的優勢。電影攝影師在使用斯坦尼康拍攝時可將攝影機放到齊胸的高度。使電影攝影師無論上下臺階拍攝、泥濘中奔跑拍攝、在車上追逐拍攝、在特殊環境跳躍拍攝,都實現了穩定的齊胸視角運動鏡頭的拍攝。同時,較為統一的視點和運動效果也很好地適應了大眾的觀賞習慣,使得觀眾的視覺審美感官得到了可接受的呼應。此外,從制作成本來講,使用斯坦尼康的制作成本大大低于其他穩定設備。
2.斯坦尼康與三軸穩定器的差異。第一,三軸穩定器的小轉彎與斯坦尼康相比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因為兩個設備本身的物理結構不同,導致與攝影師身體貼合性的差異。第二,三軸穩定器可做十分穩定華麗的跟拍鏡頭,斯坦尼康在運動時依舊會有些許晃動感。
斯坦尼康攝影的懸浮感及其美學價值
事實上,斯坦尼康的本身的懸浮感不是有意為之,只是這個系統的一個特性。也并不是強調其懸浮感,而是這種狀態最開始只是一種觀眾可接受的狀態。埃德·迪基里奧曾表示,最初斯坦尼康僅僅是為攝影師能夠在荒野上快速奔跑拍攝并獲取穩定畫面而設計的。它不像張藝謀的《有話好好說》(1997)直接肩扛的讓影院觀眾一時頭暈目眩的鏡頭劇烈的晃動感,也不像重型軌道上攝影機接近于絕對平穩的運動,準確來說,像是攝影機沒有根基地在空中漂浮著。這種即平滑又帶有些許晃動的運動所帶給觀眾的感受有個特定的稱謂——“懸浮感”。
懸浮感對于表演者內部情感的表達。斯坦尼康初次在電影界拓荒是在1976年西爾維斯特·史泰龍的成名作《洛奇1》中,史泰龍稍顯吃力地通過臺階跑上費城美術館的英姿,被攝影師蓋瑞特·布朗通過斯坦尼康進行展示,從上樓梯開始的不同以往的輕微搖晃感,這種不同使得觀眾在一定程度上接收到了某種視覺的沖擊,使觀眾深入其中并與主人公的內心情緒深深聯系在一起,這令當時眾人為之心折。
那種視覺上的合適晃動感有邏輯地放大了史泰龍此時為證明自己不是廢材備戰拳王比賽的艱苦與內心的掙扎,外出訓練跑步時斯坦尼康會有參與。洛奇這種底層拳手突然接到和拳王進行拳擊的機會,對普通人來說是非常難得的,在一番掙扎之后,洛奇決定去拼搏,去實現自己的“美國夢”。這種來自小人物的掙扎感和張力,通過斯坦尼康獨有的鏡頭語言得到了放大和外化。但由于《洛奇1》是個小成本電影,當時并沒有在電影界引起巨大關注。
斯坦尼康對演員表演的參與。適當的鏡頭運動可放大演員內部情感的張力,放大影片中要傳遞給觀眾的某種情緒。1980年,斯坦利·庫布里克導演的《閃靈》中,有一場小孩子騎著小三輪車在走廊里來回穿梭的戲。當時庫布里克與攝影師反復討論,最終決定將斯坦尼康與病人的輪椅相結合。不得不說,藝術中的某些突破有時具有很大的偶然性。這場戲開始時導演要求小孩子慢慢地騎車。在正式拍攝前與小孩的排練時都很順利,但演員在正式開始表演時將排練時的所有都拋在了腦后,開始一個勁地向前騎,推車的攝影師根本跟不上演員的速度。
這種似追上又追不上的鏡頭運動,極大地外化了當時情景的緊張氣氛,在擴大了鏡頭內部情感張力的同時,也緊緊地勾住了觀眾的視覺及心理感知,加強了鏡頭的代入感。
斯坦尼康鏡頭對于人物不正常狀態的表達。斯坦尼康對于人物不正常狀態的表達在當時也拉起了一個小高潮,由于其運動相對手持攝影平穩過多,因而顯得缺少了生命的韻律,所以斯坦尼康拍攝的畫面往往不太不適合表現劇中角色正常狀態下的主觀視點,但卻適合表現鬼魂這種沒有生命的物質或人物在不正常狀態的表現。特別是在帶有些許晃動幅度的胸前鏡頭緩慢運動中再加入劇內人與鏡頭若有若無的互動,能把這種不失靈智的鬼魂巧妙地展現出來。
1990年,杰瑞·扎克的代表作《人鬼情未了》中薩姆在進入自己葬禮時主觀鏡頭通過斯坦尼康的緩慢表現,讓這個鏡頭顯得在運動同時不失詩意,盡管運動對象是個沒有生命的鬼魂,但拍攝時的搖晃使得這個主觀鏡頭在具有主人公是靈魂體的暗示中又不失表演者主觀情緒的表達。從這點來看,這是手持攝影和軌道運動鏡頭所難做到的。
斯坦尼康在影視拍攝中的優勢
斯坦尼康的一些特點及優勢前文已有所講解,但斯坦尼康不僅僅是獲得穩定的畫面或懸浮感,其不容忽視的另一優勢即在特殊空間內完成長鏡頭的復雜調度,不僅成本低,而且省時省力,有極強的視覺效果。
2020年,由孫紅雷主演的電視劇《新世界》在春節上映,劇中第一集中徐天追趕犯人的片段也是利用斯坦尼康進行拍攝的。人物穿過北京傳統的小胡同,穿過人流和大街小巷追捕犯人,在追逐過程中斯坦尼康的加入使追逐在不停地轉化視角,或第一人稱視角,或第二第三人稱視角,這種鏡頭在極具代入感的同時也將影片的歷史背景與社會背景表達得十分巧妙,而且還悄無聲息地向觀眾暗示了追逐者徐天性格中的“軸”勁兒。
斯坦尼康的出現也使紀錄片中的平穩運動長鏡頭變為可能,而這種可能性也在使電影界更加深入探討著場景空間、銀幕空間和影像真實性的關系。巴贊(Andre ?Bazin)曾對弗拉哈迪(Robert J. Flaherty)在《北方的納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中用來表現納努克在冰洞里和海豹搏斗場景的經典長鏡頭有如下評價,“如果將這個場景分割為許多戲劇性的片段,將會使本來真實的事件變成想象的事件”。
斯坦尼康在電視節目拍攝中的一些注意事項
攝影師在使用斯坦尼康時,需適應各種復雜場景的同時多排練與清理現場環境。由于斯坦尼康的運動需配合攝影師的運動才能實現,所以保證場地表面的規整與清潔很有必要,否則極有可能會發生攝影師在走位時被絆倒的拍攝事故。
導演與斯坦尼康攝影師需默契配合。斯坦尼康在結合舞臺燈光與布景展現有炫技感的場面時,由于其起伏和落伏在現場具有不確定性,如果導演與斯坦尼康攝影師配合不到位,就會出現穿幫,雖然可以后期剪輯,但在直播時臺上很容易出現小黑影的情況,所以一般會先切大景別鏡頭或觀眾鏡頭,使斯坦尼康攝影師撤離舞臺。
結語
斯坦尼康所帶來的跟拍運動手法、長鏡頭的更容易運用及帶給觀眾的主觀感受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斯坦尼康不可能取代軌道、推車等穩定工具。總的來說,斯坦尼康只是個拍攝工具,其鏡頭語言獨特,有著不同于手持和軌道攝影的鏡頭風格,但真正起作用的是創作者本身。同時,伴隨著電影制作者的不斷發掘及穩定器科技的進步,攝影師可通過斯坦尼康,將多個維度的平穩運動有邏輯地整合在一起。雖然在實際的外景拍攝中,跟焦員既要摒棄傳統接觸式調焦而改用無線跟焦系統,又要避免側面吹來的大風(因為畫面在水平方向上的傾斜很容易被察覺),而且也要避免碰撞,需要更大的操縱空間,但斯坦尼康在影視創作中所帶來的影響已經有目共睹,其實際作用、鏡頭語言體系及其美感已在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蘭州財經大學隴橋學院)
參考文獻:
1.劉海艦:《“看到”與“感受到”——手持攝影畫面與斯坦尼康攝影畫面的比較研究》,《當代電影》,2016(6)。
2.[美]達德利·安德魯 著,李偉峰 譯:《經典電影理論導論》,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1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