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貴軍



【摘 要】莎士比亞喜劇《仲夏夜之夢》中存在著兩種不同又彼此密切聯系的境界:神界和人界。這種聯系體現為神界對人界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干預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敗也蕭何”,即神界造成人界的混亂;第二階段是“成也蕭何”,即神界造成人界的和諧。對神的批判和對人類的反思是戲劇《仲夏夜之夢》的思想主題。
【關鍵詞】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神界;人界
中圖分類號:J8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0-0017-02
《仲夏夜之夢》是莎士比亞著名的喜劇之一。既往不少學者認為該劇主要反映了資產階級新女性爭取自由戀愛和婚姻自主的權利,以及反抗父權制。但分析全劇可以看到,整部劇只有第一幕第一場、第二幕第二場描寫了這方面內容。該劇的主題思想是值得商榷的。
戲劇《仲夏夜之夢》中存在著兩個不同的境界,即神界(仙界)和人界。神界由一群仙人、精靈構成;人界由貴族和貧民構成。神界與人界不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是聯系密切。這種聯系體現為神界對人界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干預和影響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敗也蕭何”,即神界造成人界的混亂,這個階段莎翁著眼于對神界的批判;第二階段是“成也蕭何”,即神界造成人界的和諧,這個階段莎翁著眼于對人界的反思。筆者認為,對神的批判和對人類的反思是戲劇《仲夏夜之夢》的思想主題。
一、敗也蕭何——神界造成人界的混亂
神界首先對人界中的貴族進行了干預和影響。劇中貴族這方面的戲劇沖突在兩對青年男女之間展開。拉山德愛著赫米婭,狄米特律斯同樣愛著赫米婭,海倫娜愛著狄米特律斯。如圖1所示。
這是一種不和諧的人物關系組合,這種組合必然會造成戲劇人物之間的沖突。解決矛盾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狄米特律斯將追求的對象由赫米婭轉為海倫娜。但是人物關系之間的矛盾不是通過戲劇沖突的進一步發展去謀求解決的,而是在神界的干預下轉變了原本的軌跡。劇情在第二幕第二場中出現了轉折,這個轉折是在神界對人界的介入下發生的。“迫克:……(擠花汁滴在拉山德眼睛上)我已在你眼睛上,壞東西!傾注著魔術的力量神奇;等你醒來的時候,讓愛情從此擾亂你睡眠的安寧!”[1]“奧布朗:……用一些幻象把她引到這兒來:我特在他的眼睛上施上魔法,準備他們的見面。”[2]精靈用魔法擾亂了人界的生活,幾個年輕人的愛情如圖2所示。
圖2同樣是一種不和諧的人物關系組合,而且這一次的不和諧組合是在之前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不和諧。兩次不和諧的碰撞、疊加造成了混亂,這種混亂加劇了人物之間的沖突。應當看到的是,該劇將這種混亂歸因于神界的一次錯誤,這樣的情節設計體現出莎士比亞對于宗教的一些基本認識。
再看神界對于人界中貧民的干預和影響。本來這群城市里面的手工業者為了一個共同的演戲目標走到一起的,他們之間的對話是幽默詼諧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和諧的。神界開始了干預。“迫克:請看皮拉摩斯變成了怪妖精。”“迫克:我要把你們帶領得團團轉。”[3]精靈迫克將織工波頓的頭變成了驢頭,造成了人們的恐慌,“昆斯:怪事!怪事!咱們見了鬼啦!列位,快逃!快逃!救命啊!(眾下)”和諧變成了不和諧,然而這種不和諧更進了一步,仙后蒂泰妮霞愛上了長著驢頭的織工波頓。神界已經不再高高在上地干預人界,而是直接走入了人的生活。
神界對人界中貴族的干預與對貧民的干預產生了相同的效果:人界由不和諧(前者)或和諧(后者)變成了更不和諧及混亂的狀態。從中可以看到莎士比亞對于神的批判。
二、成也蕭何——神界造成了人界的和諧
在造成人界的紛繁混亂之后,莎士比亞提出的解決人間災難之道不是通過人類自身,而是再次讓神界介入。這種介入是一種主動自覺的行為,是神界對之前所犯錯誤的糾正。糾正的方法是:精靈迫克在仙王奧布朗的授意和命令下,首先將矛盾最激烈的一方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分開,然后令四個年輕人分別進入睡眠狀態[4],這是一場偉大的“催眠術”。神界在人界的“睡眠”中,開始了“治療”——重新給人類植入了全新的思想、全新的靈魂。在四個年輕人蘇醒之后,新的人際關系也就誕生了。如圖3所示。
這是一種十分和諧的人物關系組合。這種在重塑之后出現的美好狀況象征著人類獲得了新生,人類由彼此征戰轉變成和睦相處。這令我們聯想到基督教教義中講述的,作為全能者的上帝多次在滅絕人類之后又對人類進行拯救和重建的故事。我們因此推測,莎士比亞是深受基督教影響的。
對于仙后蒂泰妮霞和織工波頓之間存在的混亂關系,神界采取的是一種半主動的方式去解決這種混亂,不主動體現在仙后不需要借助外力就自行進入了睡眠狀態,主動體現在仙后睡去后,其他神界的同類進行了仙后思想靈魂的重塑。顯然,在莎士比亞眼中,神界比人界更主動、更自由、更具有掌控自己命運的能力。
從全劇結構來看,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人類的混亂來源于神界,人類的和諧同樣來源于神界。面對人類的混亂,莎士比亞在戲劇中為什么要通過神界而不是依靠人界自身去恢復和諧秩序呢?為什么人類的命運要放置在上帝的手中呢?這除了因為在莎士比亞看來神界是人界混亂的始作俑者,神界有義務去解決人類的困境之外,也是因為莎翁認為人類自身沒有能力去實現徹底的和諧。這當中可以看到莎士比亞對于人類自身深深的反省。
《仲夏夜之夢》是一場“夢”,這個夢是誰的夢呢?既是劇中人物之夢,也是戲劇的創作者莎士比亞之夢。正是通過《仲夏夜之夢》,我們看到了莎士比亞的理想和情懷。他對于人類的命運寄托了一種美好的期待,期待人類掌握自己的命運。《仲夏夜之夢》是怎樣的一場夢呢?如果說這場夢的前半部分是一場“噩夢”,那么后半部分就是一場“美夢”。從這個美夢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悲哀,即人類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悲哀,在神界不干預及影響人類的情況下,人類根本不能擺脫現有混亂秩序的悲哀。這種混亂局面反映的正是莎士比亞生活的那個時代所無法回避的現實[5]。從現代的視角和理論出發,怎樣解讀《仲夏夜之夢》這場夢呢?精神分析學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夢是人潛意識的含蓄反映和人被壓抑的欲望的滿足[6]。莎士比亞通過《仲夏夜之夢》揭示了人類試圖擺脫神界控制的欲望,《仲夏夜之夢》滿足了莎士比亞想去展示文藝復興中人性復蘇的欲望。莎士比亞在宗教批判和人類反省方面的思考正體現出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深層集體心理。依據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作為能指的戲劇中的夢,它的所指正是主體意識復蘇的人類的夢想[7],夢想著在人間出現完美的徹底的和諧秩序。
《仲夏夜之夢》是融合了現實和夢境的一部作品,從中我們似乎看到了在19世紀末期才出現的現代主義一些流派的雛形。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出發來分析《仲夏夜之夢》,會有不同的解讀。“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也會有不同的仲夏夜之夢。
參考文獻:
[1]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悲劇喜劇集[M].朱生豪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427.
[2] 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悲劇喜劇集[M].朱生豪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436.
[3] 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悲劇喜劇集[M].朱生豪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431.
[4] 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悲劇喜劇集[M].朱生豪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442-444.
[5]方平.莎士比亞喜劇和莎翁的喜劇精神[J].外國文學評論,1990,(01): 82-90.
[6]弗洛伊德.夢的解析[M].賴其萬,符傳孝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53.
[7]馮玉璽.莎士比亞與湯顯祖作品夢境背后的能指和所指之比較[J].大眾文藝,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