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實體經濟 融合發展
摘 要:實體經濟的發展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進步的核心,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實體經濟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力量的推動,而科技的進步也需要在實體經濟的發展中檢驗與印證。本文將以人工智能的發展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為對象,討論當前經濟環境與科技發展條件下的科技與經濟互相促進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人工智能? 實體經濟? 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5(b)--02
人工智能作為一項前沿技術經過多年的開發與進步,已經成為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并且運用到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甚至成為世界科技領域競相爭奪的高科技產業的主流技術。隨著我國近幾年對技術進步與技術交流的要求越來越高,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與信息技術產業強國的戰略發展的深入,人工智能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實體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都是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如何做好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發展的融合,且起到互相促進互相發展的作用,需要人們不斷的深入思考與實踐。
1 實體經濟與人工智能的概念
1.1 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是物質、精神、產品、服務及物流一體化的經濟實施活動,主要包括工業、農業、制造業、交通通信等,還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實體經濟不是一個專業的概念,從人們所做的工作來看,大概只要是經過注冊的有生產服務活動的經濟組織都可以算作實體經濟,但是不同國家對于實體經濟的界定也各不相同。實體經濟有支撐國有經濟發展、科技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強人的綜合素質等特點。
1.2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英文縮寫AI,它是以研究、開發人的思維與行為,用于模擬人的角色,通過計算機和信息技術開發的智能機器與計算機系統,人工智能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人機交互等技術,人工智能帶來的科技產品應用領域十分廣泛,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人工智能是一門有非常廣闊研究與發展空間的科學,運用與開發好這項技術是現在乃至未來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最主流的研究方向。
2 實體經濟與人工智能融合發展的方式
2.1 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互相促進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人工智能對制造業的影響非常大,人工智能能夠推動我國制造業從量大走向質強。20世紀機器人的發展與芯片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制造業的變革,加上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的運用,自動化與智能化已經滲透到制造業的各個領域。現在隨著人機對話、仿生學等技術的運用,智能儀器種類繁多,在流水線上可以實現無人操作,就可以完成多個環節很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而制造業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人工智能的前進,例如對設備制造精細化程度的提升,人工智能中的芯片以及其他零部件的生產制作,只有制造業整體水平實現了升級,才能達到人工智能硬件生產的基礎。
2.2 醫療衛生領域的人工智能升級
醫療健康與人工智能融合,在很多領域打破了傳統醫療方式的瓶頸。醫療產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中重要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承擔了社會責任。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水平也代表了國家綜合實力與科技水平。在當前的醫療健康發展中,人工智能已經在行業中隨處可見。比如現在影像CD造影技術的應用就是人工智能發展之后形成的融合性轉變,通過對我國現有的醫療健康事業發展中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轉變研究發現,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在醫療健康領域中的發展已經呈現出融合的發展趨勢,比如微創手術的技術應用,就是借助人工智能的技術進行科學化的手術技術應用,實現了醫療健康技術應用的創新發展。
2.3 智慧城市的發展與應用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融合,在當前的技術整合形式中已轉為智慧城市的建設與發展。現代化城市發展建設已經實現了經濟發展建設的形勢轉變,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融合,能夠將現代城市轉變為萎縮性景觀城市,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能夠將整個城市運行的狀況進行監督,比如城市交通道路的運行荷載情況的監督,城市電力供應運行監督,城市安防系統的監督院校,以及城市運行樞紐轉換運行的監督等,都能夠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實現技術發展的雙向轉變,保障了城市發展的穩定運行。
2.4 智慧物流的發展
智慧物流就是將倉儲、公路、鐵路、航空等物流單元最大化的整合在一起,不但實現時間上的最大利用,而且要做到成本的最小化。同時,物流行業的發展大大促進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國民經濟的整體進步。我國大力發展物流產業尖端技術,目前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例如無人倉儲、智能裝卸、智能篩選等,然而還不能做到物流產業的平衡發展,生產、物流、消費之間還沒有很好地銜接,鐵路、公路、港口、航空還沒有配合默契,供給側改革的壓力還十分巨大。因此需要進一步的技術發展來促進物流的建設,人工智能就是利用信息技術與數據分析,將全國所有的生產、物流與消費合理的分配,實現人們對物質消費的便捷化,最大程度地縮小物流成本,節約社會資源。
2.5 智能零售的發展
零售行業是我國實體經濟發展中重要地組成部分。我國在學習了國外很多先進理念之后,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了零售市場,例如我國大型超市的貨架擺放、無人貨倉、智能配貨等。現在我國很多城市已經出現了無人售貨超市這樣的新生事物,通過對條形碼與二維碼等數字技術的運用,以及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技術,我國的智能零售業發展已經實現了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例如,商品通過人工智能編碼進行一對一的編號,將產品的信息編入代碼中,一個編碼對應一件物品,既可以放在網上銷售,又可以防偽。因此,由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傳統零售業發展中的形式,傳統的零售模式轉變為與虛擬的網絡商品貿易渠道共存,實體店面與網絡店面權重的變化,也是人工智能與零售行業融合的結果。
3 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戰略
3.1 資本的積累為基礎
發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都需要以資本的積累為基礎。一方面,人工智能的開發要本著服務與人的生產生活的目標,不但要有社會公益職能,而且要給社會財富的增長上提供最大的支持;另一方面,實體經濟要產生資本繼續用于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從各個方面解放人的勞動、完善人的思維,涉及人所不能的領域,進而促進社會的進步。
3.2 技術的引導為方向
人工智能是技術進步的一個方面,人工智能從應用上講是一種工具或是一種方式,仍然需要各方面的技術進步為依托;而促進技術進步是人類發展的需要,從眼前的利益來說,就是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經濟基礎是發展各行各業的根本,人工智能的研究開發要符合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要以整體的技術進步為導向,尖端技術作為科技的先導,整體人工智能的發展還是要以滿足人們的經濟生活作為主導。
3.3 精確的需求是保障
實體經濟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從資金的分配、人力的分配、高知識群體的力量來說都是寶貴的資源,如何能應用好有限的資源,需要實體經濟與人工智能高度的融合,進而將資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例如,在人工智能與人們的生活上,近幾年,我國的快捷支付、大數據分析、人臉識別、機器人服務等,在服務領域能夠精準地按需求分配資本,另外也能夠加快人工智能的研發速度。
3.4 行業的聯系是動力
謀劃好重點領域與重點行業,逐步地促進實體經濟與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能夠運用在智慧交通、醫療健康、教育、零售、物流、服務等行業,都是人工智能的主要融合對象;而人工智能的聯系不只是一個行業,將人工智能融入整個社會,將各個行業都完美地聯系起來,就能夠發揮人工智能的最大效能。例如零售行業與物流業,服務體系與各個行業的聯系等,做到行業間的聯系,才能切實地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
4 做好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需要強化的方向
4.1 做好人才培養
人工智能的開發與應用終歸要歸結于人才的培養,人工智能與經濟實力的競爭終歸是人才的競爭,與美日相比,我國在尖端核心技術上還有一定的差距。例如我國一直被美國制約的芯片技術,芯片核心技術在中國市場上還是以進口為主。再如,模擬人類行為的機器人,一直是其他國家不能比擬的技術。因此,加緊人工智能的開發,要從人才培養做起。我國的優勢在于市場優勢,我國對于技術的開發更加注重實用技術,但是在代表國家技術高度的尖端技術上還需要人才隊伍的建設。
4.2 企業深化改革
大部分國有企業、大企業在技術開發上還有欠缺,制約與提質與架構,代表技術前沿的往往是一些專門做科技研發的企業。而小企業迫于政策不傾向與資金的缺乏,技術開發必定會遇到瓶頸,不是技術開發要發展的方向。并且從實體經濟的發展角度講,國企與大企業的發展代表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與大企業不帶頭搞科技革命,人工智能的發展就會緩慢。
4.3 提高創新能力的提升
國家創新能力的提升是國家前進的根本,創新是靈魂,而創新也需要方向與實踐。我國各行業都在創新的路上作了很多貢獻,也碰了不少釘子。例如公共交通行業“城市巴鐵”等技術的研發,雖然有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于各方面問題解決不了,應用性不強,最終這項技術作罷。再如,現在各個車企研發的無人駕駛技術,也是人工智能研發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由于交通安全與整體社會水平與人員的素質問題,一直沒有面向社會推廣。因此,一個行業或是對象的提升,需要社會整體科技水平的提升,否則就會互相掣肘,互相阻礙。
總之,實體經濟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發展,需要不斷地研究與實踐,人工智能對人們生活與生產的影響已經顯現出來,人們逐步地適應了人工智能對自己的改變。因此,人工智能的需求會逐步提升,也是推動實體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王海龍,康旭東,謝小芳.推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培育大連新經濟增長點[N].大連日報,2019-10-10.
鄧華東.人工智能電視機將是市場下一個熱點[J].企業觀察家,2019(04).
李少波.新一代人工智能助推工業產業升級變革[J].當代貴州,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