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兵,唐代文,韋俊杰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二總隊,湖南 湘潭 411102)
稻草灣銻礦區位于世界超大型銻礦-湖南省冷水江市錫礦山銻礦田北緣,是近幾年來在礦田深邊部開展資源勘查工作取得較好成果的地段。
工作區位于錫礦山銻礦田北緣,錫礦山銻礦田位于揚子地臺向華南褶皺區過渡部位,雪峰山隆起帶、白馬山—龍山隆起帶和溈山隆起帶環繞的晚古生代盆地—漣源盆地南緣,白馬山—龍山隆起帶北緣,城步—桃江成礦帶上。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下石炭統大塘階C1d和巖關階C1y,鉆孔中揭露上泥盆統錫礦山組D3x和佘田橋組D3s。其中佘田橋組灰巖段D3s2為主要含礦巖系。
2.2.1 斷層
礦區主要發育兩組斷層,一組為北東向縱斷層,區域性城步-桃江深大斷裂帶F75經礦區西部外圍向北東延伸,從西向東依次發育次級斷層F74、F71F72等;另一組為北西向橫斷層F803、F804、F813等,前者規模大,屬礦區一、二級構造,后者規模小,但比前者發育,屬礦區三級構造(礦區主要構造見圖1)。
2.2.2 褶皺
礦區位于錫礦山復式背斜北東傾伏部位,次級背斜主要有陳家沖背斜及稻草灣背斜。

圖1 錫礦山銻礦田地質構造略圖
2.2.3 層間破碎帶
含礦層位和上覆頁巖蓋層在應力作用下產生層間虛脫、層間破碎。礦區層間破碎帶發育,分布于北東向斷裂下盤東側的次級背斜核部及東翼硅化巖中,為層狀、似層狀礦體提供容礦空間。
礦區內地表未見巖漿巖體,礦區外圍南東部有煌斑巖脈出露,巖脈的侵入時代晚于北東向斷裂帶的生成,而早于銻的主要成礦期,巖脈為礦區銻的成礦提供部分物質和熱源。
圍巖蝕變主要為硅化,其次為碳酸鹽化、重晶石化、葉蠟石化和黃鐵礦化。其中硅化與成礦關系密切,沒有硅化也就沒有礦化。
稻草灣礦區內,沒有發現銻礦體露頭現象。本次由鉆探工程控制的銻礦體,埋深都在距地表600m以下,呈層狀、似層狀主要賦存在北東向斷層F71下盤之上泥盆統佘田橋組灰巖段第四小段(共分6小層)D3s2-4當中,礦體主要產出于奇數層中即第①、③、⑤小層中,佘田橋組頁巖段(D3s3)之下,依照錫礦山銻礦田按產出層位命名礦體的習慣,把本次揭露控制的礦體統稱為Ⅰ號礦體。其中,產于第①小層中的稱為Ⅰ1礦體,產于③小層中的稱為Ⅰ2礦體,產于第⑤小層中中稱為Ⅰ3礦體。這三層礦體中,產于第③小層的Ⅰ2礦體為本區的主要礦體。Ⅰ2礦體走向35°(與控礦斷裂F71走向一致),傾向與地層相同,傾角15°~35°。沿走向延伸最長500m,沿傾向延深達200m,礦體厚度為0.46m~4.35m。Ⅰ1礦體和Ⅰ3礦體在走向與傾向上與Ⅰ2礦體基本一致,但規模比Ⅰ2礦體要小(見圖2)。

圖2 稻草灣礦區62A號勘探線剖面圖
輝銻礦多呈層間脈、網狀脈充填,在成礦裂隙密集部位,晶洞發育,輝銻礦呈針狀、放射狀。礦物成分較單一,金屬礦物主要為輝銻礦、次為黃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次為方解石。
礦石結構主要為細粒狀結構和半自形針狀結構,次為壓碎結構、填隙結構、包含結構等。
本區具有和錫礦山礦田相同的控礦規律,即本區的銻礦體受構造、地層及巖相(巖性)聯合控制。本區礦體的產出與北東向斷裂構造關系密切,北東向斷裂構造F71基本控制了礦體的展布,其下盤錫礦山組長龍界頁巖和佘田橋組頁巖段組成總屏蔽層,為礦液的聚集起重要的遮擋作用;遮擋層之下的佘田橋組灰巖段其多韻律巖性組合易于形成層間滑脫、層間破碎、虛脫空間,易于造成選擇性硅化,有利于礦液貯存、沉淀,是理想的賦礦巖系。
(1)從本次控制的礦體特征及控礦規律來看,北東向大斷裂F75及其次級構造下盤之佘田橋組灰巖段,是理想的層狀、似層狀礦體賦存空間,所以在本區F75、F74、F72下盤地段具有探索層狀、似層狀銻礦體的前景。
(2)從礦田構造分層控礦特征來看,結合我隊在錫礦山復式背斜南傾伏端飛水巖礦區深部取得的地質成果,本區具有相類似的構造發育、有利地層、巖性組合條件,稻草灣背斜西翼的F75、F71下盤深部和陳家沖背斜西翼的F75、F74下盤深部是探索交錯類型銻礦體的有利部位。
(3)從與本礦區相鄰的南部童家院礦區來看,北西向構造下盤、北西向構造與北東向構造交匯部位也是礦體賦存有利部位。所以本礦區發育的F803、F804、F813等北西向構造其下盤及其與北東向構造交匯部位具有探索層狀、似層狀及交錯類型銻礦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