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博,張麗
(太原動物園,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山西 太原 030009)
褐馬雞是世界珍禽,僅產于我國陜西、山西以及河北三省的斑塊化區域,屬于國家重點一級保護動物。褐馬雞的孵化,有學者或研究者曾報道過,可用商用孵化機孵化,亦可用母雞等義親代孵,但是兩種孵化方式具體有什么優劣并未闡述清楚。筆者結合近兩年的孵化及育雛實踐,對褐馬雞種蛋兩種孵化方式的利弊進行了探討。

▲褐馬雞
利弊探討的前提是待孵種蛋來源盡可能是來自于雌雄1∶1 的配對親本,且入孵種蛋應以每對親本的種蛋為一個孵化組別,這樣能保證后期的物種譜系記錄和孵化育種研究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由于褐馬雞種蛋稀少而珍貴,為了減少胚胎發育過程中受到不必要的影響,孵化中不采用“照蛋”或其他方法來判斷不同孵化日齡胚胎的發育情況。
孵化機孵化滿足了現代化養禽業大批量孵化的需求,主要用于蛋雞、肉雞、鴨、鵝、山雞、鵪鶉、鴿子等的商業孵化,技術成熟。褐馬雞的孵化機孵化多見于文獻報道中,技術也比較成熟。
2.1 孵化機孵化的優勢
2.1.1 孵化場地需求小 根據太原動物園的孵化實踐,20 個配對的褐馬雞繁殖群體,1~2 個中號孵化機外加1 個出殼機就可以滿足孵化需求,孵化間的面積最少需要7~8 m2。
2.1.2 入機孵化的時間相對自由 入機孵化的時間是自由的,理論上啥時候有蛋啥時候就可以入機孵化。為了做后期的譜系記錄和孵化研究,入機孵化的種蛋必須是按每個繁殖對為單位入孵,每個繁殖對種蛋的入孵時間最少間隔3 d,否則同時出雛的眾多個體之間沒法區分來源于哪個父母代。所以,時間是相對自由的。
2.1.3 孵化干擾因素少 孵化機孵化只需按孵化要求控制好溫度和濕度即可,做好備用電源和供水的前提下,干擾因素幾乎沒有。
2.1.4 病原性疾病的困擾少 入孵的種蛋可能存在垂直傳播疾病的困擾,這種困擾會造成孵化過程中胚胎發育停止或者出雛后表現為弱雛,排除了出雛前的病原性疾病,后期幾乎沒有新發病原性疾病。相比于義親代孵的雛雞,病原性疾病的困擾少得多。
2.1.5 能夠大批量孵化 孵化機給大批量孵化創造了條件,一旦建立褐馬雞種蛋的機器孵化技術規程,依照技術規程操作,孵化工作基本上沒有難度。類似的有鵝種蛋機器孵化技術規程。
2.2 孵化機孵化的弊端
2.2.1 孵化成本高 購買孵化機,國產小型孵化機每臺售價3 000~5 000 元,進口孵化機的價格則超過一萬元,甚至是國產機器價格的五六倍。而且使用過程中若設備配件損壞需要購買零配件更換,維修成本也高。
2.2.2 開孵需試機摸索 不同品牌、型號的孵化機,種蛋孵化的溫濕度有差別,加之我國地理經緯度跨度大,孵化機所處的環境溫濕度不同,孵化開始的時間也不一樣,開機孵化前需要摸索種蛋最佳的孵化溫濕度參數。
2.2.3 不同批次入孵蛋的溫濕度需協調 一般保存7~10 d 內的種蛋孵化率高,所以7~10 d 常常入機孵化一批,在2~3 個月的產蛋期內,由于孵化設備有限,往往將不同批次的種蛋放進同一孵化機孵化,但是孵化的前期、中期、后期的孵化溫度和濕度要求會有一些不同,需要協調不同批次種蛋的溫濕度,且協調有一定難度。
2.2.4 需專業人士育雛 孵化機出雛后,需要有經驗的專業育雛人員育雛,育雛過程中的保溫工作需要全程人工介入,勞動強度稍大。
義親代孵屬于民間傳統的孵化方法,以往林區居民常有撿到褐馬雞卵(不知道是褐馬雞的卵)交給抱窩母雞孵化出褐馬雞的情況。
3.1 義親代孵的優勢
3.1.1 孵化成本低 義親孵化只需要有抱窩的義親即可,一個義親的成本大約60~100元,成本相比孵化機低很多。
3.1.2 不需要專業育雛人員 義親代替了專業育雛人員的工作,不需要太多的人工介入。義親會教雛雞覓食的本領,即便是突然的天氣降溫、陰雨天,義親也會很好地保護雛雞,讓雛雞免受惡劣天氣的影響。
3.2 義親代孵的弊端
3.2.1 孵化場地需求大 考慮孵卵的義親之間可能出現的相互干擾,以及出雛后不同日齡的雛雞需要分開飼養,所以每個孵卵義親需要一個單獨的孵化空間,并且為了將來不給雛雞造成不必要的倒籠應激,從入孵第一天就要預留將來使用的籠舍場地,以滿足雛雞到成雞有相對較大的生活空間。
3.2.2 代孵義親難找 一個代孵母雞孵化褐馬雞種蛋的最優個數為7~10 個,在種蛋數量積累足夠的情況下,需要找代孵義親,現代化雞場沒有抱窩雞,僅城郊地區甚至農村才能找到正在抱窩的母雞,一兩個代孵母雞好找,十幾甚至二十幾個代孵母雞就難找。
3.2.3 義親孵化干擾因素多 義親孵化主要受到環境和義親本身的影響。環境影響可能來自于周邊不可避免的噪音、野貓的驚嚇、天空急速而過的飛鳥驚嚇等。另外,義親本身存在孵化中途或者接近孵化末期時棄巢不孵的現象。
3.2.4 義親傳播疾病多 找回來的代孵義親難免有攜帶隱形病原的情況:成年母雞常常攜帶大腸桿菌、沙門菌、雞痘、球蟲、組織滴蟲、羽虱、雞絳蟲等病原而不表現發病。義親育雛中,義親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傳染性疾病的傳染源,雛雞常常啄食義親啄食過的食物、飲水,甚至糞便。幼齡雛雞對疾病的抵抗力差,容易發病,發病致死的多是由于義親攜帶病原感染而死。
褐馬雞繁殖擴群的終極目的不是純粹地增加褐馬雞的數量,而是豐富褐馬雞的遺傳資源多樣性,有利于未來放歸野外種群的生存進化。繁殖擴群研究中,對機器孵化和義親代孵提出了不同的條件要求,各個褐馬雞繁殖馴養單位可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宜的孵化方式。如果選擇義親代孵,建議選烏雞作為代孵義親,實踐和理論均證明烏雞就巢性(又叫抱性)強,孵窩過程中對外界干擾的耐受強。
另外,籠養褐馬雞存在雌性親本只下蛋而不臥卵孵化的現象。野生褐馬雞在孵化過程中,人類的干擾常常會造成褐馬雞離巢,兩次以上的干擾會造成最終棄巢,放棄孵化。相比野生環境,籠養褐馬雞的飼養空間相對有限,每天至少一次的飲水、食物投喂和衛生清掃,給褐馬雞孵卵造成了高頻的干擾。形成對比的是,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對野生褐馬雞種群的監測顯示,山西境內褐馬雞野生種群數量逐年遞增,且原來沒有褐馬雞的林區也逐漸監測到褐馬雞種群。那么,如果不能建立褐馬雞種蛋的機器孵化技術規程,而是找義親代孵,給籠養褐馬雞的研究者提出了一個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規避籠養條件,解決雌性褐馬雞自己孵卵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