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最近,《隱秘的角落》火了。
快節奏的劇情加上縝密的情節,收獲了許多“七嘴八舌”的劇情分析團。除了原獨播平臺愛奇藝滿當的彈幕之外,各大媒體平臺也充斥著長篇大論的分析貼。
腦洞大開的網友從直觀的劇情“朱晶晶怎么死的”到隱藏的線索“葉馳敏為什么只能考第二名?”無一不在討論。甚至,還有花樣百出鍋甩給朱朝陽黑化解讀的版本“朱朝陽喜歡游泳,暗示他想要洗去自己的污點。”更甚的是在劇情還沒塵埃落定時,就有一批網友羅列了三四條線索來大膽猜測普普才是最終的幕后大boss。
超高分的“添油加醋”讓本來只有12集的自制劇,變得更有“靈性”。或者換個想法來看,可能是原本沉悶的電視劇,因為更貼近觀眾的“偵探夢”,才聚集了一批腦洞大開的網友前來“七嘴八舌”。
結合近幾年國內不斷涌現的優秀影視作品來看,普通用戶聚集式評論,像是融入劇中成為其中的一份子。這種方式的發展,也像是影視編織了平臺,匯集不同領域職業的陌生,各抒己見在互聯網中談笑風生。
或許正是因為評論式的二次創作,才催生出了影視評論這類自媒體平臺。而自媒體平臺可涉及的領域,也從單一的文字、視頻解讀延伸出了影視再創作,影視再延伸等不同的形式。豐富了戲劇的思維,觸及到了觀眾,觀眾也愿意沉迷其中“指指點點”,這可能就是大眾思維。
如今的產品價值創造角度,無一不落在用戶的面前,餓了么、美團外賣更貼近于用戶飲食的問題;抖音、快手的用戶下沉,則是源于個人用戶傾向的表達欲;B站則是貼近二次元服務于具備創造能力的個人……
不斷的有企業愿意想盡辦法去創造與用戶相關的平臺,不斷出現了新的與用戶交好的平臺。整個互聯網環境的變化,也在跟隨著用戶的需求而改變,或許這就是“互聯網+”的意義:讓每一位用戶都能進入互聯網的角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