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黃文杰
傳統書院,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是匯聚名人大家、培育地方英才的重要場所,是寶貴的教育遺產與文化遺產。近年來,隨著對傳統文化關注的日益升溫,人們對有著1400多年歷史的書院日益重視,書院文化的研究和當代重建漸成熱點。寧波書院文化燦爛厚重,是城市不可替代的獨特人文資源。復興與激活寧波傳統書院文化,保護和利用好城市文化名人等歷史遺產,對于打造“東方文明之都”、推進民族文化偉大復興意義深遠。
傳統書院喚醒文化記憶
書院,始建于唐代,以私人創辦為主體。其特點是由個別著名學者領導,積聚大量圖書,聚眾授徒,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書院教育極大地提升了地域百姓的人文素養,為區域教育、文化、歷史、哲學等精神文明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寧波書院文化源遠流長,遠可追溯至唐代,歷經宋元明清,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興到繁榮的唐宋階段,從唐代最早的書院慈城德潤書院始,到北宋初年大力興學,寧波各地書院開始繁盛,其中以“慶歷五先生”創辦的書院最為著名。南宋,以“淳熙四君子”為代表的理學家以書院為陣地,培育人才,發展學術。第二階段為元代和明代,元代獎勵學校與書院建設,書院穩步發展。明代,教育發展以提倡官學為基本國策,民間書院發展經歷為宋以來的最低點。直到明中葉王陽明等大儒出現,才得到改觀。到第三階段的清代,圍繞甬上證人書院,形成了著名的浙東史學派。乾隆時,寧波書院發展迅速,數量大大超過了前代。清末向近代轉型,月湖辨志書院為浙江省第一家新式實學書院。“儲才學堂”的創辦則標志著寧波書院轉型為新式學堂。
據統計,寧波歷史上共有12名狀元,2300多名進士。科舉業績輝煌,與書院教育關系密切。尤其重要的是誕生了以王陽明、黃宗羲為代表的學術大家、文化名人,形成了至今在海內外仍有深遠影響的浙東學術文化。
文化名人延續千載文脈
在傳統社會中,寧波文化名人與書院互為依生,關系密切。一方面,書院的興盛推動了教育的發展,人才得以代出。從“慶歷五先生”到“淳熙四君子”,從王應麟到方孝孺、王陽明,從朱舜水、黃宗羲到全祖望等,這些歷史文化名人無不深受書院教育滋養。另一方面,書院的發展離不開名師碩儒的苦心經營、竭力推動,文化名人又常常需要借助書院實現文化積累、研究、創造與傳播。書院凝聚著歷代寧波文化名人的精神與智慧,是近千年區域精英的精神家園。書院文化影響了寧波的文化傳統,是文獻大邦的核心載體,也集中體現了中華儒學大傳統文化在區域的發展成就。
歷經一千多年發展,寧波書院形成了一整套獨具特色的辦學形式、管理制度、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為寧波科舉長盛不衰提供了重要保障。如王應麟編撰有《詞學指南》《玉海》等詞科參考書,元代程端禮編寫《讀書分年日程》,構筑了完整的理學教育體系。書院教師以圣人之道自勵,心為道心,身為德器,書院教育培植了城市文明發展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如明代方孝孺被稱為“讀書種子”。
從南宋四明學派,到明代陽明心學、清初浙東史學派,浙東大儒借助寧波書院傳播先進思想,主張儒家經學要以民為本,服務于現實社會和政治,講求在具體的實踐中實現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寧波教育家甚至跨越海洋,傳播文化,如明代趙謙之于海南、明末朱舜水之于日本、沈光文之于中國臺灣等,推動當地的文教發展,均有一代“孔夫子”之稱。
寧波書院既是教育教學組織,又是學術研究機構,強調博納兼容,兼綜整合,表現出極強的求異性和創發性。浙東學術領天下風氣之先,陽明學派提出良知學說,浙東史學派倡導“義利并重”“工商皆本”,走在時代思潮的前列,為寧波商幫文化發展提供了精神支持與理論基礎。因為浙東學術的啟蒙,寧波成為西方新知最無障礙進入的城市之一。
此外,書院通過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創新和傳播高深學問,客觀上促進了地域文化精英輩出,科舉家族興盛。最典型的為南宋史氏家族,“一門三宰相,四世兩封王”。同時,書院還履行平民化教育目標,使平原、山村耕讀傳家成為可能,進士村落比比而立。書院是打破階層隔閡,形成地域共同文化意識的重要場地。
活化傳統書院與文化名人的當代價值
書院這種歷史悠久的教學組織,承載著中國人的精神向往,承載著中國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使命,寄托著中華文化鳳凰涅槃的希望。寧波要用好寧波名人文化,復興傳統書院,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書院成為更大范圍的學術、思想智庫,成為時代精神的引領者,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力量之一,成為創新民族文化、哲學、思想和文學藝術的有生力量,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文化與旅游合作的典范,文化寧波建設的重要載體。
寧波書院復興的重要任務是用好歷史文化資源,在尊重歷史原貌基礎上,重建若干書院,努力實現書院文化再現,提升城市文化空間品質,突顯寧波特色文化,把文化變成一種內生的源泉動力。其中包括重建甬上證人書院,依托證人書院建設浙東學術博物館,有助于促進中心城區文化復興;重建姚江書院,以余姚龍泉山中天閣為基地,復興姚江書院講學活動,增強余姚陽明故里文化內涵。各區縣(市)要恢復好一所以上傳統書院,建立先賢祠或歷史文化名人紀念館,創建“書院+圖書館(分館)”文化傳播模式,重現書院講學、藏書、祭祀、閱讀四位一體的基本格局。
規范書院教育,滿足市民對國學教育的多元化需求。通過引導全日制書院有序發展,由教育部門主導推動,使書院教育成為現行教育體系的有效補充。積極創建以成人國學教育為特色的書院,將知識學習、文化熏陶和實踐歷練融為一體,打造培養青年領軍人才的國際平臺。同時發展傳統文化普及型的書院,建立以幼兒、中小學學生為主要培養對象的國學書院,以社會活動中心為依托的社區書院,以及以鄉村圖書館、文化禮堂為依托的鄉村書院,建設省級和地方傳統書院國學教育重點基地和文學創作型書院。
寧波書院的復興關鍵在立足社會發展方向,繼承與弘揚中國書院精神,會通中西文化,培育當代人的道德情操、文化修養,使寧波成為國學研究、國學人才培養的重鎮,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中華文化傳播中心。依托高校、書院,引入學術大師,建立月湖國學小鎮等若干新型國學研究中心,待條件成熟時招收國學方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以此建立新型國學研究體系;依托讀書節等已有節慶,舉辦全市性書院文化節、名人文化周、歷史文化名人研究論壇等活動;依托天一閣論壇等,舉辦國際性國學及其他研討和傳播活動,推進“東亞共識”形成,塑造文化外交大市形象。同時,建立寧波文化和文化名人特色文獻信息數據庫,設立專項學術出版基金,每年向全球發布課題研究指南,支持傳統文化研究著作出版,推進古典文化研究。
開發特色,打造書院文化旅游名片。將書院文化活化為產品,努力打造體量規模大、文化含量高、產業鏈條長、帶動能力強的精品書院文化旅游項目,提升“文化寧波”旅游的承載體量。打造好天一閣·月湖景區,發展天一閣書院,建立全祖望學人館,恢復月湖書院,建立黃宗羲哲學小道等,邀請著名學者講學湖上,營建成為寧波重要精神中心。構建書院文化旅游線,創設書院文化民俗體驗,開發書院旅游紀念品,以資本、創意和科技為驅動,形成金融、商貿、文化、旅游等產業集聚帶。推進數字化書院建設,建設數字化網絡書院,通過在線課堂和各種電子資源,向世界各地的人們免費提供高品質教育和書院體驗,利用網絡傳播等現代傳媒手段,打造書院旅游名片。
深入推進城市文脈的保護與發展,在寧波重要公共場所或文化場地,建立文化名人塑像、寧波名人小型紀念館、文化地標,開展傳統文化展示活動。積極推動傳統文化入戶,鼓勵書院開放辦學,開設傳統文化課程,為更多的人提供接觸、體驗傳統文化的機會。建立書院發展聯盟,打造余姚、慈城、海曙、鎮海四運河城市書院建設聯動工程,構筑起寧波全域“東亞文化之都”的新形態、新格局。建立內容豐富的共享型國學教育資源庫,搭建一個輻射全市、影響全國的學習平臺。同時探索新型教師國學培訓體系。努力打造全國性國學培訓基地,將國學培訓、地方哲學教育列為現有教師繼續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將書院作為優秀中小學教師人格成長和修身養性的文化教育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