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江,胡 明,何洪濤,胡章章,馬文勝
(湖北省地質局第八地質大隊,湖北 襄陽 441002)
石板溝礦區隸屬湖北省鄖西縣香口鄉管轄,通過地質勘查工作,查明礦區工業釩礦體資源量(332+333)釩金屬量10.2萬噸,為一中型規模的獨立釩礦。本文通過對石板溝釩礦的礦區地層、礦體特征等進行了介紹分析,并指出找礦方向,對在該地區尋找類似的釩礦有一定的參考意義[1]。
石板溝礦區出露地層主要有南華系耀嶺河組,震旦系上統燈影組,寒武系下統楊家堡組、莊子溝組和第四系(圖1)。本礦區釩礦存于寒武系下統莊子溝組[2]。本礦區含礦巖系為寒武系下統莊子溝組下段含炭硅質板巖,主要受地層層位控制,其主要特征如下:該含礦巖系呈層狀產出,厚度大,厚62.20m~100.20m。含礦巖系為一套黑色薄至中厚層含炭硅質板巖~含磷結核含炭硅質板巖組合,其中礦層主要為黑色薄層狀含磷結核含炭硅質板巖~含碳硅質巖。
礦區為一倒轉向斜構造,向斜軸走向為北西西向,軸部出露地層為寒武系下統莊子溝組地層。北翼(倒轉翼)出露地層為寒武系下統莊子溝組地層。由于斷裂F1作用,導致寒武系下統楊家堡組缺失[3]。南翼(正常翼)出露地層寒武系下統楊家堡組,由于斷裂F2作用,導致寒武系下統莊子溝組部分地層缺失。北翼地層產狀為其傾向350°~25°,傾角52°~85°,南翼地層產狀傾向31°~60°,傾角53°~72°,為一軸面傾向北~北北東、向南~南南西倒轉的向斜構造,向斜北翼地層控制著釩礦體分布。
礦區內中、淺變形構造層次并存,出現多期次構造運動,形成北西向擠壓與滑覆構造并存的格局。礦區主要發育北西走向(F3、F4)和近東西向(F1、F2)斷裂構造。
礦區內發育,主要為近東西向斷層和北西走向斷層,分別敘述如下:
近東西向斷層:此方向斷層僅見F3、F4兩條斷層,均為正斷層。其中F3斷層規模較小,礦區內出露長約97m,走向284°~104°,傾向北北東,傾角65°~74°,斷層帶寬約3m~5m。F4斷層規模較大,礦區內出露長度1385m,位于南華系耀嶺河組與莊子溝組接觸部位,斷層走向近東西向,傾向北,傾角與地層片理一致,斷層傾角為55°~75°,破碎帶在地表寬達3m~5m左右。
北西走向斷層(F1、F2):此組斷層在礦區內較發育,被近東西向斷層切割,為區域性斷層。其中F1斷層:逆斷層,在礦區內出露長度3150m,該斷層為一弧形斷層,其斷層走向多在80°~110°,傾角40°~80°;斷層北側(上盤)的地層為震旦系上統燈影組,斷層南側(下盤)為寒武系下統莊子溝組下段,破碎帶在地表寬達2m~8m左右。
F2斷層:為正斷層,在礦區內出露長度1733m。走向北西向,斷層傾向北東,傾角42°~85°。斷裂上盤為寒武系下統莊子溝組上段,下盤為寒武系下統楊家堡組,缺失寒武系下統莊子溝組下段。
以上主要斷裂對礦體沒造成大的影響,對礦體的構造形態和礦層連續性影響較小,只是偶見個別層間小斷層和層間褶曲,規模不大,局部造成了礦體的復雜化。

圖1 鄖西縣石板溝礦區地質簡圖
石板溝礦區釩礦體賦存于寒武系下統莊子溝組下段一巖性層(∈1z1-1)內,共圈定Ⅰ、Ⅱ、Ⅲ號三個釩礦體。礦體與圍巖呈漸變過渡,各礦體形態、產狀及規模等特征如下:
Ⅰ號礦體:礦體巖性以含磷結核炭硅質板巖為主,少量含炭硅質板巖,呈層狀,向北西方向側伏,控制礦體長度1490m,中間厚度較大,東西兩端厚度逐步尖滅,從地表向深部有增大的趨勢。礦體斜深為32m~168.07m,礦體厚度0.80m~14.77m,平均厚度4.49m,厚度變化系數71%;V2O5品位0.41%~1.86%。礦體走向267°~87°,傾向北,傾角66°~71°。
Ⅱ號礦體:礦體巖性以薄層狀含磷結核含炭硅質板巖為主,少量含炭硅質板巖,礦體呈層狀,向北西方向側伏,走向上厚度總體穩定,中間厚度較大??刂频V體斜深為85m~198m;礦體厚度1.40m~39.49m,平均厚度6.14m,V2O5品位0.527%~2.00%。礦體走向257°~87°,傾向北,傾角66°~77°。
Ⅲ號礦體:礦體巖性以薄層狀含磷結核含炭硅質板巖為主,少量含炭硅質板巖,礦體呈層狀,控制礦體長度1179.00m??刂频V體斜深61m~231m,礦體厚度1.20m~14.14m,平均厚度4.76m。V2O5單工程平均品位0.55%~3.16%。礦體走向91°~271°傾向北北東,傾角67° ~79°。
三個釩礦體呈層狀,產狀穩定。礦石中均含大量磷結核、釩云母、鈣釩榴石及石墨。
早寒武系早期廣海陸棚、陸坡的還原環境,以及海盆緩慢沉降產生凝縮層的沉積環境,則是釩礦帶(床)在缺氧沉積中發生沉積和成礦作用的古地理環境和古構造條件。當時本區氣候濕熱,水體寧靜,澡類繁殖速度驚人,大量藻類尸體在還原環境中得意保存,與陸源碎屑物質一起組成黑色巖系,藻類生物賴于生活的氮,磷,鋅等豐富,同微細的粘土云母類、泥砂類含釩礦物一起堆積,在后期沉積物的良好覆蓋下,于還原環境下轉化為石煤,而釩的富集可能與藻類和炭質的吸附有關,區內釩礦床在時間上、空間上都與炭質(石煤)和磷結核層等共生。在硅質板巖內,釩呈吸附狀態賦存于粘土礦物中或呈離子狀態吸附在硅氧中;粘土巖內釩主要賦存于碳質粘土礦物中,呈含釩高嶺石、蒙脫石等粘土礦物,據此認為釩的生成是和硅質板巖、粘土巖或碳質粘土巖同時沉積而成。寒武系下統地層中凡有硅質板巖和粘土巖的存在,即有釩礦的賦存。礦產屬滯留盆地相沉積成因。
鄖西縣北部地區地質構造復雜,寒武系地層黑色巖系分布較廣,V、Mo、Ag等多元素異常發育,具有有利的成礦地質條件。上震旦—下寒武統的黑色巖系為本區礦源層,具有層控特點,晚期構造活動使其中的成礦物質活化、遷移,并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礦。下寒武統黑色巖系中特定的含硅、炭、磷巖石組合序列,是釩礦床必須具備的巖相條件。巖相為一套含釩薄層硅質板巖~磷結核層~炭質板巖相,且該相帶發育愈完整,相帶愈寬,釩礦厚度愈大,品位愈高。本礦區礦體向深部及西部有延伸的趨勢,表明有很好的找礦前景。下一步開展外圍及深部找礦工作時,適量布設鉆探工程,用于控制礦體北部深部及西部礦體邊界,擴大資源量。今后工作應以武當穹?。次洚攺捅承保┪鞑客饩壓湎档貙雍谏珟r系分布區域及構造應力相對復雜的兩竹斷裂得勝附近,兩鄖斷裂黃云鋪附近,青山斷裂黑山,豐溪,葛洞一帶為重點找礦地段,尤其應集中在兩鄖斷裂北西側莊子溝組地層中V異常發育的地段尋找新的礦床;同時對已知礦床點及其外圍開展進一步工作,擴大礦床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