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人民領袖毛澤東的一生是在捍衛堅定的信念和追求崇高的理想中度過的。他在中國的革命與改革實踐中始終堅定共產主義信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帶領人民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并取得了偉大勝利,這就是理想信念的力量。時勢造英雄,英雄適時勢,毛澤東理想信念觀的形成、發展和成熟分別具有一定的國內外背景、主客觀條件和理論實踐基礎。毛澤東理想信念觀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理想信念觀的核心內容,不僅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在當代也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毛澤東;理想信念觀;當代價值
現今的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但也出現個別年輕人缺乏理想,沒有信仰。因此,研究并學習人民領袖毛澤東的理想信念觀,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任務。
一、時勢造英雄,英雄適時勢
(一)毛澤東理想信念觀形成的國內外背景
1.國際背景。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在薩拉熱窩被刺,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一個月后,奧匈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相繼投入戰爭。戰爭使俄國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災難,1917年11月7日,列寧和托洛茨基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這在歷史上被稱為“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
2.國內背景。20紀世初期,整個中國處于極其混亂的困境,人民亟待一條正確的道路走出水深火熱。此時,“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李大釗在1918年就開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原因,發表《庶民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在他的影響下,許多先進青年不僅成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而且很快地成為馬克思主義者。走馬克思主義之路,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的革命實踐,成為這些有識之士的理想信念。
(二)毛澤東理想信念觀發展的主客觀條件
1.主觀條件。毛澤東身上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性格,這種性格追隨了他一生,那就是“心系國家,熱愛人民”。少年時期毛澤東發奮讀書,思考著國家和民族的興衰,立志離開家鄉去更廣闊的天地學習知識,發揮自己的力量;辛亥革命爆發后毛澤東辭別父母,在起義的新軍中當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求學時,他就發出“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2]的呼聲,并和蔡和森等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此后,從上海建黨到安源罷工,從農運講習所到揮師井岡山,從反圍剿到長征,從抗戰勝利到解放全中國……這一切,原動力都是毛澤東“心系國家,熱愛人民”的性格。
2.客觀條件。毛澤東的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很大。毛澤東的父親毛貽昌,是舊中國一個既平凡又不平凡的農民,是一個意志堅強、精明能干的嚴父。舊中國,靠自身奮斗擺脫貧困的農民大多克勤克儉、精明剛強,毛貽昌也具有這種性格。他不僅具有中國農村勞動人民勤奮勞動的優良品質,也有中華民族克服萬難的堅毅精神。父親繼承了中國勞動人民的許多優秀品德,這些優秀品德,對早年毛澤東性格與觀念的形成有很大影響[3]。他的母親文素勤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典型的賢妻良母,勤勞節儉,善良溫和,常接濟鄉里鄉親。對少年毛澤東來說,母親給他以謙和溫厚之情,為他日后成就偉業奠定了重要基礎。
農民家庭出身的毛澤東,對貧下中農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把自己稱為是農民的兒子,熱愛農村和農民,始終關注農村和農民問題,認為農村和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因此,在日后的革命與改革實踐中,他多次深入農村,考察農村和農民的狀況,寫出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等文章。他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城鄉的社會形態,逐步摸索出來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即使在解放后,他也始終把自己當作農民的一分子,和廣大的勞動者打成一片,他的每一次握手、每一次交談、每一個玩笑,都使他贏得人民更多的尊敬和愛戴[4]。
(三)毛澤東理想信念觀成熟的理論實踐基礎
1.理論基礎。批判地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毛澤東理想信念觀成熟的理論基礎之一。毛澤東自幼年就博覽群書,從先秦諸子到明清時代思想家的著作無不涉獵。不過他最喜歡的就是與中國歷史有關的書籍,從二十四史到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他都認真地研讀。因為讀史使人明智,縱觀歷史長河,文有屈原、文天祥等,武有岳飛、戚繼光等,他們都懷有一腔熱忱的愛國情懷,激勵著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
接觸和了解西方近代思想文化,是毛澤東理想信念觀成熟的理論基礎之二。除了中國傳統經典名著,他還研讀西方18、19世紀資產階級的哲學和以進化論為核心的近代科學著作,如盧梭的《民約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以及嚴復翻譯的著作等,對他民主思想的啟蒙有很大的影響[5]。
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相關著作,是毛澤東理想信念觀成熟的理論基礎之三。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做圖書管理員期間,讀了不少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如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列寧的《國家與革命》等。他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因此樹立起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多次發表與馬克思主義相關文章,是毛澤東理想信念觀成熟的理論基礎之四。毛澤東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擅于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并寫出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反對本本主義》《論持久戰》等大量著作,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2.實踐基礎。理論可以啟蒙思想,指導理論,然而實踐才是理論的真正來源,是理論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理論的最終目的,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毛澤東深諳這個道理,所以他一直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在實踐中總結經驗而不是死搬教條,從讀書時他就經常進行社會實踐調查,了解各地的歷史沿革、地理概況、文化遺存、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積累書本之外的知識和經驗。他還于1937年寫下《實踐論》一書,借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的主觀主義錯誤。在日后的革命與實踐中,他逐步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那就是做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挽救國家和人民于熾熱之中。
二、繼承傳統,建功當代
毛澤東理想信念觀在中國的革命和建設時期是非常具有探索性和開拓性的,不管是在哪個年代,毛澤東的理想信念觀都始終鼓舞著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理論意義
毛澤東理想信念觀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結晶,是中國共產黨和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研究毛澤東的理想信念觀,有助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完善,有助于毛澤東思想的豐富,有助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的發展,有助于中國革命建設指導理論的升華。研究毛澤東理想信念觀,不僅可以了解到中國革命建設事業的歷史進程,而且可以感受到革命前輩為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更可以理解馬克思主義是關于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的信念以及堅定共產主義必將到來的理想。
(二)實踐意義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歷史和實踐證明,毛澤東理想信念觀具有非常重大的歷史意義的同時,對當代人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抱負也有重要的啟發價值。
1.歷史意義。毛澤東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理想信念觀,激勵著蔡和森、楊開慧等有志青年,將自己的理想抱負建立在追求真理之上,與他并肩作戰,不畏強敵,不怕吃苦,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貢獻自己的力量。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理想信念觀,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近百年來第一次對抗外來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免遭殖民奴役的厄運。
毛澤東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理想信念觀,指導中國共產黨人解決了在新中國當時經濟文化各方面條件落后但人口又多的情況下,如何運用和平手段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如何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如何走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等棘手的問題,并取得顯著的成就,為后期的社會主義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2.當代價值。當今社會,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個別人迷失了自己。這種現狀違背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因此,毛澤東理想信念觀對當代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毛澤東理想信念觀帶領當時的中國人民實現了近百年來第一次對抗外來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免遭殖民奴役的厄運。這對當今中國共產黨帶領14億人來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具有啟示作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情況相結合,走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
毛澤東理想信念觀啟示當今廣大的黨員干部,在新的歷史時代下,要切實提高個人理想信念的修養;要切實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切實做到為人民服務,想人民之所想,憂人民之所憂;要始終明白黨員干部的權力是來自于人民,也應該服務于人民,要時刻做好準備迎接新的挑戰。唯有如此,黨員干部才會得到人民的尊敬,中國共產黨才會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
毛澤東理想信念觀啟示當代青年把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結合起來,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結合起來,樹立正確的三觀,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并在具體的實踐中發揮自身價值,造福社會。
參考文獻:
[1]李大釗.法俄革命之比較觀[J].言治,1918(3).
[2]毛澤東.創刊詞[J].湘江評論,1919-07-14.
[3]高菊村.毛澤東與父親毛貽昌、母親文素勤[J].黨的文獻,2009(2).
[4]唐雙寧.毛澤東氣質初探[N].湖南日報,2014-03-27.
[5]吳密.圖書館與青年毛澤東的讀書生活[N].光明日報,2016-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