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 吳瓊
錢營孜礦W3222工作面位于礦井西二采區北翼,東鄰W3224工作面,西鄰F22正斷層,采用走向長壁布置。受F22斷層影響,工作面呈兩次“刀把式”布置,其中里切眼長136米,中切眼長244米,外切眼長350米,平均煤厚3.2米,可采儲量145萬噸,工作面平均俯采15°。
這個礦緊扣集團公司高質量發展主題,開展了從源頭優化設計、一體化施工、優化施工工序及勞動組合、嘗試技術革新、延伸應用新裝備、開展自主課題攻關等一系列工作,實現日產原煤11000噸,人均日工效達105噸/工,有力有序推進了“高產高效”礦井建設,實現了效率效益雙提升,且杜絕了輕傷以上事故。W3222采煤工作面能夠實現高產高效開采,得益于有序的生產組織,得益于采取工作面無縫對接措施,更離不開施工隊的頑強拼搏、奮勇爭先。
為確保工作面正常開采,錢營孜礦在增加儲量、提升效率上下功夫。結合F22斷層延伸情況,優化W3222工作面布置方式,由原設計的一次“刀把”布置調整為二次“刀把”布置,外段切眼長度由原來的258米增加至350米,可采儲量由110萬噸增加至145萬噸,增加了斷層煤柱附近的資源回收35萬噸,降低了萬噸掘進率,在掘進工程量基本不變的情況,萬噸掘進率由24.6米/萬噸降至23米/萬噸,下降7%。
錢營孜礦采煤區區長王兆石介紹了增產提效的經驗。“我們在減少循環,提升效率上深度挖潛,工作面切眼長度由原設計258米增加至350米后,工作面循環產量由1200噸/刀增加至1700噸/刀,在保證日常1.1萬噸的情況下,每圓班割煤數由10刀降至7刀,縮短了端頭斜切進刀割煤時間,并縮短了拉移轉載機和縮皮帶機尾時間約30%,節省了兩巷拉移超前支架、撕幫、運料時間約30%,節省了回收物料工期約1/3,延長了集中拉移開關周期約30%,兩巷作業人員由以前每班5人,減少至3人,大幅提高了端頭及兩巷作業效率。”
“簡直不敢相信,僅使用一部齒軌卡軌車就可以滿足W3222工作面、W3221工作面前期的掘進、中期的安裝及回采、后期的拆除任務需要,每班僅配備1位齒卡軌車司機即可滿足生產需求,省去了傳統無極繩絞車運輸2名崗位工。”錢營孜礦運輸區區長邵明建說。
在輔助運輸一體化方面,錢營孜礦系統考慮W3221、W3222工作面輔助運輸方式,創新采用齒卡軌車區域網絡化輔助運輸。形成網絡運輸后,提高了設備使用效率和生產效率,實現了安全風險從線到點的轉變,提升了安全效果。為抓好安拆硐室一體化工作,統籌謀劃W3221工作面拆除,W3222工作面安裝、拆除等工作,在W3221風巷外口施工集中安拆硐室,滿足了2個工作面的安拆工程需求,節省了安拆硐室工程量約2/3,減少了硐室行車安拆2次。同時,集中硐室行車服務于工作面日常生產,提升了大件周轉效率。在巷道施工一體化上實現了一巷雙用,將W3222風巷掘進期間運煤聯巷沿設計收作線布置,該巷道前期作為運煤聯巷,后期作為抽架大棚通道,提高了工作面后期施工抽架大棚效率,縮短工期3天以上。在供電供液一體化上,利用W3223原皮帶機頭段作為集中硐室,布置供電供液設備分別服務于W3221和W3222工作面回采,提高了硐室利用率,減少了集中供電供液設備安拆次數,實現了減人提效。
W3222工作面外風巷位于西二采區邊界,上幫為實體煤壁,掘進期間頂板采用錨網梁索支護,通過里、中段回采觀測,煤壁超前支撐壓力對巷道圍巖變形較小。錢營孜礦對W3222風巷超前支護形式變更,采用頂板補強錨索代替巷道超前支護支架,通過強度校核明確支護參數。目前已試用31米,從使用效果看,煤壁超前20米范圍內,頂板下沉量為5毫米,整體效果較好。這一形式的變更,每生產班可減少巷道支架拉移人員2人。
為提高接架期間運輸機尾大件運輸效率,以運輸機溜槽中板為軌道,加工改造專用平板車,實現了大件滑動運輸,運輸效率提高了約一倍。針對以往綜采工作面機頭載波控制方式為崗位工人按急停按鈕來實現,存在安全隱患且效率不高問題,錢營孜礦在工作面載波通訊電話控制回路接入遙控信號,配合遙控器來實現工作面三機設備的遠程啟動、停止,實現了轉載點作業人員安全高效作業。
為滿足采空區防滅火需要,工作面回采期間每20米垛一組袋墻,阻斷采空區流場,但是由于巷道高度達3米,且機尾斷面大,造成跺袋工程量較大。為此,在上隅角采用充氣氣垛替代袋墻,即采用0.8米或1.5米規格型號充氣氣垛封堵上隅角,減少了跺袋帶來的工作量,實現了上隅角封堵高效作業。
“W3222工作面機巷回收物料采用皮帶機打運,以往卸料作業人員站在皮帶上或兩側作業,發生過一起因人員踩滑摔倒導致的安全事故。為解決這一問題,在機巷卸料點采用風動單軌吊卸料,人員可遠距離作業,實現了安全高效卸載物料。”采煤區隊長單增燦介紹了采用風動單軌吊卸載物料的原因及好處。
“做夢也沒想到,自己能和‘機器人’一起完成巷修工作。過去4個人干的活現在2個人就完成了,工效提高了一倍,而且安全更有保障了。”3月31日上午,剛剛下班的錢營孜礦采煤區巷修工陳建華興奮地說。錢營孜礦開采深度在650米以下,地壓大,巷道維護工程量大,每年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巷道維護工作。尤其是綜采面推進快、壓力大,在巷道修護中修巷工的勞動強度最大,安全威脅也很大。因此,每個班區里都安排跟班干部,現場進行“專盯”,確保操作安全。該礦引進多功能巷修機后,陳建華等8名員工經過培訓取得了操作資格。至此,該礦綜采面風機巷修護進入了“機器人”操作時代。
錢營孜礦目前礦井“一井一面”,無備用生產面,如何實現高產高效是擺在錢營孜礦班子成員面前的一大難題。而且,礦井主井提升能力約650噸/小時,即2個生產班滿負荷提升1萬噸。
礦長陳廷學早在2019年12月份的安全辦公會上就提出了思路與解決方法。“面對市場的壓力,我們必須向安全質量要效益,向技術創新要效益,向提質增效要效益,向高產高效要效益。要在‘五個優化’上進行改革創新,加大智能化、機械化投入,才能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
為確保礦井平均日產不低于1.1萬噸,這個礦優化檢修班勞動組織,對W3222工作面勞動組合進行優化,檢修班下半班生產,即每天13:00開始割煤,檢修班檢修后帶1刀煤,從而保障了礦井產能。W3222工作面設備為井下多次倒轉設備,部分設備長時間井下服務,整體工況較差。為提高檢修質量,持續保持礦井穩產高產,這個礦制訂了檢修清單,由生產班在清單上“點單”,檢修班針對“點單”實行精準式檢修,明確了檢修重點,防止漏檢,壓縮了檢修時間,提升了檢修效率。
“在精準定位,快速接架方面,我們精準定位消除靠架工序,實現工作面里、中、外切眼‘無縫’對接。針對工作面需二次接架的實際情況,通過工作面兩巷標高及工作面斜長,精準定位支架位置,分別在里風巷布置85架,中風巷布置156架,實現了接面時支架間距不足200毫米。優化施工工序和勞動組合,實現平行作業。‘三改造’專用平板車,提高了大件運行效率。通過精確定位,快速接架,實現了工作面接架由以前的6個圓班到本次的5個小班,工作效率提高了72%。”錢營孜礦安裝區區長張軍介紹了接架經驗。
W3222工作面目前所使用的刮板輸送機型號為SGZ1000/2000,該運輸機設計運輸長度為310米。為滿足350米長工作面安全生產需要,確保“不壓車、不斷鏈”,該礦對該運輸機實行動態監控,通過觀察運輸機電機電流變化情況,摸清了采煤機位置、采煤機速度及運輸機負荷三者之間的關系,即采煤機位于100架以下時牽引速度不超過8米/分鐘,30~170架時牽引速度不超過5米/分鐘,位于170架至機尾時牽引速度不超過3米/分鐘,從而實現割煤速度和運輸能力動態平衡,保障了設備安全高效運行。針對350米極限超長工作面,支架與運輸機做不到“平直”將給設備管理帶來的諸多問題,該礦在工作面運輸機端頭安裝了激光儀,提高了支架及運輸機的上線率,提高了現場工程質量,夯實了現場管理基礎。
分段供液、穩定流量是錢營孜礦實現高效回采的關鍵。W3222工作面支架數量達202架,工作面割煤后,移架存在供液流量不穩定,且支架內存在竄、滲液現象,造成支架拉移速度跟不上割煤速度,制約了工作面高效回采。為提高支架拉移效率,對供液系統進行了優化,增加2路供液管路和1路回液管路,實現工作面上段、下段分開供液,從而提高了支架拉移效率,保證了煤機速度。
“四化”建設永遠在路上,錢營孜礦將積極努力推廣W3222工作面實踐經驗,加快推進生產方式轉變,確保產能穩定釋放,不斷推進礦井科學、安全、高效發展,為集團公司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