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惠
【摘 要】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僅繼承和重現了古代絲綢之路,也提供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經濟合作的新機遇?!耙粠б宦贰钡慕ㄔO,不僅僅是經濟的建設,同時也是展現和輸出中國文化的一種很好的途徑?!耙粠б宦贰钡慕ㄔO為中國文化提供了一個與世界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平臺,在這個向世界人民展示中華文化多樣性的舞臺上,民族民間藝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要抓住我國“一帶一路”的戰略契機,在推動民族民間藝術蓬勃發展的同時,帶動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民族民間藝術;剪紙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0-0215-01
民族民間藝術經歷了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積淀,是由民間手藝人或者藝術家們所創作的具有傳統風格和古老技藝特點的一種藝術,包括民間手工藝、舞蹈、音樂等各個方面。在古代,絲綢之路就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它把中國古代的茶葉、絲綢等源源不斷地輸向波斯等西方國家,中國的科學文化被引入西方,極大地促進了西方的近代科學發展。而在近代,中國也是通過文化交流,把中國發明的新技術傳播向海外?!耙粠б宦贰钡膽鹇陨婕傲酥T多國家,其影響范圍之廣是空前的。
現代社會發展迅速,現代經濟浪潮不斷侵蝕著古代文明,傳統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迫在眉睫。絲綢之路的建設已歷時數千年,見證了中外商貿、宗教、文化、政治以及藝術的交流歷程,體現了人類與環境的融合,具有代表性價值。將民族民間藝術與“一帶一路”戰略相結合,既能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又能豐富和保護我們的民族民間文化,實在是一舉兩得。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世界文化叢林中的瑰寶。而植根于我國傳統文化土壤的民族民間藝術,有一種向上的凝聚力,是百姓們的精神支柱,帶給人們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力量。傳統民間藝術不僅擁有著永恒的歷史文化價值,還蘊藏著等價連城的當代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它對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文化母語價值,對現代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開發利用價值,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文化根基。我們要善于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時機,將我國民間藝術展現到世界的舞臺中去,提出傳承民間文化的戰略構想和切實設計,發展和發揚中國民間藝術文化。面對“一帶一路”建設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們需要深刻挖掘民族民間藝術中的精華,開展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我們要把握時機,抓住機遇,在“一帶一路”政策的帶動下,實現發展和壯大民族民間文化產業的目的。
在我國的中西部地區,到處都可以看出人們的審美趣味受到傳統文化與生活習俗的深刻影響。多樣的民間藝術將人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充分反映了出來。中國民間的手藝人們,他們運用自身的智慧以及代代傳承的精致的技藝,賦予了中華傳統文化更加絢爛的色彩。例如隴東高原的剪紙藝術,民間剪紙藝術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尤其在重大節日中,家家戶戶都會貼上紅色的窗花,用來裝飾室內以及象征吉祥、幸福等美好的寄托。剪紙的題材也是多種多樣的,飛禽走獸、花鳥蟲魚、人物等等題材均有涉獵。剪紙的手法也各有不同,主要有陽剪、陰剪、陰陽剪、套色剪等等。這些剪紙藝術均出自民間的普通勞動人民之手。這一民間藝術在中國已經流傳許久,其剪紙的紋樣也具有特殊的含義,有著美好的象征意義。“一帶一路”正好提供了一個契機和舞臺,可以向世界人民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剪紙為例,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我相信一定可以在世界的舞臺上熠熠生輝。
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推動民族民間藝術有效地傳播和交流勢在必行。“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是經濟建設,還是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同時經濟貿易交流也可以是文化產業資源開發和整合的載體。中國民間藝術資源的整合有利于資源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發揮文化交流傳播的整體效應和凝聚效應,從而增加我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輻射效應。要引領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民族民間藝術品牌的創建,以研究、學習和生產的思路改造和發展民族民間藝術資源,在轉型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文化產業品牌,更好地為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服務,這也能使民族民間藝術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交流。
我國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多種多樣,地域分布也較為遼闊,雖然缺乏統一性,但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格局也令人耳目一新。所以,我們應該找出民族民間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藝術成果,比如剪紙等民間藝術,使其在保護中繼續發揚光大,同時推動其他民族民間藝術的蓬勃發展,甚至帶動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保護民族民間藝術的同時發展民族民間藝術,才能更好地推動我國的民族民間藝術“走出去”,從而壯大藝術文化產業,為人類文明的薪火相傳做出獨特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凡.中原民間藝術資源的保護與開發[J].赤峰學院學報,2013.
[2]詩琳.土庫曼斯坦對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的認知與應對[J].天津師范大學,2016.
[3]楊佳楠,“一帶一路”戰略視角下的中國外交新思路[J].西北師范大學,2016.
[4]程龍彪.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綜述[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