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 代丹嬌, 陳智偉, 張華清
(南方科技大學醫院 內分泌科, 廣東 深圳518055)
2 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合并下肢動脈硬化性疾病 (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tic disease, LEA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與病死率明顯增加, 針對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進行預防藥物治療無滿意效果, 因此尋找新的干預和治療手段非常必要。 近年來, 新型降糖藥胰高血糖素樣肽(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 受體激動劑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研究[1]顯示, GLP-1 受體激動劑能有效減少糖尿病合并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 研究[2]證實, 白介素-6 (interleukin-6, IL-6) 作為炎性反應的關鍵因子, 其水平與動脈硬化性疾病的發生、 發展密切相關, 可預測冠心病預后。 本研究通過檢測治療前后的IL-6 及股動脈內膜中層厚度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變化來探討利拉魯肽治療初診T2DM 合并LEAD 男性患者的療效, 為治療動脈硬化相關性疾病提供臨床依據。
1.1 對象 選取2017 年12 月至2019 年7 月在我院內分泌科住院部就診的初診T2DM 合并中度LEAD 患者117 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58 例和對照組59 例。 納入標準:①符合WHO 關于T2DM 的診斷標準[3]; ②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 ①1 型或其他類型糖尿病, 合并嚴重遺傳疾?。?②對本研究正常進行所需藥物過敏; ③甲狀腺功能障礙。
1.2 治療方法 試驗組給予利拉魯肽 (諾和力, 丹麥諾和諾德公司, 進口藥品注冊標準S20110046) 0.6 ~1.8 mg/次, 每日早餐前皮下注射。 對照組予以苯甲酸阿格列汀 (尼欣那, 法國賽諾菲公司, 批準文號H20130548) 25 mg/d, 如果血糖在4周內未達標, 加用鹽酸二甲雙胍 (國藥準字號H20023370, 上海施貴寶公司) 1.0 ~2.0 g/d。 兩組均連續治療24 周。
表1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 n 年齡 (歲) BMI (kg/m2) WHR SBP (mmHg) DB (mmHg) 下肢動脈病變支數試驗組 58 48.51±12.18 24.21±3.46 0.92±0.09 135.53±21.84 74.35±9.91 4.54±0.32對照組 59 47.61±13.89 24.71±3.05 0.94±0.07 137.25±19.89 76.23±8.71 4.57±0.31 t 值 0.372 0.833 1.343 0.446 1.090 0.858 P 值 0.710 0.405 0.182 0.657 0.278 0.39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IL-6 及股動脈IMT 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IL-6 及股動脈IMT 比較
注: 與同組治療前相比, *P <0.05。
組別 n IL-6 (pg/mL)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 治療6 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 治療6 個月后試驗組 58 25.98±5.86 21.51±4.12* 16.61±5.58* 1.42±0.28 1.28±0.20* 0.92±0.17*對照組 59 25.75±5.09 20.71±3.26* 19.51±5.33* 1.39±0.27 1.26±0.25* 1.11±0.23*t 值 0.227 1.168 2.875 0.590 0.476 5.060 IMT (mm)P 值 0.821 0.245 0.005 0.556 0.635 0.000
1.3 觀察指標 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IL-6 水平, 采用線陣探頭測定股動脈內膜中層厚度 (IMT)。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AS 8.2 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s 表示, 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組內兩兩比較采用LSD-t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的年齡、 體重指數 (BMI)、 腰臀比 (WHR)、 收縮壓 (SBP)、 舒張壓 (DBP) 及下肢動脈病變支數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IL-6 及股動脈IMT 比較 治療6 個月后,試驗組的IL-6 及股動脈IMT 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2。
研究[4]表明, 腸促胰素類似物可以穩定降糖, 但在人體內被二肽基肽酶 (DPP-Ⅳ) 迅速滅活, 因此GLP-1 受體激動劑和DPP-Ⅳ抑制劑成為臨床研究較多的藥物。 已有研究[5]證實, GLP-1 受體激動劑通過抑制多通路氧化應激, 增加一氧化氮合成, 從而發揮保護血管內皮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利拉魯肽和阿格列汀進行對照研究, 結果顯示, 治療3 個月后, 試驗組和對照組的IL-6 及股動脈IMT 均顯著下降, 與姚愛紅[6]的研究有一定差異, 可能是由于研究人群基線情況以及觀察目標不同所致; 治療6 個月后, 對照組的IL-6 水平與治療3 個月后比較無顯著差異, 表明DPP-Ⅳ類藥物有抗炎作用, 但可能沒有長期效應, 因此, 長期研究中未發現心血管獲益; 試驗組的IL-6 及股動脈IMT 均持續降低, 試驗組治療3 個月后的IL-6水平和IMT 與對照組相比無統計學差異, 但試驗組治療6 個月后的IL-6 及股動脈IMT 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表明利拉魯肽可通過抗炎作用, 達到抗動脈粥樣硬化的效果, 提示利拉魯肽對初診T2DM 合并LEAD 男性患者的IL-6 有持續改善作用, 較短時間使用利拉魯肽未見股動脈IMT 改善, 但長期使用股動脈IMT 有逆轉。 利拉魯肽可有效安全地降低血糖, 還可通過降低血脂、 降低體重、 降低血壓以及抗氧化應激, 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增殖以達到保護血管的目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 有研究[7]提示利拉魯肽對于較為嚴重的動脈粥樣硬化并沒有明顯的逆轉作用。
綜上所述, 利拉魯肽對初診T2DM 合并LEAD 男性患者的IL-6 有持續改善作用, 較短時間使用利拉魯肽未見股動脈IMT改善, 但長期使用股動脈IMT 有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