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著名紀實攝影家張兆增"/>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用光影記錄芳華以責任書寫人生
——記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著名紀實攝影家張兆增

2020-07-20 01:40:46于小川
當代礦工 2020年5期

□本刊記者 于小川

“我從事新聞攝影專業30多年,每一幅圖片背后都講述著中國社會發展中的真實故事。感恩攝影促我前行,專業組織讓我不斷得到歷練與提高。金像獎杯,是對攝影人堅守追求責任的承諾,我將繼續砥礪前行!”這是2016年11月4日中國安全生產報社(中國煤炭報社)攝影記者張兆增在獲得我國攝影領域最高個人成就獎——第十一屆中國攝影金像獎頒獎現場發表的獲獎感言。

張兆增,1957年出生,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理事,中國煤礦攝影家協會主席,1980年開始學習攝影,曾擔任中國安全生產報社(中國煤炭報社)攝影記者,先后獲上海國際影展銅牌獎,全國影展銀牌獎,第十六屆中國新聞攝影銅牌獎,第六屆全國煤炭影展金牌獎,1989年獲“富士杯全國攝影十杰”稱號,1996年、1999年兩次榮獲全國人像攝影十杰提名獎,2003年獲“中國攝影家協會德藝雙馨榮譽會員”稱號、中國攝影家協會在全國評選的“抗擊非典十勇士”稱號和“抗擊非典優秀攝影工作者”榮譽稱號,2008年被中國攝影家協會評為“抗震救災優秀新聞攝影工作者”,2011年被中國煤炭文聯授予“德藝雙馨藝術家”榮譽稱號。

萬物復蘇中喚醒的光影激情

張兆增直言:走上攝影之路,純屬偶然。粉碎“四人幫”以后,國家恢復高考,所有高校也快速走向正軌。中國人民大學有一個書報資料社,也和人民大學同時恢復了。這個書報資料社是干什么的呢?就是將從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收集到的報紙和雜志,按照哲學、政經、社科、教育等進行分類,提取其中最有價值的內容,通過剪報的方式進行整理,然后按分類重新影印,最后成冊,形成一部類似百科全書一樣的專業圖書。張兆增打了個比方說:“比如我們要出一本《中國攝影科學》,就要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所有雜志中和攝影科學有關系的內容都整理出來,經過編輯加工,編成一本新的圖書或者雜志,再向全球發放。”1977年底,經人介紹,張兆增進了這個書報資料社,從事著一份相對寬松而且穩定的工作。那時的他還是一個毛頭小伙,回想起當年,讓他記憶最深刻的就是那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歌聲唱出了粉碎“四人幫”后神州大地萬物復蘇的那種感覺,唱得人人心中都有了希望、有了目標、有了時不我待的使命感。

隨著國家恢復高考、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等一系列舉措的出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成了意識形態的主流,考大學成了當時青年人最為時尚的追求,張兆增也是其中的一分子。但是1957年出生的他,十年動亂貫穿了整個學生時代,幾乎沒有學到什么文化知識,想要考大學,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幸運的是,他工作的人民大學是一個文化單位,單位領導也很開明,每天下班以后都要組織青年職工學習文化知識,并且鼓勵大家考電大、業大。雖然基礎差,但張兆增心有不甘,于是他下決心努力讀書。第一次走進人民大學圖書館,他就驚呆了,因為他從來沒見過那么多書。從那以后,他便天天扎在圖書館里看書。偶然間,他發現了很多前蘇聯出版的攝影雜志合訂本,還有《中國攝影》和《大眾攝影》等國內出版的期刊。因為之前就比較喜歡攝影,每逢朋友聚會、外出游玩,他總是想方設法借一臺相機給大家拍照,拍完后回家用飯碗泡上顯影液、定影液,在一個黑紙箱里面沖膠卷,沖完了再用印像箱印出和膠片一樣大的照片,所以一見到這些攝影書籍,他就忍不住翻看。一看才發現,原來攝影不光是給人拍紀念照,還可以成為一種藝術進行創作。從那開始,他天天看攝影名家的作品,還有一些攝影理論方面的知識,包括各種藥水的配方、使用的膠卷和相紙等等,并且一一記在隨身帶的小本子上。有了攝影知識,便有了攝影的沖動,就想著要買一臺相機。可那個時候,他每月的工資只有三十多塊錢,要買一臺相機至少也要百十塊錢,無奈之下,他每個禮拜天早上九點之前都要去東單信托商店門口去排隊,一開門趕快跑進去,看能不能淘到那種處理的三五十塊錢的相機,就像現在人們淘古玩似的。可是“僧多粥少”,在那個商品十分短缺的年代,偶爾有那么一兩臺處理的照相機,不等他看到就早被人買走了。又是在無奈之下,他節衣縮食積攢了一百多塊錢,買了一臺蘇聯產的老相機。那是他的第一臺相機,是讓他可以真正沖鋒在攝影之路上的第一件武器,他愛不釋手、格外珍惜。由于手頭拮據,他只能買那種簡裝的盤裝膠卷,再去照相館找人家要幾個暗盒,回家后放在暗袋里自己纏。當時的原裝膠卷要一塊多錢一卷,而簡裝膠卷只要兩毛多錢。即使這樣,他還是要省之又省,慎之又慎,不敢輕易浪一張膠片。在那個年代,攝影還是比較奢侈的藝術門類。后來,他又花了57塊錢買了一臺國產放大機,每天白天拍照片,晚上回家沖洗。那時候他家里住的還是簡易樓,必須等父母、哥哥都睡了,再把用紅布和黑布疊在一起做的窗簾掛上,才能洗照片,洗完照片還得端著盆到樓道里的公用水管子下沖洗,沖完之后用水泡上才能睡覺。1978年的五四青年節,張兆增照例去上班,就在他的辦公室門前,一群年輕人手里拿著紗巾正在跳舞,于是他就站在臺階上拍了一張,取名《青春圓舞曲》,并把這張照片投給了《北京晚報》。在這之前,他已經給《北京晚報》投送了不下一百張照片,都石沉大海。終于,這張《青春圓舞曲》在《北京晚報》上發表了,雖然只有火柴盒那么大,但那是他的處女作,因此興奮不已,更激發了他從事攝影創作的熱情。

無心插柳卻得綠柳成蔭

對于攝影,張兆增是這樣理解的:記錄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是我的初衷。我的紀實攝影更加注重百姓的生活常態,展現的圖片跟百姓的生活同步,平和舒緩,從不追求精彩瞬間,也不注重光線影調,但是每一個畫面都有故事,留給讀者去琢磨、回憶。

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的萌動,開放的探路,正在悄悄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改變著古都北京的面貌。農民進城賣菜、打工,電視、冰箱、洗衣機被搬進低矮的大雜院,青年男女可以手拉著手跳交誼舞,氣功風靡一時迷倒大批信眾,老胡同在左一個右一個“拆”字中漸漸消失……這些三十多年前的場景,是北京城一段珍貴的記憶。

1983年,張兆增加入了北京廣角攝影學會,接觸了一幫志同道合的影友。廣角攝影學會提倡用廣泛的角度記錄社會、記錄普通人的生活,這也漸漸成為張兆增的攝影理念。那時候,他每天上班,自行車后面都夾著攝影包和三腳架,路上遇到什么有趣的事就拍下來,中午去圖片社沖膠卷,下午下班時帶走。

“小張,我告訴你一個好人好事。”張兆增的一個同事見他喜歡攝影,就和他說,“在西四到平安里的路口有一個學校,學校在馬路西,上學的孩子們家都住在馬路東。有一個警察,每天早上在馬路東接孩子送到馬路西的學校,天天都能看到,我覺得你應該把這個事拍下來。”張兆增第二天早上7點就趕到了那個路口,果然看到了動人的一幕。他采用慢門拍攝的方法拍攝,意圖在動態的車流中表現出警察接送孩子的主題。他每天早上都去拍攝,拍回來沖洗后感到不滿意就再去拍,從春天拍到夏天,就這一個題材他拍了半年,終于拍出了一張主體突出、背景虛化、在動態中展示出責任與關愛的滿意作品。更巧的是,第二天《北京日報》就在第一版刊登了一條《北京日報》和北京市攝影家協會共同主辦的旨在反映首都人民“五講四美”風采的“北京美”新聞攝影比賽的征稿通知,他認為這幅作品很貼題,就把作品寄了過去。過了有一個多星期,《北京日報》在報眼位置刊發了這張照片,大概有A4紙那么大,這在當時的報紙上幾乎是沒有的。又過了半年多,他接到了《北京日報》的來信,上面寫著“恭喜您獲得了一等獎”。這是他獲得的第一個一等獎,而從他舉起相機開始創作后到獲獎僅用了半年的時間。

張兆增的第二幅獲獎作品,就更有故事性了。在那個人人都想考大學的年代,很多人為了圓自己的夢想,一邊工作一邊復習,準備來年的高考,張兆增的女友就是考學大軍中的一員。女友的父親是人民大學的一位老干部,對未來女婿的選擇自然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在老人家眼中,每天背著照相機、扛著三腳架四九城轉的人,與提籠架鳥的紈绔子弟并無兩樣,因此堅決不同意他們繼續相處下去,倆人只好背著家人暗地里來往。

那時候沒有現在的條件,青年人大都是去公園里找一個安靜的角落學習。為了給女友拍一張完美的照片,又不影響女友復習,張兆增約女友到公園里,并且花了近半個月的工資買了一個彩色膠卷,讓戴著眼鏡、夾著書籍、一身學生氣質的女友迎著朝陽漫步在鮮花碧草間,他則采用追隨拍攝的方法進行拍攝。追隨拍攝適合拍攝高速運動的主體,拍人走路就有相當的困難了。張兆增一連拍了12張,才感覺達到了想要的效果。當時《攝影世界》雜志正在舉辦尼康攝影大賽,他把拍好的膠卷送到中國圖片社,花了1塊4毛錢沖洗出來,從中選了最滿意的一張放了一幅5寸的彩色照片。照片擴印出來后,他認為構圖上有欠缺,又到中國圖片社請人按裁切線再擴印一張。他想,參加比賽的照片應該放得大一些,越大效果就越好。可是一看價目表,他心里有點慌了,擴印一張6寸的照片就要3塊4毛錢,再大就更貴了。因為尼康攝影大賽要求參賽作品不能小于6寸,他咬咬牙,才決定擴印一張6寸照片,并寄給了《攝影世界》雜志社。

比賽的截稿日期是9月30日,張兆增等到10月15日還沒信兒,心想一定是沒選上,但是花3塊4毛錢擴印的照片,拍的又是自己的女友,就這么沒了總感覺可惜,于是他決定去雜志社把照片取回來留作紀念。到了雜志社說明來意后,工作人員直皺眉頭,因為參賽作品足有兩大麻袋,這可怎么找呀。為了拿回自己的作品,他對工作人員說:“您不用動手,我自己找就行。”工作人員又問他叫什么名字,以便幫他確定在哪個麻袋里。等他說出自己是張兆增后,工作人員笑了,告訴他說:“那就不用找了,恭喜你獲得了一等獎。”

3個月之內,張兆增連獲兩個一等獎,未來的岳父大人意識到,他并不是一個不務正業的紈绔子弟,而是一個有想法、有信念、有毅力而且有天賦的年輕人,一定會在攝影事業上取得卓越的成就。自此,他不再干涉女兒與張兆增來往,張兆增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幾乎天天在外面拍攝,《80·北京》中作品全是他在那時候拍的。

不因“生不逢時”而放棄尋找“決定性瞬間”

“當我們不能見證歷史性時刻的時候,攝影人不能因‘生不逢時’而對每天變化的社會視而不見。紀實攝影的鏡頭就是要對準社會的變遷,尋找‘決定性瞬間’,記錄尋常百姓,表現他們豐富的生活和深刻的內涵。”談到攝影的意義,張兆增如是說。

北京有句老話,叫“有名的胡同三千六,無名的胡同賽牛毛”。張兆增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自幼生活在的胡同里,胡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都印在了他的心里。當變革的年代來臨時,張兆增恰是20多歲的年輕人,周圍快速變化的場景、人物、聲音、色彩都時時沖撞著他的眼睛,擾動著他的內心,激發著他的創作靈感。他拍攝的《消失的北京胡同》這組照片,記錄了大量拆遷時生活在胡同中的百姓在廢墟中搬家、查看張貼在每條胡同的售房信息、在倒塌的房屋中進進出出的生活狀態,同時他也拍攝了伴隨拆遷大軍而出現的收購舊家電、家具、木材、舊磚頭、廢瓦片的外地收廢品大軍,以獨特的視角訴說著對北京胡同的深厚情感。

“我很少去拍那些所謂高大上的題材,一直把鏡頭對準平民百姓。用照片講述他們的故事,是我的追求。”張兆增說。

無論是《會鳥兒》的遛鳥爺、《擦崗樓》的小學生,還是《練功》的京城群眾、《街頭練攤》的小商販,都是從百姓中來、扎根于百姓生活,這就是張兆增攝影作品最顯著的特征。

1986年拍攝于陶然亭公園的《新手表》,畫面中一個小女孩戴著一塊塑料玩具表,另一個小女孩羨慕地掀開她的袖子,像發現寶貝似的好奇地看著,彼此都小心翼翼的,整張照片童趣盎然。這是上世紀80年代普通北京市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他的《80·北京》這組照片是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北京人的生活縮影。自由市場出現,農民可以進城賣菜、打工;氣功風靡一時,公園里到處都是練氣功的男女老少;與城市生活密切相關的鉤子稱、健美褲、大衣柜等,都已成為經過時間打磨的歷史符號,印刻在一張張黑白老照片中。

“每一張照片都是一個年代的縮影,每一個人物都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張兆增說,“每每看到這些照片,都會在現實與記憶中穿越,當年拍攝的時間、地點、經過、拍攝對象還記憶深刻,甚至可以講出一段生動的生活小事,講出一段并不遙遠的歷史故事。”

在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社工作的那段時間,張兆增每年都有攝影作品獲獎,從事專業攝影工作漸漸成了他的人生目標。有一次,他得知紅十字會招聘攝影記者,就去報了名。但是事與愿違,他雖然成績優秀,卻沒能應聘成功,幸運的是,他被北京市血液中心的領導看中,被招入中心從事宣傳工作。在北京市血液中心工作的4年中,單位領導特別支持他,無論是攝影器材還是創作時間、差旅費用,都最大限度給他提供便利,讓他有時間、有條件潛心創作。他在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的基礎上,拍攝了大量優秀作品,獲獎無數。也是在此期間,他完成了電大學業,圓了自己的大學夢。之后,他被調入中國煤炭報社,成了一名專職的攝影記者。

再現生活的真實更是記錄歷史的責任

“我的紀實攝影,力求融匯兩種內容和價值:記錄社會、佐證歷史和捕捉經典的、戲劇化的生活瞬間。前一個是像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將鏡頭對準自然萬物、蕓蕓眾生,鏡頭里全是歷史信息供后人解讀。后一個是像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提出的‘決定性瞬間’,框取包含了生活意義和美的價值交織至頂點生成的歷史性的、決定性的、經典的時刻。”這是張兆增對自己的要求。

作為《中國煤炭報》的攝影記者,記錄中國煤炭行業的發展,反映煤礦工人的生活狀況,他責無旁貸,更義不容辭。他拍攝的《中國煤炭三十年冰火兩重天》,是中國煤炭行業“坐過山車”的真實寫照。由于過度開采、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多種原因,煤炭行業從黃金十年走入低谷。他的鏡頭里記錄的是不同時期礦工不同生活的典型特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狹小的餐廳、簡樸的工裝、班中餐的鋁飯盒等,是那個時代典型的生活元素;煤炭“黃金十年”,酒吧里嗨歌、狂飲的年輕人,以豪車作為標志的新土豪,黃土高原上反差強烈的成排別墅,代表著煤炭行業興旺發達的時代;再到煤炭產能過剩暫時步入低谷,明星掛歷成了礦工的賒賬簿,鏡子上東北狗皮帽子映襯下的老舊煤機維修車間,分流礦工離別場景,這些典型生活元素就是中國礦工三十年生活符號的變化史。

張兆增回憶說:“2015年夏天,我去陜西省銅川礦務局一家煤礦采訪。因為礦井關閉,礦工要么分流到新礦區,要么離崗。這對所有礦工來說,是一段艱難的選擇,他們對前途感到迷茫。在拍攝過程中,我發現有一位年輕礦工呆呆地站在一堵墻邊,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身邊的墻上留有很多手掌印,我不知道這些手掌印是誰印上去的,也不知道印這些手掌印有什么含意,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是礦工漢子們閑時無所事事的一個標志。一片黑色的手掌印、一位迷茫的礦工,真實記錄這個場景,讓圖片籠罩在一層無奈和傷感的氣氛中。”

如果說拍攝煤礦工人是一個煤炭人應有的本分,那么關注社會重大事件就是一個記者必備的良知和責任。

2003年SARS病毒肆虐期間,張兆增深入煤炭總醫院,現場采訪救治SARS病毒感染患者的醫護人員。由于SARS病毒傳染性強、致死率高,所以他每次進入隔離區拍攝時都要按規定戴三層口罩、穿三層防護服,還要戴上面罩、防護鏡等。由于處于密閉狀態,呼出的熱氣很快就會在面罩、防護鏡上結滿一層霧,什么也看不清,他只能憑感覺在近乎盲拍的狀態下拍攝,一天拍攝下來,全身的衣服都會被汗水濕透,手也會被汗水泡得發白起縐。就是在這種狀態下,他在煤炭總醫院堅持拍攝了兩個星期,發出了大量報道,用照片真實再現了醫護工作者直面危險、抗擊疫情、無私奉獻、醫者仁心的大愛情懷。他也因此受到了北京市政府、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和中國記協的表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強烈地震,傷亡慘重。張兆增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冒著余震不斷及其他次生災害等危險,實地拍攝災害的慘烈程度,記錄災區群眾積極生產自救的堅韌不屈精神,再現人民子弟兵和救護隊員舍生忘死護佑人民生命安全的英雄壯舉,被中國攝影家協會授予“抗震救災優秀新聞攝影工作者”稱號。

幾年前,為了反映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狀況,張兆增大年三十夜里乘車趕到河南省上蔡縣的“艾滋病村”,初一早上在志愿者的幫助下進村采訪拍攝。他的第一個拍攝對象是一個艾滋病重癥患者。一進門,對方就遞上了一支煙,又往雜亂的桌子上擺著的酒杯里倒上了酒。房間內十分昏暗,微弱的陽光透過滿是塵土的窗戶照在酒杯上,杯口的唇痕清晰可見。雖然張兆增知道,與艾滋病患者握手、吃飯等,正常情況下是不會被傳染的,但眼前的景象還是讓他的心里有些抵觸。但是他清楚,接過這支煙,喝下這杯酒,代表的是對艾滋病患者的尊重,也是決定拍攝能否進行下去的關鍵。一番交談之后,對方接納了他,不僅允許他拍攝,還帶著他采訪了另外幾位艾滋病患者。那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離拍攝艾滋病患者,在拍攝了大量照片的同時,也讓他更加深切地了解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狀況。

張兆增說:“我只是覺得,作為一名攝影記者,必須要把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那些重要的、重大的事件真實地記錄下來。如果發現不了說明缺乏新聞敏感,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記者;如果發現了卻不關注、不拍攝,從我的良心和職業道德上是說不過去的。”

用執著續寫精彩的光影人生

如今,過了花甲之年的張兆增已經告別工作崗位,不再需要每天以新聞記者的身份東奔西走了,然而他并沒有因此而停下自己在光影之路上疾行的腳步,攝影已經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他依然擔任著中國煤礦攝影家協會主席,依然在為繁榮中國煤礦攝影事業奔走,依然在用手中的相機記錄社會的發展變遷和人們生活的點滴變化。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期間,已經離開記者崗位的張兆增不能再像2003年抗擊SARS病毒那樣沖在第一線了,但他抓住每一次拍攝機會,堅持用手中的相機記錄首都人民眾志成城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付出的點滴努力和取得的卓著成績,用一張張照片激勵所有人,沒有翻不過的山,沒有跨不過的坎,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心手相牽、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張兆增現在既是中國煤礦攝影家協會主席,又是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并且擔任紀實委員會委員,時常出任各類攝影展覽、比賽的評委,還要承擔許多對外交流等工作任務,事務性工作很多,2020年春節前夕還曾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代表團赴非洲參加藝術交流活動。在努力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積極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的同時,他積極組織煤礦攝影家及廣大攝影愛好者開展攝影創作活動,并通過策劃各類影展、影賽,舉辦攝影培訓班等途徑,不斷激發煤礦職工從事攝影創作的熱情,提高煤礦職工的攝影創作水平,為繁榮煤礦攝影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談到對攝影新生力量的培養,張兆增坦言:“現在攝影愛好者很多,中國號稱有一億多名攝影愛好者,全民都是攝影人。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味復制別人的照片,攝影必須要有自己的思想。我是第26屆中國攝影展的評委,負責評選紀實類的照片。當時參展的有17萬多張照片,最后留下5000多張。問題是我看完這17萬張照片之后,給我留下震撼、叫絕、深刻印象的不多。為什么呢?有些照片拍得非常好,比如拍元陽梯田的,拍內蒙古賽馬的,還有拍沙漠的,等等,但是這些照片5年前我就見過,這說明大家一直都在復制同一個或幾個題材,所以選不出好的作品。作為礦區的專業攝影人或者攝影發燒友,我認為要把拍攝重點放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里,拍身邊的故事,不要總想著獵奇,總關心外面那個你一無所知的世界,那樣是拍不出有內涵的作品的。我也是一個走過彎路的人,舍近求遠,當年新疆跑了七次,云南跑了三次,甘南跑了七八次,既浪費錢財又浪費生命。礦區的攝影人還是要拍自己身邊熟悉的人和事,因為你有先天條件,如果一個陌生的記者到礦上拍工人,人家會警惕你,但是你是他們身邊的人,他們就會很放松,你就能拍出最自然、最真實的東西。比如我的《80·北京》,那十年我哪里也沒去,我就在北京拍我身邊的故事,才有了這些作品。所以我覺得,立足本職是最重要的。”

“在我幾十年的紀實攝影實踐中,無論是普通北京市民還是中國礦工,他們總會帶給我感動,他們是我創作的源泉。我們只有把根扎在他們中間,才能讓自己的藝術之樹常青,才能推動攝影藝術不斷進步,成為社會生活的真實再現者、歷史發展的忠誠記錄者。”這番肺腑之言是張兆增幾十年來的人生感悟,相信也一定會對礦區的廣大攝影工作者和攝影愛好者大有裨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久久夜夜视频|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五月天久久综合|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无码日韩视频| 久久a级片|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日本在线国产| 欧美区日韩区|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成人在线第一页| www.日韩三级| 毛片免费网址| 久草中文网|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久久九九热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一本综合久久| 91原创视频在线| 一级毛片基地| 激情乱人伦| 亚洲欧美自拍视频|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婷婷中文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98超碰在线观看|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美臀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亚洲欧美|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伊人无码视屏| 性欧美精品xxxx| 国产视频大全| 精品欧美视频| 亚洲最新地址| 亚洲日韩每日更新|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国产毛片不卡|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欧美不卡二区| 性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欧美第一页在线|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