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昌龍
(福建省冶金工業設計院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11)
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生產形勢嚴峻,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務必高度重視,警鐘長鳴,牢固樹立安全發展觀念,扎實做好安全生產日常工作,強化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建立健全隱患排查治理體系、風險預防體系,依法嚴懲安全生產領域失職瀆職,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金屬非金屬礦山企業,包括露天礦山、地下礦山、排土場、尾礦庫,涵蓋安全風險分級體系建設的術語與定義、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工作內容、管理要求等內容。
標準適用于指導已取得安全生產許可證且生產運行正常的金屬非金屬礦山企業安全風險分級體系的建設,不包括礦山企業處于新、改、擴建工程部分。
(1)露天礦山。在地表作業,通過剝離完表土及松散圍巖或廢石,開采裸露的金屬或非金屬礦的采礦場及其附屬設施。
(2)地下礦山。在地表以下作業,不破壞表土層,通過施工平硐、斜井、斜坡道、豎井等開拓方式,采出金屬或非金屬礦場所及其附屬設施。
(3)排土場。排放礦山剝離層以及井下作業的掘進廢碴等混合物的場所。
(4)尾礦庫。通過設置攔擋設施及排洪構造物,明確用于存放加工金屬或非金屬礦石經選別后排出尾漿的場所。
(5)安全風險。安全生產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與可能造成后果嚴重性的有機組合。安全風險有絕對風險和相對風險兩種形式。絕對風險是指對安全風險完整、準確的描述與量化。相對風險是指設備、設施相比較其他設備、設施的安全風險的相對值。
金屬非金屬礦山企業安全風險分級標準可與其它安全風險評級方法同時使用評定。若其它安全風險評級方法的安全等級評定結果低于標準的,以本標準安全風險等級為準;若其它安全風險評級方法的安全等級評定結果高于本標準的,可以采用其它安全風險評級方法的評定結果。
單元劃分;安全風險辨識;事故(事件)發生可能性分析;事故(事件)后果嚴重性分析;安全風險等級評價;降低安全風險的措施;安全風險再評估與安全風險分級結果的更新。

圖1 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風險分級工作流程
5.1.1 安全風險計算式

R:安全風險;L:事故(事件)可能性;S:事故(事件)后果嚴重性。
5.1.2 事故(事件)可能性(L)的確認
對影響金屬非金屬礦山可能安全風險〔事故(事件)可能性〕的安全管理機構設置和安全管理人員、相關技術人員配備;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編制和演練;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作業現場管理等七個方面,分別予以不同的權重,然后分別評分后累加,得出金屬非金屬礦山可能安全風險的分數即為金屬非金屬礦山事故(事件)可能性(L),金屬非金屬露天礦山、地下礦山、尾礦庫應分別統計計算,計算結果采用四舍五入,保留小數點后兩位。
5.1.3 事故(事件)后果嚴重性(S)的確認
(1)金屬非金屬露天礦山。對影響金屬非金屬露天礦山固有安全風險〔事故(事件)后果嚴重性〕的礦區周邊影響范圍;礦山規模;開采順序;采場臺階寬度(含終了);采場臺階(分層)高度(含終了);采場邊坡角、幫坡角(含終了);炸藥存放量Z(t);排土場等級;排土場堆排方式;排土場臺階寬度;排土場臺階高度;排土場邊坡角、總邊坡角;礦區防排水;運輸系統;通風防塵系統;防滅火系統;供配電系統;監測系統;設備檢測;安全標志等二十個方面,分別予以不同的權重,然后分別評分后累加,得出金屬非金屬露天礦山固有安全風險的分數即為金屬非金屬露天礦山事故(事件)后果嚴重性(S),計算結果采用四舍五入,保留小數點后兩位。
(2)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對影響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固有安全風險〔事故(事件)后果嚴重性〕的開采錯動線以內;礦山規模;開拓方式;開采深度;通風防塵系統;礦體穩固性;圍巖穩固性;是否有巖爆危害;采空區處理;含水層性質及補給條件;最大涌水量;井下炸藥最大存放量;井下油品最大存放量;頂板管理;中段內開采順序;累計開采中段數量;井下同時作業人數;安全出口;安全避險“六大系統”;排土場等級;排土工藝、參數;改擴建工程影響;供配電系統;運輸系統;防滅火系統;防排水系統;設備檢測;安全標志等二十八個方面,分別予以不同的權重,然后分別評分后累加,得出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固有安全風險的分數即為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事故(事件)后果嚴重性(S),計算結果采用四舍五入,保留小數點后兩位。
(3)尾礦庫。對影響尾礦庫固有安全風險〔事故(事件)后果嚴重性〕的尾礦庫上、下游情況;庫區周邊山體穩定性;尾礦庫現等別(尾礦庫實際運行期的壩高和全庫容確定);初期壩類型;堆積壩堆筑方式;干灘長度;安全超高;排洪(水)系統;尾礦壩坡比;尾礦壩覆土植被及沖溝、裂縫、較大孔穴、管涌、流土等;排滲設施;人工監測設施;在線監測設施(含視頻監控);安全標志等十四個方面,分別予以不同的權重,然后分別評分后累加,得出尾礦庫固有安全風險的分數即為尾礦庫事故(事件)后果嚴重性(S),計算結果采用四舍五入,保留小數點后兩位。
5.1.4 安全風險(R)的計算
根據R=L·S的計算式,使用金屬非金屬礦山事故(事件)可能性(L)分別乘以金屬非金屬露天礦山事故(事件)后果嚴重性(S)、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事故(事件)后果嚴重性(S)、尾礦庫事故(事件)后果嚴重性(S),得出金屬非金屬露天礦山、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尾礦庫的安全風險(R)值,計算結果采用四舍五入,保留個位。
當R<4時,安全風險等級為藍色低風險(A級);當4≤R<9時,安全風險等級為黃色一般風險(B級);當9≤R<16時,安全風險等級為橙色較大風險(C級);當R≥16時,安全風險等級為紅色重大風險(D級)。
安全風險直接判定條件。金屬非金屬礦山的作業場所存在下列情況,該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風險等級直接判定為紅色重大風險(D級):金屬非金屬礦山的作業場所存在《金屬非金屬礦山重大生產安全事故隱患判定標準(試行)》中的重大生產安全事故隱患。
金屬非金屬礦山企業應結合實際編制安全風險分級過程的記錄資料,并建檔管理。
金屬非金屬礦山企業每年至少對安全風險分級體系進行一次系統性評審,查找存在的薄弱環節,并對評審結果進行公示,告知全體員工。評審當出現以下情況時,金屬非金屬礦山企業應及時針對變化范圍開展安全風險評價與分級,及時更新安全風險信息。
國家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等增加、廢止、修正所引起安全風險發生明顯變化;發生事故后,對事故重新進行辨識,查找風險點;組織機構發生重大調整;生產工藝技術或設備發生較大改變。

表1 安全風險分級等級判定

表2 安全風險分級等級顏色判定
目前我國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風險分級標準非常多,形式多樣,這種安全生產風險分級標準操作簡單、運行方便,風險程度一目了然。
希望通過安全風險分級,使礦山企業明確生產系統的危險點或危險工藝,重視薄弱環節,從源頭發現安全生產隱患,并制定安全對策措施消除隱患,從而減少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尤其是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