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信息化進人突飛猛進的發展階段,人們每天都被各種信息所包圍,消費信息的同時也創造了信息,數字化整合發展形成的大數據,將人們帶人了方便、快捷以及更全面的信息化時代。在這樣一個信息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已經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曲陽石雕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一、曲陽石雕的歷史發展
曲陽石雕技藝起源于漢代,據史書記載,早在西漢年間,張良之師黃石公修行于曲陽黃山,并著下雕刻天書,曲陽黃山得天獨厚的白石資源,加上世代相傳的雕刻工藝,使曲陽成為我國著名的石雕之鄉。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的社會劇變,東西交.通的便利使得外來文化(包括佛教)不斷滲透,帶來了民族大融合,中國佛教造像最為繁盛,文化藝術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位于曲陽縣城內的北岳廟始建于北魏,廟內現存諸多當時的石雕作品。
隋、唐時期,隨著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一統,政策不斷發展,曲陽石雕的藝術風格逐漸由多樣走向單一,呈現出雄偉瑰麗、氣魄宏大,石雕藝術處于巔峰狀態。宋遼時期,由于曲陽地處宋國與遼金國邊境戰場,戰事不斷,人民難以安居樂業,這一歷史時期曲陽石雕進入了收縮期。
曲陽石雕至元朝又有一個質的飛躍。此時宮殿建筑裝飾崛起,建設了元大都,曲陽石雕享有了盛名,據記載,天安門金水橋就是由楊瓊設計督建的。明清時期,在元大都遺址的基礎上,重建了故宮,曲陽石雕工藝更加精巧。
晚清至民國時期,曲陽仿古石造像勃然興起,曲陽石匠追古思今,不僅為曲陽石雕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生路,還推動了曲陽石雕業在近代繼續發展,同時還為曲陽白石雕刻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古老的曲陽石雕藝術不斷煥發出新的光彩,石雕藝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堅持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運用浮雕、圓雕、鏤雕等技法將現代解剖學、透視學、美學融于石雕中,使作品既保持了古代石雕藝術的傳統風格,又增添了現代雕塑藝術的氣息。
二、傳統與創新的碰撞
從曲陽石雕千百年的傳承發展來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始終貫穿其中。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曲陽石雕作品無論是佛教題材、園林題材還是建筑題材,無一不體現了曲陽縣當地和當代的氣候、物產、民俗、社會觀念等主流傳統。
近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社會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逐步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物質生產的豐富和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推廣,再次沖擊著傳統文化,同時依附于傳統文化之上的傳統手工技藝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曲陽石雕傳統與創新的碰撞,其主要體現在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曲陽石雕的創新應根植于傳統文化、融合現代文化、提高產品自主創新能力、塑造品牌形象,要與時俱進,符合時代信息化發展的要求,用現代設計的理念來詮釋新的曲陽石雕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符合現代的審美取向,體現當下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
三、信息化發展中的非遺傳承
曲陽石雕作為一項已經傳承了千年的技藝,在2006年被列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古以來,曲陽石雕是以師徒傳承或家族傳承的方式來傳承的,故而言傳身教是其最大的傳承特色。但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和大數據的建立,曲陽石雕的傳承方式也呈現出了多樣化,曲陽雕刻學校、曲陽弘藝學堂等教學機構將力學、美學、繪畫、解剖學等理論知識融入傳統的曲陽石雕技藝中,形成系統的教學系統,從而使曲陽石雕技藝的傳承更加系統化和專業化,甚有更多美術學院將曲陽石雕的傳統技藝納人教學體系,使更多的人認識到曲陽石雕,從而培養更多的傳承人。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一方面曲陽石雕的傳統技藝受到了沖擊,而另一方面人們對曲陽石雕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意識也越來越強烈,非遺沉浸式體驗館和非遺沉浸式體驗活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身處其境的感受曲陽石雕非遺技藝,使曲陽石雕在信息化發展的大潮中無聲融人人們的生活中。
信息化的發展正在快速的影響、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信息時代下曲陽石雕的發展,應以曲陽傳統石雕技藝觀念為基礎,跟緊時代發展的步伐,堅持自主創新,建立相對完善的立體式發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傳承核心技藝。
作者簡介:
王改敏(1970-),女,河北省曲陽縣羊平鎮南故張人?,F為中美企業峰會藝術大師、首屆京津冀精英女性論壇價值榜年度創新力女性、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曲陽石雕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河北省突出貢獻技師、河北省勞動模范、河北省工美行業藝術大師、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河北省十大杰出創新女企業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層次人才、河北省石雕行業年度人物等,現任曲陽宏州大理石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兼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