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蟻是動物世界的建筑大師,它們建造的標志性土丘高度可達3米以上。這種“摩天樓”是白蟻用嚼碎的樹枝、泥土和糞便建造的,內部環境非常舒適。白蟻建造的土丘通風堪稱完美,猶如安裝空調一般,同時也可收集冷凝的水滴。
然而,正是因為有如此高超的“能力”,白蟻對房屋建筑的破壞,特別是對磚木結構、木結構建筑的破壞尤為嚴重。說到關于保養地板和家具的話題,白蟻的口碑可以說是極差,用讓人聞風喪膽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然而神奇的是,白蟻對一種樹有非常多的好處,可以說這些樹離開它們還無法生存。這些離不開白蟻“幫忙”的樹木其實來自于熱帶雨林。
2015年末至2016年初,處于熱帶雨林氣候的印度尼西亞婆羅洲發生了一場極端干旱,研究人員趁機研究了地面上樹木分布廣泛的8塊土地。在這2500平方米的區域中,工作人員將4個區域的蟻穴挖出且夷平了白蟻丘,然后為剩下來的昆蟲留下毒餌;在另外四個區域,研究人員對白蟻和蟻穴置之不理。以此來觀察各區域樹木在極端氣候中的生存狀況。
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干旱期間,在有完整白蟻丘和蟻巢的區域中,5厘米深的土壤含水量比白蟻活動中斷的區域高出36%。科學家們指出,白蟻通常需要在潮濕的環境生活,必要時,它們會向下挖幾十米或更多,把水帶到它們的生活空間。因此,在極度干旱的氣候下,有白蟻的地方,其實是含水量最高的地方,也就不難理解,這些地方其實更適合于這些熱帶樹木生存。
事后,研究人員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研究報告稱,在雨林極度干旱期間,白蟻導致的近地表土壤水分增加對植物非常有益:調查證明,移植到白蟻仍然活躍的區域的藤蔓幼苗,比那些沒有這種以木材為食的昆蟲的地區的幼苗存活率高出多達51%。可見,這些雨林植物離了白蟻還真是不行。
研究人員還表示,隨著氣候變化,預計未來幾年這種極端干旱的氣候將更加頻繁地出現,因此,這些“高超的建筑大師”可能在雨林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