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仙姑



一年前,我帶著3歲的女兒,隨先生前往瑞典烏普薩拉市訪學。這是一座大學城,是烏普薩拉大學所在地,距離首都斯德哥爾摩約半小時車程。這一年里,我把女兒送進了當地的幼兒園,也在當地學校上過語言課,截然不同的教育環境,讓我對很多事物有了新的認識。
比如,玩耍和學習并不是天然對立的,我們應該永遠像孩子一樣擁有玩耍的能力。
來一場“午夜泳池Party”
瑞典這個國家沒有“夏天”。
我們生活的烏普薩拉市,在過去的2019年夏季,只有幾天氣溫超過了25℃。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不到20℃。到了8月,夜間氣溫就會降到10℃以下。
在每年不長的夏季里,瑞典人會想方設法地盡情玩耍,北歐式的冷漠在那時便蕩然無存了。耐不住好奇心,我們去參加了一個戶外的“午夜泳池Party”。
“午夜”“泳池”“Party”這三個詞組合在一起,就有種天然的沖突感和戲劇性,但你可不要把它想象成那種美女帥哥飲酒作樂的電影場景,它只是我們家附近一個很大的游泳中心所舉辦的日常活動。
所謂的“午夜泳池Party”并不是用“午夜”兩個字做噱頭,它是真的從午夜才開始。深諳“噱頭”之道的我們,傍晚8點多(瑞典夏天的日照時間很長)就到了游泳中心,一直等到了晚上11點,瑞典人才三三兩兩地進場了,由于氣溫較低,很多人是穿著大衣甚至羽絨服來的。
零點一過,音樂響起,DJ喊麥,整個泳池隨著人流涌入,逐漸沸騰了。人們二話不說就開始脫衣服,胡亂扔了一草坪,然后像趕鴨子一樣一個接一個,沒有猶豫地跳進水里。
我們一家三口站在泳池邊上,因為被凍得瑟瑟發抖,已經糾結了半個小時:到底游不游?
看到人們就這樣撲通撲通地跳了進去,我們受到了一些鼓舞。我問了問3歲的閨女:“你想游嗎?”她點了點頭。我心一橫,三下五除二就幫閨女換好了泳衣,她竟然頭也不回地下了水。
你可能會猜,來的肯定大都是年輕人吧?去之前我們也是這樣想的??蓪嶋H情況是,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兩三歲的孩童,拖家帶口出來玩耍是這場派對的主流。
看著那些銀發滿頭的老人家,扶著欄桿顫顫巍巍地下水,我在心里暗暗地嘲笑自己。
瑞典式幼兒園
瑞典整個社會鼓勵玩耍,從幼兒園就開始了。
8月開始,我家閨女終于上幼兒園了。在瑞典,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是全免費的,聽說你要是愿意將就的話,鉛筆、本子都不用自己買。但幼兒園是需要付錢的,金額與父母的收入水平相關,收入越多,學費越高。由于我們的收入全部來自國內,在瑞典沒有任何收入,結果女兒竟免費入園了。
瑞典幼兒園的整體硬件設施,相比國內的幼兒園,是有點out的。我女兒在國內上的是一個私立幼兒園,雖然規模略小,但也擁有一水的塑膠操場、嶄新的游樂設施,園內閱讀區、游戲區、沙畫區、休息區、教室等一應俱全。
瑞典幼兒園的“畫風”就不同了。他們的幼兒園里少有塑膠操場,玩具也大多數是古老木質的,園里最多的是沙子、土、枯樹枝。一到下雨天,沙子、土全變成泥巴,老師也不管,照樣放孩子出去玩,跳泥坑不算什么,泥地里打滾無壓力。
在瑞典的幼兒園里,是沒有“臟”這個概念的。無論下雨下雪,孩子們幾乎每天都要在戶外瘋玩。他們每天回到家里,都是滿身滿鞋的泥沙,瑞典的父母們早就習以為常。如果哪天回家衣服不夠臟,那就是在幼兒園玩得不夠盡興吧!
瑞典孩子既不怕臟,好像也不怕疼,玩著玩著,他們就脫掉了鞋子滿世界跑起來,無論是在沙地上瘋跑,還是去爬樹,總有孩子光著腳,父母們也并不介意。很少看到有父母追著孩子提醒:“危險,臟,小心點啊?!?/p>
幾個月之后,我驚覺女兒和初上幼兒園時很不一樣了,好好的門不肯走,總喜歡“翻墻”,老師看著孩子們一個個不走尋常路,都喜歡從小木門上翻過去,也不去制止,任由孩子們“搗蛋”。
如果讓中國的爺爺奶奶們看到,可能要“吐血”了。
在女兒的班上,有一位18歲的金發女老師特別受歡迎。我問了才知道,她剛剛高中畢業,打算工作兩年攢夠了錢再去讀大學。她很喜歡和孩子一起玩,就來幼兒園上班了。在瑞典,高中生在畢業之后選擇先工作幾年的情況并不少見。
我想起6月畢業季的時候,大約有一到兩周的時間,整個城市都沉浸在狂歡的氛圍里??飚厴I的高中生們要游行,要舉辦音樂會,要漂流,還要像明星那樣走紅地毯——自信和肆意寫在他們青春洋溢的臉上,竟讓我一個成年人心生羨慕。
放肆玩一次的感覺
以往在國內帶孩子出去玩,大人是陪襯,主要是陪孩子。瑞典的父母們就不同了,他們一邊陪孩子,一邊自己也玩得十分暢快。
中國的游樂場里,很多地方都明確標識“成人不得入內”,但是瑞典的游樂場,大人孩子可以一起玩,蹦床、滑梯,無一例外。
那個舉辦“午夜泳池Party”的游泳中心,是整個夏天我們最愛去的地方。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有一個高高的入水滑梯。
在入水滑梯的入口,我和一群孩子一起排隊,一點也沒覺得尷尬。從那個三樓高的滑梯飛速滑下,感覺真的是太爽了!
這個滑梯還有計時裝置——滴滴滴,嘟!大人、孩子分別從兩個滑道同時滑下,“嘭嘭”兩聲落水,濺起巨大的水花,“嘩”的一聲鉆出水面,抹一把臉,又瘋跑著上樓排隊去了。
原來,這就是放肆玩一場的感覺??!成年后,我似乎還是第一次玩得這樣暢快。
不過我們叫作“放肆一次”的事情,對這些瑞典人來說,似乎是生活日常。
游泳中心還有一個高臺跳水區,擁有標準的比賽場地設置:不僅有一米、三米板,還有十米跳臺。孩子們、成人們,排著隊像下餃子一樣從上面一個個跳下來,我只是看看就心驚膽戰。我還看到過一個家長,牽著五六歲的孩子,一路鼓勵著孩子走上十米跳臺。雖然孩子在跳臺上怯生生地往下望了望,最終還是退了回去,但那個家長過于“大膽”的教育方法,還是讓我十分詫異。
鼓勵玩耍的瑞典社會
瑞典的孩子很“野”。 這種野有天生的部分,更多是來自社會和成年人的鼓勵。
比如瑞典幼兒園的“教學”,可以說除了傻玩就沒什么內容了。女兒每天從學校帶回一張亂七八糟的“畫”,以及一身的泥土,就是對這一天的交代。
可是即便沒有什么特別的教學,女兒在這一年里的進步,也時常讓我們感到驚訝。比如她如今已經能中、英、瑞三國語言混說,有時候嘰里呱啦說一大堆瑞典語,連我們都聽不懂。從整個幼兒園沒有一個人能跟她交流,到現在,她已經能很自如地和其他孩子玩在一起。而她的英文詞匯量,我想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在國內上英語學習班的同齡孩子。
我想也許是“玩耍”提高了孩子們對世界的感知能力。所以玩耍和學習真的是沖突的嗎?我們可能要好好想想。
中國家長常常會把玩耍和學習對立起來。如果一個孩子特別愛玩,我們就會說他很“皮”,希望他多把功夫用在學習上,難怪會出現“媽媽喊你回家做作業了”這樣的名句。
中國人講究成熟穩重,還贊賞“少年老成”,好像人一自由,就要忘乎所以,就要為害人間。
于是在各種有形或無形的限制下,我們身上的一些天性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喪失了,“玩”就是其中一項。
失去了玩的能力的結果,是人到中年后,總覺得生活有些無聊,好像總也高興不起來。
我們總說“要抓住青春的尾巴”,但抓住青春的尾巴干點啥,我們也不知道。
最后,只能感嘆,歲月是把殺豬刀啊。
愿有朝一日我們回顧青春,不覺得遺憾,不覺得失落。愿我們回首往事時,能記得許多精彩快樂的瞬間。愿我們永遠都擁有像孩子一樣玩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