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蘇
(上海潔壤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部,上海 201615)
當前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著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旅游業乃至人類社會均面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嚴峻挑戰[1]。為加強旅游業業及市政場地環境監督管理,預防和控制污染場地再開發利用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根據《上海市經營性用地和工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土壤環境保護管理辦法》(滬環保防〔2016〕226號)等相關要求,土地儲備、出讓、收回、續期前,土地使用權人(含土地儲備機構)應組織完成場地環境調查評估,并向環保部門申請備案[2]。
研究地區位于上海市北部地區[3],總占地面積總占地面積為11462.5m2,本項目地塊歷史上(2006年以前)主要為農業用地,2013年建造為某文化館以及停車場,目前整個旅游區處于升級改造中,地塊內文化館等已暫停營業。通過調查得知,農業用地階段,農藥噴灑和耕作設備的使用,可能會對地下環境造成有機農藥類和石油烴類污染;旅游區運行階段,停車場使用過程中,停放車輛油品的跑冒滴漏可能會對區域地下環境產生石油烴污染。
根據地塊用地歷史及現場踏勘、訪談情況,參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技術導則》(HJ25.1-2019)和《地塊土壤和地下水中揮發性有機物采樣技術導則》(HJ1019-2019)要求[4-5],根據現場潛在污染識別、歷史用地情況,結合本項目現場潛在污染識別情況和地塊總占地面積(11462.5m2),采用專業判斷布點法進行點位布設,點位示意圖見圖1。

圖1 監測點位示意圖
地塊內共布設了6個土壤監測點位;布設了4口地下水監測井,深度均為6.0m,采用美國Geoprobe7822DT鉆探設備進行土壤鉆孔,以及設立地下水監測井。本次研究調查共采集19個土壤樣品(包含1個平行樣)。根據手持式光離子檢測器(PID)和手持元素分析儀(XRF)的篩查結果以及土壤顏色、氣味和初見水位等因素,在污染較重位置采集土壤樣品。本次研究調查共采集4個地下水樣品(包含1個平行樣)。樣品運輸過程中采用裝有冰凍藍冰的保溫箱保存,以保證樣品對低溫的要求,完成樣品交接。
土壤和地下水樣品污染物的監測項目主要參照《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36600-2018)》[6]以及地下水評價選用我國《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的IV類水質標準限值[7]。
為保證檢測結果的科學性及準確性,本項目合作的實驗室選擇具有CMA和CNAS資質的實驗室,該實驗室對不同樣品的采樣容器、保存方法、檢測方法、方法依據及對應檢測項目的檢出限都有嚴格的要求和控制,相關土壤內容詳見表1,地下水相關內容詳見表2。

表1 土壤樣品實驗室分析方法統計

表2 地下水樣品實驗室分析方法統計
土壤樣品pH值在8.15~8.90范圍內,偏堿性;重金屬在所有土壤樣品中均存在檢出;石油烴(C10-C40)在大部分土壤樣品中均存在檢出,檢出范圍為12~40mg/kg,該檢出濃度均低于《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36600-2018)中第二類用地篩選值(4500mg/kg);其余因子均未檢出。
地下水pH值在7.64~8.11,偏堿性;重金屬砷、銅、鎳和石油烴(C10-C40)在所有地下水樣品中均存在檢出,檢出濃度范圍為0.04~0.07mg/L;低于《上海市建設用地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篩選值補充指標》(滬環土〔2020〕62號)中第二類用地篩選值(1.2mg/L);其余因子均未檢出。

表4 地下水樣品檢測結果統計表
土壤樣品所有檢出因子的檢出濃度均低于《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36600-2018)第二類用地篩選值;地下水所有樣品濃度均低于《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的IV類水質標準限值。
綜上,本地塊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符合使用要求,無需開展下一步的地塊環境詳細調查和健康風險評估工作。
在該旅游區升級改造過程中,建議業主加強對本地塊的管理和維護,避免改造活動對地塊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產生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