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新 陳紅梅
【摘 要】紀錄片作為誕生最早的電影類型,有著強大的紀實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視紀錄片始終走在時代前沿,記錄見證了國家的重大歷史轉折與時代變遷,逐漸構建起新時代的中國價值觀。在媒介融合不斷深入發展的當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競爭與合作中為紀錄片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紀錄片在媒介融合與“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呈現出許多不同于過去的發展趨勢與特點。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受眾對于中國紀錄片制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
【關鍵詞】融媒體;科技;紀錄片;趨勢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0-0111-02
一、我國紀錄片發展溯源與現狀
1982年拍攝的紀錄片《話說長江》與1984年拍攝的《話說運河》成為中國紀錄片發展的新紀元。20世紀90年代初,電視紀錄片欄目在各級電視臺百花齊放,具有代表的有上海電視臺的《紀錄片編輯室》以及貴州電視臺的《人與社會》。到后來,又有了像《望長城》這樣的佳作。隨著1993年的《生活空間》的推出,便將中國電視紀錄片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這時期的紀錄片講究真實再現,盡可能地貼近真實,展示原生態的生活。正是這種傳播內容直接敘述的觀感,使得傳播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整體的制作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觀眾有了更為寬廣的思考與互動空間。
進入嶄新的21世紀,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媒介的融合,紀錄片在類型上得到了豐富,在思想上得到了解放,隨之誕生出一批優秀的紀錄片如《舌尖上的中國》《人間世》《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醫生》《二十二》等。雖然中國的人文紀錄片可以與世界一流水平的紀錄片一決雌雄,尤其是在藝術內涵方面,因為中國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但如果要從紀錄片的市場運作機制,以及制作的多樣化層面來看,我國紀錄片的整體水平還是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二、選題的開放與制作模式的革新
(一)選題更加多元化、社會化、年輕化
新生媒介生態發展下,傳統媒體應主動迎合全媒介的發展趨勢,融合電視、官方微博、期刊、報紙、廣播等。借助這些媒介來共同吸引受眾的關注度,并以此擴大節目的影響力。新時期紀錄片的選題更加多樣化,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打破了選題上的技術局限,紀錄片的選題更加注重以受眾和市場為導向,滿足受眾更加多元化的觀看需求。如今的紀錄片不再拘泥于黨政宣傳,而有了更多的類型。像美食類的《舌尖上的中國》,歷史文物類的《我在故宮修文物》,醫療類的《中國醫生》,有著人文關懷的《二十二》,以及風格輕巧、迎合年輕人口味的《水果傳》。
《水果傳》作為一部整體基調輕松的人文自然紀錄片,風格近似《舌尖上的中國》,節目向觀眾介紹了各式各樣的水果,攝制組跨越了全球15個國家和50個城市,成就了一場關于水果的盛宴。延時、加速、微距等拍攝手法,展示著水果的色彩繽紛和千姿百態,充滿清新活力。以人文故事為線,介紹水果的身世,傳授水果知識。展現許多不為人知的水果吃法與做法,充滿爆炸力的動態,瞬間令人垂涎欲滴,大開眼界。據統計,《水果傳》的受眾大多是年輕人,水果本身就代表著年輕富有活力,年輕化的選材內容以及輕松歡快的敘事結構,更能贏得廣大年輕人的熱愛。
近年來,出現了越來越多以普通人視角敘述的紀錄片,關注社會、反映社會以及反映人民生活。在飛速發展的21世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物質文化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意味著人文對藝術追求的上升。21世紀的中國紀錄片應當將主題與“人”緊密聯系起來,貼近生活,關注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將紀錄片的主題滲透進人間冷暖。以《中國醫生》為代表,拍攝地點為醫院,醫院是展現人生疾苦、發覺人心、拷問人的靈魂的地方。醫院里面展示的人生百態,才是人世間最真實的狀態。人性的光輝與人性的丑陋相互交織在一起,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相處,人在面對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時展現的人性是什么樣的。這是以后的紀錄片都應該學習的,既是藝術與真實性的融合,更是藝術與生活的融合。
(二)制作模式的革新
現如今,國際合作越來越頻繁,頻繁的國際合作逐漸成為常規的制作模式,隨著中國紀錄片電影的發展,國外對中國的關注度也逐漸加大。紀錄片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就是由中國、美國、英國三國聯合拍攝,創造了當時中國紀錄片的最高票房。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國際合作在未來的紀錄片發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在認可以及融合其他國家文化的同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好地發展本國的文化。《我們誕生在中國》在內容的選材上選擇了中國珍稀野生動物從出生成長再到死亡這種生命輪回的故事,在影片拍攝中,我們學習別國先進的制作手法,融入了前瞻的制作理念。在未來,我國的紀錄片制作人員應堅持學習國外的優秀文化,使得中國紀錄片在與世界紀錄片的競爭中從跟跑變為領跑的地位。
三、高新技術下紀錄片的發展
科技的不斷發展,為中國紀錄片制作觀念的轉變提供了完美的契機。最直接的表現為中國紀錄片制作機器的使用,摒棄了以前落后的機器設備,采用了具有高新技術的設備,在拍攝、錄音和圖像處理以及視頻剪輯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高清攝像設備以及高速錄像設備的革新,能讓紀錄片導演的抽象想法和創作思維得到完美的升華與落實,將內心的藝術思維更好地轉化成可感的藝術畫面。
一部優秀紀錄片的最終呈現,需要每個環節的整體配合,中國紀錄片的制作觀念的轉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在高新技術繁榮發展的背景下,對于中國紀錄片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為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動力。在認清不同時期社會主流意識的同時,并結合中國紀錄片自身發展所獨有的表達形式與內涵,繼續推動中國紀錄片的持續發展,使中國紀錄片向著高水平、高質量的趨勢發展。
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新的技術手段更新了傳統紀錄片拍攝方式、表達方式以及互動方式。VR、AR、航拍、4K高清等新技術層出不窮,給紀錄片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模式。
近幾年,VR紀錄片發展迅速,趙琦導演的《奇遇》系列紀錄片利用VR技術使觀眾看到了旅行的另一種可能,短片采用360度全景拍攝形式,篩選了10 個有趣的人物故事,展現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VR技術能夠將觀眾帶進這些場景中,讓觀眾身臨其境,了解到世界上這些新鮮和獨特的存在,拓寬對生活的的認知,激發他們探索世界的欲望。
航拍技術的應用拓寬了傳統紀錄片的視野。《航拍中國》采用了直升機和無人機相結合的拍攝方式。直升機在各種高度、從各種角度都能拍攝,不僅可以懸停,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拍攝速度,而無人機則更加靈活,與直升機在拍攝范圍和適用環境中交叉使用,實現了畫面的完美呈現。例如第一集海南篇中,無人機鏡頭貼近地面更好地記錄下了海灘上爬行的微型蟹;在第三集新疆篇中,為了凸顯祖國山河的宏偉壯闊,則需要用飛得更高的直升機來展現。航拍這種方式突破了以往拍攝的空間局限,讓人們感受到世界無限之大,自然無限之美。
四、微紀錄片的不斷發展與完善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紀錄片的拍攝主體呈現出兩種趨勢,一方面,專業的團隊在紀錄片制作方面更加精益求精,具有專業制作水平的紀錄片不斷涌現。另一方面,隨著手機與互聯網的普及,新媒體傳播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越來越多的低成本紀錄片也應運而生,因為制作周期短、自由度高、制作成本低,使得微紀錄片從誕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當下,微紀錄片的產生也有著一定的必然性,一是處于生活與工作高壓下的人們,已經不再擁有多余的時間來獲取知識與信息,微紀錄片的發展,使受眾已經逐漸養成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受眾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里接受更多的信息。微紀錄片打破了傳統紀錄片長篇敘事的特點,僅用簡短的十幾分鐘甚至是幾分鐘,就能完成對一件事情的紀錄報道,極大地滿足了現代受眾的閱讀方式,迎合了受眾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新聞媒體發展到今天,人們對于新聞的時效性與真實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微紀錄片由于制作簡單,制作周期短,可以以較快的速度完成對一起事件的制作與報道。三是擺脫了同質化與模式化的紀錄方式。紀錄片的制作者在創作時,可以擁有獨立的創作意識,因此創作主體在得到充分肯定的情況下,就越能進行自身的個性化表達,從而創作出更優質的微紀錄片。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新的傳播方式和受眾的接受習慣推動了微紀錄片的不斷成熟和發展。與傳統紀錄片不同的是,微紀錄片在傳播時長、傳播范圍、傳播效率、內容的個性化表達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傳統的熱播紀錄片在播出后都具有長尾效應,以《美食中國》為例,《美食中國》一經播出,立刻成為現象級紀錄片,在社會中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并引發長尾效應,網絡上隨之出現一批跟風模仿的微紀錄片作品。最經典的就是B站根據各地特有的美食而制作的多集短片《沸騰吧,火鍋》和《人生一串》,將《美食中國》里沒有記錄到的各地美食進行再挖掘、再補充,從而形成具有自身獨特趣味的紀錄短片。短片一經發布,便在網絡上流行起來,微博網友爭先評論,表達自己的看法。
五、結語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紀錄片也一同經歷了波瀾壯闊的40年。紀錄片的生命力來自對社會的深入探索和對人性的反思。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實踐逐漸證明,黨的路線方針是正確的。中華文明幾千年的優越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偉大成就,是世界上不可復制的,這正是中國文化和制度的優越性。中國紀錄片應該充分利用中國文化的主導力量,中國紀錄片必將站在新時代的浪潮中,開啟新的征程。
參考文獻:
[1]黃楚新.新媒體:微傳播與融媒體發展[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