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
(上海動物園,上海 長寧 200050)

本文對動物園圈養條件下赫曼陸龜的生物學特性和飼養繁殖進行了介紹。
1.1 外形特征 赫曼陸龜甲長不超過20 cm。具有上臀盾1枚,大腿上并無大型疣狀鱗片,前肢前緣上計有5~10 列小型鱗片。分成2 亞種:東赫曼陸龜,眼部后方及下方均具有鮮明斑點,故能與分布于西部的亞種——西赫曼陸龜區別開來。
1.2 生活習性
1.2.1 棲息環境 赫曼陸龜喜歡棲息于干燥草原或灌木丘陵地帶內植物豐富且濕度較低的區域。也有部分個體棲息于稍微濕潤或異常低溫的特殊環境中。
1.2.2 光照條件 未經過濾的紫外線光是赫曼陸龜生長的必要條件。龜可以通過皮膚所吸收的光照產生活性維生素D,而維生素D 可以很好地促進鈣吸收,預防龜代謝性骨病。在室外養殖時,應為龜提供足夠的遮蔽物,讓龜自己選擇在陽光或陰涼處進出;在室內養殖時,需要用全光譜的燈管來提供光照,燈管應懸掛在籠子上方不高過45 cm處,同時不能濾光。
1.2.3 溫度條件 白晝時為了促使個體正常活動與攝食,飼養環境的溫度應控制在26~30 ℃,而熱點溫度則可以接近32~34 ℃。夜間可將溫度緩緩下降,但距熱點最遠處的溫度最好仍能控制在16~18 ℃。
1.2.4 濕度條件 環境的潮濕程度是飼養赫曼陸龜的限制因子,因此在飼養環境的空間設計與日常管理上,應該以降低并穩定環境濕度為主。當空氣中的水分過于充裕時,飼養者可通過選擇干燥的墊材、保持環境通風或適度加熱來降低環境中過高的相對濕度,并穩定地維持在60%~70%的干燥狀態。
1.3 攝食習性 赫曼陸龜在食性上呈現標準的植物食性。日常的供餌應以深色葉菜與新鮮蔬果為主。經常用來投喂陸龜的蔬菜包括甘藍、結球萵苣、油菜葉與花朵、去除細刺的多肉植物或菊苣等深色菜葉,而無花果、石榴、軟爛番茄與木瓜,則可以在正餐之外,作為輔助性的餌料供應。
1.4 繁殖習性
1.4.1 雌雄鑒別 判斷雌雄的標準:從體型上來說,雌性普遍比雄性大;其次,雄性尾部較長、腹甲略凹,而雌性尾部較短、腹甲平坦;另外,雄性尾尖處的角質鱗片比雌性的更為發達。
1.4.2 繁殖 赫曼陸龜的個體間存在極為明顯的地域與階級觀念,因此雖然成熟的雌龜每次可以產下2~6枚的卵粒,且整個繁殖季節可以產下2~5 窩卵,然而個體的產卵數量與周期,卻受到族群數量與其他個體的嚴重干擾,因而時常導致抱卵雌龜的產卵頻率不一,甚至出現因為無法產卵,而讓卵粒在腹中壞死并形成結石的窘況。
1.5 冬眠 歐洲大陸因為緯度較高,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因此赫曼陸龜能適應這種具有明顯溫濕度變化的環境,并藉由遷徙的方式來尋覓適當的場所,甚至當環境溫度過低之際,個體還會以冬眠的方式來度過不適合生存的惡劣環境。
2.1 飼養場地概況 采用室內和室外相結合的方式飼養赫曼陸龜。春季、秋季和冬季進行室內飼養。室內飼養場地面積約為35 m2,配上空調和暖氣片等保暖設備,空調溫度一般設置為28 ℃。室內飼養箱內鋪設椰土墊材,并設置水盆、食盆和躲避穴等設施。此外,室內養殖時還應設置UVA 燈、UVB 燈和夜燈,為赫曼陸龜提供充足的光照和溫度梯度。在非繁殖季節,成年的雄龜與雌龜要分開飼養。
夏季進行室外飼養。室外飼養場地面積為30~40 m2,模擬赫曼陸龜自然的棲息環境,包括活動區、遮陰區、躲避區和產卵區等。四周設置45~65 cm 高的柵欄,柵欄插入地面約5~8 cm深,主要是防止龜逃逸和敵害進入。地形分別由土堆、平地和高低不等的緩坡組成,供龜爬行,增加龜的活動量。場地基質為泥土,厚度為10~30 cm,基質上有落葉、小樹枝覆蓋,可供龜挖洞產卵。室外還可種植龍柏、扶桑等植物,在炎熱的天氣里,這些灌木和喬木可以成為赫曼陸龜的遮蔭處,這對其健康至關重要。另外,地表可以種植黑麥草、紫花苜蓿等牧草,既供其采食,又為期提供躲避場所。水源以水盆的方式供給,每天清洗更換干凈水。
2.2 日常飼養管理
2.2.1 投喂管理 日常投喂的飼料種類有紫衣甘藍、地瓜葉、油麥菜、番茄、胡蘿卜、新鮮牧草、紫花苜蓿、桑葉、扶桑(葉和花)、蘋果、香蕉、橙子、提子和拌草粉的陸龜顆粒料等。飼料一般在9:30~10:30 投喂。每隔1 d 飼喂1 次,每次可將水果蔬菜切塊后混合投喂。飼喂量應根據季節、天氣、龜個體情況等因素確定,一般約為龜體重的5%,攝食30~60 min 后即可收拾殘餌。此外,每周添加1~2次適量的鈣粉或墨魚骨、復合維生素等。
2.2.2 日常巡察 每天上午、下午各巡察1 次,主要觀察以下幾方面:觀察龜攝食和排泄情況,依據殘餌量調整餌料種類和用量,觀察是否所有龜都攝食了,對連續幾天不攝食的龜進行檢查;觀察龜活動情況,對連續幾天不活躍的龜進行檢查;觀察龜身體健康情況,看是否有閉眼、眼耳部膿腫、鼻部黏液、四肢受傷、尾部腫脹等患病現象,并及時采取措施。
2.3 繁殖孵化
2.3.1 交配 性活動一般發生在3 月和10 月之間,最常見于8 月和9 月。陸龜的交配習慣是混雜的,沒有證據表明交配選擇與大小有關;在追逐時,雄性會咬雌性的四肢,包括前肢和后肢,還會經常撞擊雌龜的一側。當雄性試圖爬跨時,雌性通常會走開,有時交配行為在移動中產生。整個交配過程可能持續幾分鐘到半個多小時。
2.3.2 產卵 產卵地點的選擇與地面溫度有關。當雌龜視察了現場的大部分區域(這一過程可能會持續幾個小時)后,雌龜通常會在15 min內做出決定。起初,它看著似乎在覓食,小心翼翼地在地面上移動,嗅著低矮的植被或者把鼻子貼近地面,但是很少停下來進食。當對自己的選擇感到滿意時,它會用自己的腹板將松散的樹枝、垃圾和表層土壤推走,在挖掘洞穴之前用后肢將剩余的垃圾拖到一邊。
接著,雌龜用后腿挖掘30~60 min,直到洞深7~8 cm。產完蛋后,雌龜再次用后腿小心翼翼地調整每枚蛋的位置,重新填滿洞,不留下任何可見的痕跡。最后它再用后腿將泥土踩實,并放上原來的覆蓋物的小樹枝、落葉等,使它看起來和周圍的環境沒有什么不同。
2.3.3 人工孵化 將采集的赫曼陸龜卵移至孵化容器中,蛋的上下方向不能改變,容器內放置濕潤的蛭石。孵化時,將卵淺埋入孵化基質中,并保持基質溫度在26~32 ℃,相對濕度在75%~85%。孵化期間,需定期挑出壞卵并更換基質。此外,孵化溫度應根據預期孵化的雌雄比率來進行相應的調整。孵化需要大約三個月,且孵化時間可能與溫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