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錫妮
摘 要: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打開國門,擁抱世界,從原來的物質文化匱乏、生產力落后一躍成為經濟大國,人們的追求已不再停留在物質方面,更多地開始向精神方面探索,即衣食住行從最開始需求型發展為享受型。對“非物質”的需求日益突出,包含了良好的教育環境、穩定的生活、可靠的社會保障、舒適的居住條件等等。習近平總書記根據我國社會的變化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日益發達,社會不斷進步,往往不平衡也常伴隨左右,阻礙著社會進一步發展。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于準確掌握我國發展變化,學習貫徹好黨的十九大精神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關鍵詞:改革開放;社會主要矛盾;重要意義
黨的歷代領導人都認識到社會主要矛盾在國家工作中的重大意義,他們根據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探索分析社會主要矛盾,并將此作為理論依據,推動我國全方位更好更快發展。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這項基本國策,開始大力發展落后的社會生產力。1981年6月,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直至黨的十九大的召開,這一矛盾出現了轉變。在這三十多年的漫長歲月里,中國共產黨緊緊抓住這個社會主要矛盾,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道路,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大跨度的飛躍,人民生活水平從普遍貧窮向小康轉變,社會中中產階層人數增多,人均收入普遍提高,恩格爾系數不斷降低,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幸福指數上升,社會生產力實現了質的改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與之前相比,一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局限于簡單的物質方面,具有了更寬泛的內容。人們的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增高,從追求量到追求質,需要民主、法治的社會環境,需要綠色健康的自然環境,更是期望早日實現小康社會。二是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已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消費水平大幅度提升,窮困潦倒不再是他們的困擾,大家有了更多的追求。然而,盡管我國的經濟實力不斷提升,但發展的不平衡性這一問題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絆腳石。
一、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基本內涵
事物的矛盾性是指事物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世界上所有的客觀事物都是相互沖突和聯系的,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是對這一規律的深刻把握。矛盾作為推動事物發展的原動力,當矛盾的一方被改造或消滅時,矛盾就會得到解決或轉化。隨著生產力和生產水平的提高,之前的社會主要矛盾隨著我國進入新時代已經被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在新的歷史時期又通過不同的形式呈現出來,即隨之開始轉化。物質和精神需求是相互聯系的,當物質需求開始被滿足,精神需求也逐步增長,引起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這一轉變同時也揭露了在新時代影響人民的美好向往和我國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做出社會主要矛盾轉變這一判斷,首先,牢牢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把握了人民多樣的需求,從追求數量到追求質量,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從供給來看,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實現了由“低”到“高”的轉變,科技突飛猛進,GDP總量不斷擴增,產品由供不應求向供求不匹配發展。
二、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原因
(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收入以及消費水平都比較落后,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相差甚遠。進入新時代,伴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改變了以往的生活觀念,不局限于吃和穿,而是對吃的質量、穿的質量、用的質量提出更高要求,人們開始學會享受生活,追求精神消費和生活中的樂趣。另一方面,他們對“非物質”的需要也日益強烈,包括政治需要、社會需要、生態文明的需要等等。人們的要求更加廣泛。享用純天然無污染的食物,希望能老有所養、幼有所育,可以有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共建共享的美好生活。
(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的發展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一個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直接影響了人們對需要的感知與要求。生產力越活躍,經濟越發達,人們的需要越多樣,需要總是按照社會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需要發展的前提就是被滿足,需要被滿足就依賴于生產力水平的提升,水平越高,越能滿足人們需要,人們幸福感越高,需要也隨之發展;反之,則需要就停滯不前。因此,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兩個要素直接決定了需要的產生和發展。從2010年開始至今,我國經濟總量一直穩居世界第二。商業、金融業、服務業等行業比重持續上漲;在工業生產方面實現了從低端到中高端的轉化。基礎建設飛速發展,港珠澳大橋、北盤江大橋等超級工程一次次刷新世界紀錄,高速鐵路、公路里程實現了從無到有再到世界第一的飛躍,“復興號”動車組、振華港機等國產交通裝備標志著中國制造的崛起,這一項項都令全球震驚。
(三)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我國地區之間的差異性大,我國東部沿海區域因多為廣袤的平原,與內陸地區相比工業發達,交通便利,經濟發展快,收入和消費水平都比較高,越來越多的人涌入東部地區,人口分布也比中西部稠密。
階層之間的差異性大,要平衡發展,要更加關注人民的生活和利益,縮小貧富差距。
為順利推進社會主義事業,我黨精心籌謀、整體規劃,已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已進入世界前列,但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文化建設相對落后,都影響著我國五位一體的建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是一個有機整體,具有系統性的特征,缺一不可,否則會阻礙我國社會的進步和人民幸福感的提升。
發展的不充分也是阻礙發展的攔路虎,是造成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以前,我國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高投入、低效率、高消耗的方式上,創新能力的不足,讓產業升級舉步維艱,面對的資源環境日益惡劣。為脫離困境,中國制造需要向中國創造發展,努力提高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這樣才能突破經濟發展瓶頸,帶動經濟新增長。
三、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影響
社會主要矛盾轉變這一重大政治判斷關系到黨和國家發展的全局,也會對黨的主要任務、重點工作產生重大影響,這一判斷是在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前提下提出的,對我國今后的工作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一)我國進入新時代的理論依據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說明人們的需求相比之前有了新期盼,但歸根到底,是社會對生產力發展水平有了新要求,經濟發展不再滿足于大而不強的粗放型增長,要貫徹新的發展理念。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我國用短短幾十年時間趕上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發展,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后,更是積累了一筆社會財富,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溫飽問題。但現在的主要問題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實現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實現由低質量到高質量發展的轉變,這是新時期的重要標志。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對新時代提出了新的時代任務,反映了新時代的發展趨勢,這一趨勢就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闡述的“三個意味著”和“五個時代”,這是對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有機結合,也是我黨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有機統一,是我們深刻認識“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依據。
(二)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關鍵內容
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初動力是人的需求和物資匱乏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歷史性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這一思想基于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揭示了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黨的建設規律,提出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使黨和國家的工作根本出發點成為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打好脫貧攻堅戰,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依據與意義,還要牢牢把握好變與不變這一矛盾關系。雖然我國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了傲人的成績,逐步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但是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還是沒變,我國還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所在,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基礎。
(三)制定黨和國家大政方針、長遠戰略的重要依據
主要矛盾的轉化歷程表明了我們必須時刻充分認識和判斷這一矛盾,可以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當前的處境,推動我國社會建設。當前,我國已經邁入新征程,我們的目標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人民安居樂業,最終實現中國夢,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國家繁榮昌盛。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目標,必須緊緊地依靠人民,不能脫離群眾,堅持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全面了解和滿足人民的需求,凝聚起社會發展的正能量,奠定堅實的基礎,補齊短板,實現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社會的長治久安。但現今中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發展的不平衡性,這表明黨中央在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的過程中,要把發展擺在第一位,善于運用哲學的原理和方法論,創新發展理念,保持先進思想,采取有效辦法,持續推動社會生產的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云飛.借助《矛盾論》深入理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J].新視野,2018(2).
[2]楊小勇,王文娟.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邏輯及化解路徑[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8(2).
[3]呂普生.論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歷史性轉化的理論與實踐依據[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7).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