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長,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肉類的消費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對豬肉的需求量已達峰值。2019年我國豬肉消費量同比下降11.60%,遠超近年下降幅度,主要是非洲豬瘟造成的豬肉供應下降所致,2019年來豬肉價格大幅上漲,也體現了豬肉整體需求仍較高。此次新冠肺炎在春節期間暴發,恰逢豬肉消費旺季,因疫情的來源和傳播與豬無關,疫情除了對供給造成沖擊外,本身不會影響居民消費意愿。

從2018年8月爆發非洲豬瘟開始,已撲殺約1 000萬頭豬。2019年,中國豬肉產量持續下降,需要從其他國家加大豬肉進口填補供應缺口。非洲豬瘟導致中國生豬產能急劇下降,2019年全國生豬出欄量僅為5.44億頭,較2018年下降約22%。隨著非洲豬瘟疫情逐步平穩,2019年10月起,能繁母豬存欄量環比增速由負轉正,開啟生豬補欄周期。而今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對生豬養殖供應產生了以下影響:飼料供應不足;運輸道路封鎖,養殖場被動壓欄;部分屠宰廠關閉,影響豬肉供給;養殖人員無法及時復工;在建和擬建豬場進度延后。受生豬運輸受阻及部分屠宰場關閉影響,豬肉短期供應不足。2020年1月30日至2月15日期間,農業農村部、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3次下發緊急通知,要求保障農業生產資料正常流通秩序、不得攔截畜禽類產品及原料運輸車輛、不得關閉屠宰場,加快飼料和畜禽屠宰加工企業復工復產、確保物資和產品運輸暢通。但之后仍有不少地方采取封鎖措施,養殖人員、檢疫人員、物流運輸人員及屠宰人員難以到位復工,導致部分養殖場出現壓欄現象,影響了養殖戶的補欄積極性。由于春節期間,大型養殖場一般會提前準備1~2 個月的飼料量,飼料供應不足主要影響的是散戶養殖。受延期開工影響,在建及擬建養殖場進度延后,生豬產業的補欄周期延長。當前我國能繁母豬存欄量已止跌企穩并逐步有所恢復,但整體仍處于較低水平,由于從母豬懷孕到商品豬出欄需要10個月左右時間,預計疫情期間生豬的供給仍處于偏緊狀態。
從價格端來看,截至2 月28 日,全國22 個省市仔豬均價104.78 元/千克,較年前上漲20.56%,較2月中旬上漲17.14%;生豬均價37.20元/千克,較年前上漲1.53%,較2 月中旬下降2.92%;豬肉均價50.46 元/千克,較年前上漲4.69%,較2 月中旬下降2.13%。
隨著國內新冠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2 月企業復工情況較前期有所恢復,但多數餐飲企業仍處于停工狀態,消費需求較去年同期明顯回落。而受疫情影響的飼料供應和生豬銷售調運均有較大改善,市場供給增加,疊加政府保供穩價政策推進下儲備肉的持續投放,豬價上漲趨勢受到壓制。
非洲豬瘟期間由于生豬撲殺、銷售價格低迷、防疫成本增加,不少生豬養殖企業承受業績虧損,行業企業整體償債能力下降,信用風險提升。隨著非洲豬瘟疫情趨于穩定,豬肉消費需求逐步回升,生豬產能下降導致供應減少,生豬銷售價格持續走強,養殖企業的盈利能力回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道路封鎖以及延遲復工導致部分生豬養殖企業被動壓欄,短期對企業現金流回流形成一定影響。隨著疫情逐步好轉,生豬運輸和企業復工逐漸恢復正常,預計2020年生豬及豬肉銷售價格會緩慢下降,但供應相對緊缺的整體局面不會太快改善,生豬養殖利潤空間將處于較高水平,整體行業信用質量將較2019年提升,但信用分化仍將持續,規模以上養殖企業在成本效應、管理效率和防疫水平等方面都較中小型養殖場及散戶有更大的優勢,面對疫情的不利影響具有更強的風險抵抗能力,非洲豬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將進一步提升生豬養殖行業的集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