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海
(華東冶金地質勘查局八一五地質隊,安徽 合肥 238000)
礦區位于廬樅盆地的東部邊緣。廬樅盆地是中生代斷陷式火山巖盆地,地處揚子板塊西北緣,西鄰郯廬斷裂帶,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成礦(區)帶之一。
區內發育的地層主要有陸相火山巖蓋層及沉積巖基底地層。陸相火山巖蓋層形成于早白堊世,構成廬樅火山巖盆地的主體,與本區成礦有著密切的成因聯系。基底沉積巖包括志留系~泥盆系的海相—陸相砂頁巖建造、石炭系~三疊系中下統的海相碳酸鹽巖夾海陸交互相砂頁巖建造、三疊系中統~侏羅系中統的陸相含煤砂頁巖、砂礫巖及砂巖建造。火山巖蓋層呈角度不整合覆蓋在基底沉積巖之上。
(1)褶皺。火山巖地層均向盆地中心傾斜,自北往南走向由近南北向變為北東向,傾向西~北西,傾角一般10°~30°;沉積巖地層走向自北往南由近南北向變為北東向,傾向西~北西,傾角一般20°~30°。
(2)斷裂。區域性斷裂主要有北東向、東西向、北西向和南北向四組,其中北東向及東西向斷裂是廬樅盆地的主干斷裂,其形成時間較早,活動最強烈,它們不僅控制了火山巖盆地的形成與演化、盆地內的成礦作用,而且對盆地基底地層的空間分布有著明顯的控制作用。
(3)環狀構造。區域主要環狀構造有礦區西側的七家山火山口,礦區西北側岱嶺灣火山口以及礦區北東的三官火山口,在火山機構環狀構造周邊斷裂及脈體呈弧形排列。圍繞環形火山機構周邊有眾多的脈狀銅(鐵)礦分布,環狀構造控制著成礦熱液的遷移和富集。
區域火山巖由老至新分為龍門院組→磚橋→雙廟→浮山組火山巖。區域侵入巖伴隨火山活動廣泛發育,與四個火山旋回活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根據其產出特征主要為早白堊世早期二長巖、閃長巖類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出露面積較大巖體有巴家灘巖體、龍橋巖體和羅嶺巖體等,與龍門院旋回和磚橋旋回火山活動關系密切,巖體侵位受火山機構和北東向構造聯合控制,成巖時代為134Ma~130Ma;晚期侵入巖正長巖類,主要受盆地火山機構和北北東向構造控制,分布在盆地南部,出露面積較大巖體有土地山巖體、鳳凰山巖體等,侵入活動與雙廟旋回和浮山旋回火山巖漿活動相對應,成巖時代為129Ma~123Ma。
(1)區域成礦條件。區域鐵、銅(金)、鉛鋅、硫等重要礦產主要多產于多組不同期次斷裂的交匯部位,說明區內不同期次、不同形跡的構造活動對區內礦產鐵、銅(金)、鉛鋅、硫等重要礦產的產出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礦區即位于區域近東西向基底斷裂~巖漿巖帶與北西向斷裂群交匯地帶,北西毗鄰“七家山”和“岱嶺灣”火山機構,具備構造~火山巖侵隆起之有利成礦環境和進一步找玢巖鐵礦及斑巖銅礦潛力。區域侵入巖伴隨火山活動廣泛發育,與四個火山旋回活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2)巖漿作用與區域礦產的關系。區域中生代由于斷塊作用誘發火成活動,經歷了龍門院、磚橋、雙廟、浮山四個火山噴發旋回和相應的巖漿侵入活動。噴發方式由“裂隙式”向“中心式”轉變,噴出熔巖巖性由安山巖、粗安巖→粗安巖→粗面玄武巖→粗面巖變化,反映火山~巖漿活動由中酸性逐漸向中偏基、偏堿性演化,并形成了一系列火山~巖侵隆起、構造洼地以及隱爆角礫巖筒等火山機構或構造,對區域成礦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礦區內范圍為黃梅尖巖體侵位,無沉積地層出露。
西側為第四系(Q),主要為粘土、粉砂質粘土等,分布于礦區中部及南部沖溝內,整體呈北西向。
受區域構造活動影響,礦區構造以斷裂型式為主(見表1),構造線方向主要為北西向。

表1 礦區斷裂特征統計表
礦區處與大腳嶺~黃梅尖東西向構造巖漿帶上,巖漿巖極其發育。礦區侵入巖體主體為黃梅尖雜巖體,巖性主要有石英正長巖~正長巖。
(1)黃梅尖雜巖體。黃梅尖雜巖體為一呈東西走向延伸的橢園形巖基,東寬西窄,出露長約22km,寬2.8km~8km,為晚燕山期侵入具多期次活動的富堿質復式侵入體,向西與大嶺腳、土地山等侵入巖體,共同組成近東西向構造巖漿巖帶。巖石類型以石英正長巖類為主,少數地段還出現花崗巖巖相,個別鉆孔中還揭露到黑云母二長巖,且巖石中長石之間普具交代現象,反映巖體內結晶分異現象明顯,有利于巖漿成礦熱液活動。
(2)閃長玢巖。閃長玢巖:灰、深灰、灰綠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基質細粒致密結構。斑晶約占40%左右,主要由斜長石、角閃石組成,自形~半自形板柱狀,粒徑0.3mm~0.6mm,暗色礦物自形柱狀,基質由長英質組成。次生蝕變主要為鈉長石及綠泥石蝕變,有少量磁鐵礦細脈或顆粒浸染,局部見有少量細粒黃銅礦化及絹云母化、高嶺石化等。
(3)輝石粗安玢巖。為早白堊世次火山巖體,分布于黃梅尖巖體北接觸帶,呈北東東走向,礦區內出露長大于5.5 km,寬0.5km~1.5km。巖石成灰紫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主要由斜長石組成,次有角閃石、輝石、橄欖石等,基質為玻晶交織結構,主要由微晶長石組成,少量輝石、磁鐵礦和微晶針狀赤鐵礦等。該巖體常伴有磁鐵礦化。
(4)隱爆角礫巖。肉紅色,灰褐色,角礫狀構造。角礫成分主要為正長巖、細晶巖及其碎屑,角礫約占60%、碎屑占20%、膠結物占20%,角礫大小不等,大者約10cm~30cm,小者約1cm~5cm,角礫具棱角狀,膠結物為鐵白云石、石英、碳酸鹽細脈和礦化熱液細脈,還含有一些由巖漿隱隱爆碎而成的巖屑,礦化主要為黃銅礦、斑銅礦,銅品位多為0.3%~1%,伴生金礦化。
角礫巖體呈不規則狀,走向延長約150m,帶寬25m~35m。
礦區共圈出1條銅礦體,銅平均品位0.70%。位于礦區石英正長巖體與輝石粗安玢巖體接觸帶附近。銅礦體主要賦存于隱爆角礫巖帶(筒)中,該角礫巖帶走向約345°,近直立,走向延長目前控制約150m,帶寬25m~35m,在角礫巖帶北端民采坑內發現銅礦化較好。角礫成份主要為正長巖,另有細晶巖、火山熔巖等,多呈棱角狀,礫徑0.2cm~30cm,大小不一。礦石金屬礦物成份主要為黃銅礦、斑銅礦、黃鐵礦,一般產于鐵白云石細網脈中,亦見呈星散狀產于正長巖角礫中。
礦石主要礦物為黃銅礦、黃鐵礦,極少量自然金。脈石礦物為正長巖角礫、鐵白云石、石英。礦石主要結構有不等粒結構、自形晶結構、他形晶結構。礦石構造為塊狀構造、細脈狀構造、細粒浸染狀構造。
礦體以脈狀礦體為主,主要為硫化礦石類型。礦體規模小,本次工作未對礦石品級作進一步劃分。
在巖漿分異過程中形成含礦熱液,沿構造薄弱帶上侵,上侵演化過程中,由于含礦熱液中氣液組分逐漸增多并聚集,當氣液組分形成的壓力大于圍巖是,發生巖漿隱爆,從而形成隱爆角礫巖體。根據礦體形成的地質條件、礦物共生組合、交代蝕變關系、結構構造特征表明,礦體主要屬于隱爆角礫巖筒型多期次中高溫~中低溫熱液交代型充填交代型。
主要找礦標志有:隱爆角礫巖是重要的成礦場所,地表及深部黃銅礦化是直接找礦標志,強烈的綠泥石化、陽起石化也是找礦的重要標志。
主要找礦方向有:廬樅火山巖盆地內存在多個次火山巖隆起構造,是找礦有利部位。角陰沖隱爆角礫巖型銅礦深部必有巖漿源活動而造成,可向深部來源方向找礦。
(1)區內構造巖漿活動強烈,礦區受北西向、東西向、南北向斷裂及七家山、岱嶺灣、三官山等火山機構環狀裂隙共同控制,伴隨火山、構造活動發育多期次侵入巖,指示礦區有較大的找礦潛力,以尋找銅金礦為主。
(2)根據已取得成果,角陰沖銅金礦化帶寬約25m,延長>250m,延深>330m,且銅金礦化普遍,局部富集,有必要在銅礦點南北方向進行追索控制,另外熱液隱爆角礫巖體與次火山巖或淺成侵入巖在空間上形成上下關系,經常在熱液隱爆角礫巖體深部數百米范圍內存在隱伏的斑巖型銅礦床。熱液隱爆角礫巖位于礦床頂部,礦體不大,但可作為深部找礦的重要標志。
(3)礦區周邊及區內已發現“井邊”、“虎棧”、“岱嶺灣”、“將軍廟”、“角陰沖”等銅礦(床)點,銅礦主要控礦構造北西向斷裂群又在礦區集聚,并與礦區近東西向基底斷裂交匯,其中礦區“角陰沖”銅礦點以含銅隱爆角礫巖(體)形式出露,是進一步尋找斑巖型銅礦的有利線索。因此,礦區亦具有較好的銅礦成礦潛力和找礦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