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社會主要矛盾、黨的領導和各領域建設等方面都發生歷史性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把握新時代以來出現的向好變化的同時,不可忽視一些不會變甚至不能變的要素,否則將會偏離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引向“歪路”和“邪路”。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清醒認識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和不變”[1]。所以,辯證分析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發展的“變”與“不變”,對正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方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早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變;不變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變”與“不變”是一對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的矛盾。一方面,事物是不斷變化的。這是物質存在的規律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事物本身內在的規定性是不變的。只有堅持這個“不變”,事物的變化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進入新時代,基本國情的“變”與“不變”是發展的前提與基礎,黨的領導的“變”與“不變”是發展的本質特征和政治保證。兩重維度的“變”與“不變”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國家治理發展同頻共振,把握好新時代以來的“變”與“不變”,認清實際國情,深刻影響著“中國之制”轉化為“中國之治”的歷史進程。
一、基本國情的“變”與“不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11。這一重大判斷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國力、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都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基礎上做出的,是新時代新思想新征程的現實基礎。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鮮明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2]12這就要求在認識到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同時,辯證把握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的不變。
(一)主要矛盾的“變”
縱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演進歷程,發現黨在各時期對社會主要矛盾做出過九次判斷。比如,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指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國內主要矛盾,而人民與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降為次要矛盾。基于此推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并進一步推動抗日戰爭勝利。1956年中共八大依據當時國內形勢變化,進一步指出我國主要矛盾已然變成“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3]。基于此,毛澤東同志提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開啟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新征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和綜合國力的提高,人民的要求也由基本溫飽轉向奔小康。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做出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矛盾的判斷。
縱覽社會主要矛盾演進史,可以發現判斷社會主要矛盾的依據是供給側與隨時代發展而不斷變化的需求側的矛盾。黨中央做出這個重大論斷是符合矛盾運動規律和實際情況的。從需求側來看,物質文化需要上升為美好生活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溫飽的需求得到解決,進而逐步轉向更高層次的物質文化生活等需求以追求全面發展。從供給側來看,落后的社會生產轉變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新中國成立70年后,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諸多領域進入世界前列。中國飛速發展的事實表明,我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不再是社會生產落后,而是橫向上出現的各區域各領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和縱向上社會生產力和發展成果共享等方面不充分的問題。
(二)基本國情的“不變”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不變并不矛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間必然會出現不同的階段性變化。這些變化是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不變”為前提的量的積累。既要高度重視社會主要矛盾這一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更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4]。
理解并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行判定應從社會發展全局出發,綜合考慮社會基本矛盾、經濟政治發展水平等諸多方面。目前我國在經濟、政治、社會、國防和生態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新問題、新挑戰和深層次矛盾。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八九十;各產業、各區域和城鄉的發展水平依然有差距;整體創新能力、產品更新能力、公共服務執行力和覆蓋程度不夠深入;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民生短板仍舊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毫無疑問需要繼續深入實施,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黨的領導的“變”與“不變”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5]近百年風雨砥礪,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黨作為現代化建設掌舵人的地位永遠不會變。但這并不意味著黨的領導是一成不變的,相反,應隨著時代發展和國情變化與時俱進。也正是黨的領導的與時俱進,才保證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不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堅強領導核心和方向指引。
(一)黨的領導的“變”
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意識貫穿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每一階段,黨的建設一直在路上。進入新時代,黨的領導的創新和變化突出地表現在以全面從嚴治黨為主體的習近平新時代黨建思想和實踐上。
“從嚴治黨一直在路上”,黨成立之初就建立起嚴密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之后各個階段一直在不斷探索和完善。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的活動中提出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八點要求。此后又在江蘇省調研時將全面從嚴治黨定位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并把全面從嚴治黨提到與“三個全面”同等重要的地位。這是黨自成立起第一次提出全面從嚴治黨并把它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不斷推進自我革命,全面從嚴治黨力度不斷加大,制度持續完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將黨的領導全方位落實到國家治理新征程中。作為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將不斷依據新時代新變化與時俱進,永葆生機活力。
(二)黨的領導的“不變”
堅強的領導核心對民族國家的富強壯大具有關鍵性決定意義。于中國來講,這個核心無疑就是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使中華民族擺脫百年屈辱;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帶領人民恢復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使中國人民逐步擺脫貧窮的泥淖走向繁榮富強;改革開放時期黨帶領全國“打開大門”,使中國人民“富起來”。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順應時代潮流,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等有利于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戰略設計,提出“中國夢”等激勵全黨全國人民努力奮斗的精神標桿,帶領人民“強起來”。新時期,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又鮮明指出,“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首要顯著優勢。這表明,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離不開黨的領導,歷史選擇了黨,黨也將堅定地領導中國人民創造新的歷史。
(三)黨的初心和使命的“不能變”
全面把握黨的領導“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使黨不斷提升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能力,更好領導全黨全國人民走向更高歷史方位,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不能變”。艱難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中,自成立起就扎根于共產黨人心中的初心和使命,是黨在挫折中奮起、在順境中開拓的根本動力。
初心和使命貫穿于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始終。黨的一大和二大提出的為無產階級和貧苦民眾的利益做斗爭等綱領體現中國共產黨“決不是為了謀取一黨之私利”[6],而是切實為人民謀利益的。此后,黨的各地早期組織深入工人內部啟蒙工人群眾,廣泛發動工人運動來反抗壓迫和剝削;土地革命時期黨依靠并發動廣大農民點燃革命的星星之火,領導人民群眾拿起槍桿子武裝自身,奪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建設時期,黨秉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都是黨與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團結奮斗的見證。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落幕后不久帶領新一屆黨的中央領導集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重溫黨的初心,高揚黨的使命旗幟。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確保黨始終引領時代,與人民走在一起。中國共產黨已走上新的長征之路,堅守初心,勇擔使命,為奪取新的偉大勝利永遠奮斗。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341.
[4]《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編寫組.中 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
[5]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2.
[6]彭冰冰.論紅船精神與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J].嘉興學院學報,2018(2).
[7]劉菊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變與不變[J].湖南日報,201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