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育
摘要:“三農”問題一直是我黨及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為了對“三農”題材進行宣傳和報道,新聞工作者需在實踐中基于實際,充分融合科學發展觀,增加對農村及農民的支持。所以,新聞宣傳報道要將“三農”問題作為重點。但各個媒體在對“三農”工作問題進行報道的過程中,實際的宣傳效果還不夠。究其原因,不同媒體報道的形式和內容很多,但創新不足,很多報道的內容缺乏真實性,無法使人產生更多認同。所以,為改變這種現狀,新聞工作者還需在工作實踐中積極思考具體的報道對策。
關鍵詞:“三農” 題材 宣傳報道
“三農”題材是各個媒體及我黨和政府關注的焦點。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生很大變化,一些新事物和新問題逐漸增加,給新聞報道工作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在確保內容更豐富的同時也給新聞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所以,加強對“三農”題材的有效報道,還需新聞工作者加強研究,以實現為人民服務的執行理念。
“三農”題材的宣傳報道中需要改善的執行原則
改變模式化。新聞傳播要對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和農民致富情況進行報道,一般使用簡單的方法進行對比,將過去方式和現在風貌的對比,使受眾感受到不一樣的農村面貌。如果是對農村的新面貌進行報道,也是對過去的落后情況詳細講述,但這種新聞價值并不是新聞本身體現的,而對過去情況進行描寫,報道的方式未充分增強新聞的可信度,也不會帶來較大影響力。所以,在對“三農”題材的宣傳報道期間,新聞工作者要保證其體現的模式化有效改變。
避免簡單化。對一個村落和鄉鎮的脫貧致富情況簡單報道,予以概念化的闡述。特別是對農民發家致富等類型的題材報道時,基于簡單化分析,失去指導性。比如,某地區農戶近幾年飼養孔雀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在報道時,不能僅僅是對這種非生態行為予以肯定。早期,中央電視臺在對鄉鎮企業報道,也有這些事例。當時已有相關經濟學家分析,鄉鎮的中小企業是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的發展,呈現一定的隱患。在當時報道是對其效益增長的一種體現,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和預見性。隨著近幾年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這樣的“三農”題材就明顯簡單化了。
禁止戲劇化。戲劇化新聞的表現,在對農村黨員、干部進行報道時出現得較多。在媒體對該類型的題材進行選擇時,一般報道的對象多是死亡或病殘對象。比如,處于抗洪抗旱一線、為民謀福利成疾等,從客觀情況上看,對這種黨員干部事跡的分析存在一定的悲觀特點,新聞工作者需加強對題材的深入研究和挖掘。這種題材是在好人倒下后才有媒體報道,新聞素材不全面。為了達到宣傳和報道的目的,報道過程中相關的話語體現戲劇性,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獲得良好的宣傳效果,但其具備的負面效果也比較明顯。總體上看,媒體對這些新聞人物的報道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其新聞素材也存在很大不足,戲劇性現象較為明顯。所以,新聞的宣傳報道需改變這種狀況,減少刻意夸大,促進正面人物的有效宣傳和報道。
以上問題是“三農”題材的宣傳報道中存在的誤區。為了對問題加以改善和解決,新聞工作者需在能為“三農”題材的宣傳報道工作提供有效條件的基礎上,使農戶獲得更有價值的信息。
如何做好“三農”題材的宣傳報道
注意合理選題。在對“三農”題材進行選題過程中,新聞工作者要結合時代的難點、熱點及當前的熱點有效分析,將“三農”題材和新聞報道的內容充分結合起來。近幾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工作得到深入開展,為新聞報道工作提供了更多素材,同時也對記者提出更高要求。為了保證新聞題材的質量,促使報道工作的積極實施,新聞工作者需做好選題工作,要按照當前的實際發展情況,既要結合國家的政策、方針與思想,還需按照地方實際情況科學選擇。同時,新聞工作者應根據“三農”工作的實際特點,結合農業生產情況、農民和農村生活變化等積極選擇,在符合時代特征情況下,增加當下熱點,以確保新聞素材具備時代特征。比如,某縣城位于南部沿海地區,該地區地勢低洼,使得傳統農業發展效益較低。近幾年,當地政府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在該地區發展了種類多樣、豐富的農業,將水害變為水利,促使農業生產效益得到提升。該事件是關于“三農”更有價值的新聞,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方向。在選題完成后,基于對當地情況及各個鄉鎮的了解,發現農業發展和群眾生活、地區經濟等發生很大變化,可創建多篇適應農業形勢的報道,以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該報道在選題時,結合“三農”發展形勢和變化,不僅符合政府作出的決策部署,也獲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采訪與報道要靈活。新聞工作者在確定好選題后,一般要進行采訪。采訪工作不僅需要技術,還是一門藝術。在“三農”題材新聞中也同樣適合。在實際采訪期間,新聞工作者需做好準備工作,在采訪過程中靈活應用,在后期還需加深對問題的思考。同時,在實際采訪期間,新聞工作者也要使新聞對象和方案的選擇具備一定的針對性,確保獲得充足的信息,以保證新聞稿件的質量。比如,在某地區適應性農業報道中,新聞工作者確定選題時掌握的信息不足,僅僅了解到該地區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傳統農業種植效率低。所以,新聞工作者后期通過了解實際情況,引導群眾進行科學種植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這些素材如果按照常規方式報道,不具備一定特色。記者在采訪期間發現該地區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不僅僅是簡單對品種更換,是結合市場情況加強對項目的預定,在具體生產過程中對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利用,維護周邊的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也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在該產業興起基礎上,部分資本也隨之而來,整體經營規模逐漸擴大,保證了就業率的提升。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通過對地區養殖戶、種植戶及政府人員的調查和走訪,搜集了更多的資料信息,在采訪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搜集的素材十分充足,也有利于新聞稿件的編寫。比如,新聞工作者結合農產品主題,采寫了《發展產業鏈,促使農業增收》這一文章,為受眾講解關于基層三農的故事,以引起觀眾的關注。所以,新聞工作者要保證采訪工作更充分,實現整體的靈活運用,如果在采訪中遇到一些問題,可結合變化靈活調整。還需在期間加強學習、全面了解,實現整體創新,以免影響新聞的創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