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假字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就通假這一現象展開論述,總結了前人對通假的研究情況,對通假這一概念所持的觀點,論述了通假字應該遵循的原則,對歷來教材中所謂的通假字進行了概括和分類。
關鍵詞:通假;研究;原則;分類
在古籍中通假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越古的典籍,通假字出現的頻率越高。經過歷代的傳抄刻印,其中大多數通假字已經被改為了正字,但是因為其數量繁多,改不勝改,遺留下來的仍然不少。若不明通假,則難以讀懂古書。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自敘》云:“不知假借(通假)者,不可以讀古書。”王念孫《經義述聞》卷30《同說》下云:“學者改本字讀之,則怡然理順;依借字解之,則以文害辭。”例如:《國語·卷二》:“服物昭庸,采飾顯明,文章比象,周旋序順。”韋注曰:“庸,功也。冕服旗章,所以昭有功;五采之飾,所以顯明德。”將“庸”解釋為“功”,從上下文來看讀不通,讓讀者對文意的理解犯迷糊。王引之認為韋昭的注解是錯誤的,他指出:“昭庸、顯明、比象、序順,皆兩字平列。庸,與融通。《釋名》曰,融,明也。昭庸即昭融。”王氏認為“庸”為“融”,明亮之意,與上下文義相通,說明服飾物品明亮艷麗。由此可見,辨識通假字是何等重要。
一、 前人對通假的研究情況
通假字的問題由來已久。對古書中通假字的注意,最早可追溯到西漢初年。當時的學者在解釋周秦古籍的時候已經覺察到了通假問題。總的來看,古代通假字的研究,大致上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清代以前古人已經意識到古書中存在通假問題。在訓釋古籍時,常常用本字來訓釋通假字,訓釋通假字的術語也日益豐富,有的學者開始研究產生同價的緣由。到了清代,出現了“通假”這一術語,許多學者都把通曉通假字作為訓釋古書必備的知識之一,對通假字的研究也投入了比前人更多的心力,已經注意到通假和“六書”假借有所不同。但他們的見解仍是零散的、不成系統的。
當代學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通假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許多學者給通假下了定義,但分歧仍然很大。慨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通用假借相加說
有的學者認為,通假是通用和假借的合稱,“通”指的是通用,“假”指的是假借。
王力先生在其主編的《古代漢語》中,對古音通假做了明確的定義:“所謂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漢語書面語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語言里的‘詞是音義的結合物,古人在記錄語言里的某一個‘詞的時候,往往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書寫,有時寫成這個樣子,有時寫成那個樣子。兩個字形體不同,意義不同,只是由于生硬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代替乙字。例如早晨的zǎo,這個詞本該寫成‘早,但是《孟子·離婁下》‘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卻寫成‘蚤,《詩經·豳風·七月》‘四之日其蚤,也寫成‘蚤。‘蚤的本義是跳蚤,早晨的‘早所以寫成‘蚤,只是因為二者聲音相同,在記錄語言里zǎo(早,早晨)這個詞的時候,‘早‘蚤二字通用。從‘蚤字說,它所以當‘早晨講,也只是因為它和‘早聲音相同,被假借為‘早,借用了‘早的意義。”
(二)本有其字的假借說
有的學者認為,通假就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侯康在《說文假借例釋》中說:“何謂本?制字之假借是也;何謂末?用字之假借是也。二者相似實不同:制字之假借,無其字而依托一字之聲或事以當之,以一字為二字者也。用字之假借,是既有其字,復有彼字,音義略同,因而假借,合二字為一字者也。”把假借字按照“本無其字”和“已有此字”分為兩類,而且把“用字假借”叫作通假。“用字假借”相當于本有其字的假借。這個說法影響很大,至今一些有影響的詞典和古漢語教材,都還沿用這個說法。例如,辭海“通假”條下說:“通假,也叫通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本字。嚴格說,與本無其字的假借不用,但習慣上也通稱假借。”
(三)假借通假一體說
有的學者認為通假和假借沒有必要區分,其本質是一樣的。劉又辛先生在其《通假概說》一書中說:“其實,叫作假借或通假都可以,但必須承認這二者本無區別。”又說:“從我們對假借字性質和文字發展歷史的分析來看,無論是本無其字的假借或以后有了本字仍用假借字的假借,者二者并無本質的區別。”不管它是本無其字的假借也好,或是以后已有其字的假借也好,假借字的性質都是一樣的,都是借一個同音字來表示某個詞。
二、 通假遵循的原則
由上文的一番論述,我們可以看到,究竟什么是通假,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這個問題上大家糾纏不清。但不管什么是通假這一問題如何的復雜說不清,通假字的產生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條件才能產生,那就是:
(一)通假字與正字在古音的讀法上必須相同或相近
古人在書寫時,由于某些原因不用正字,而借用一個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表示,從而產生了通假現象。因此古音相同或相近成為通假字產生的條件。例如:
1. 《論語·述而》:“吾未嘗而誨焉。”釋文:“誨。魯讀悔字,今從古。”
由釋文可知,“誨”通“悔”。“誨”“悔”同屬曉母之部字,雙聲疊韻。
2. 《孟子·告子下》:“曾益其所不能。”宋孫奭音義:“張云:曾與增同。”
由宋孫奭音義可知,“曾”通“增”。“曾”“增”同屬精母蒸部字,雙聲疊用。
由上述可知,“乃”通“扔”。“乃”屬泥母之部字,“扔”屬日母蒸部字,泥日準雙聲,之蒸陰陽對轉。
(二)通假字與正字意義上不相干,是借音不借義
通假字是借甲字之音表示乙字之義,它們之間的聯系是語音上的聯系,與有沒有意義聯系無關。例如:
1. 《詩·鄘風·柏舟》:“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毛傳:“矢,誓;靡,無;之,至也。至己之死,信無它心。”
由毛傳可知,“矢”通“誓”。“矢”指弓弩矢也,名詞;“誓”是約束也,動詞,二者無意義上的聯系。
2. 《禮記·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稅。”鄭玄注:“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美惡取于此,不稅民之所自治也。”
由鄭玄注可知,“藉”通“借”。“藉”指祭藉也,名詞;“借”是假也,動詞,二者無意義上的聯系。
以上便是筆者對于“通假”的一些拙見。通過對通假的概念,通假字應遵循的原則,歷來教材中所謂通假字的概括和分類的梳理,學生對于通假字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對文言文的解讀也有巨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劉又辛.通假概說[M].成都:巴蜀書社,1988.
[2]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揚合鳴.通假字淺論[J].武漢大學學報,2000(1).
[4]康曉玲.試論通假字[J].山西大學學報,2004.
[5]方有國.上古漢語語法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2.
[6]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作者簡介:
劉曉霞,貴州省六盤水市,貴州省六盤水市第一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