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梅



摘 要:我國金融機構資管規模已經超過了120萬億元,為經濟發展、金融創新和財富增值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當前的資管行業存在多層嵌套、跨界交易、監管規避、成本提升等問題,造成巨大的金融風險。2018年資管新規的出臺,讓我國資產管理進入了統一監管的時代,從而打破了非標界定、投資原則以及剛性兌付。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是資產管理行業的重點業務,隨著資管新規的出臺,其受到極大影響。因此筆者在本文中簡要分析了資管新規給商業營養理財業務帶來的約束與影響,以供參考。
關鍵詞:資管新規? 商業銀行? 理財業務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05(b)--02
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保險公司、銀行、基金公司等)在接受投資人的委托后,對其相關資產進行運作與經營的內容。金融機構為委托人利益履行規定的義務,同時向其收一定管理費用,而委托人需要自己承擔投資帶來的風險并獲取收益。商業銀行的資產管理業務主要以理財產品為主,理財產品幾乎占整個資產管理業務的90%。長期以來,國家相關機構(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與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于2018年4月共同出臺了《資管新規》,該規定的出臺給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形態、資產運作模式等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對進一步規范亂象叢生的理財市場,約束資金募集端和投資端具有重要意義[1]。
1 資管新規給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帶來的約束
資管新規的出臺給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帶來了很多約束,其中最重要的兩項約束為投資運作端與資金募集端。圖1為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業務影響示意圖。
1.1 對資金募集端的約束
對資管行業資金募集端的約束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降低了公募理財產品的起點。公募理財產品從過去的5萬元降低到1萬元起,可以讓銀行的理財產品惠及到更多的用戶和覆蓋到更多的投資者。第二,增加了投資者適當性的管理,打破了商業銀行原有的客戶結構。根據資管新規的內容,對合格投資者的認定增加了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的要求,且投資者不能使用貸款、發行債券等非自有資金投資資產管理產品,這對合格投資者的認定標準更加嚴格,進一步減少金融機構合格投資者的數量,從而影響到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現有的理財業務客戶群體無法有效維系[2]。第三,打破剛性兌付。資管新規進一步明確了剛性兌付的標準,同時資管產品的理念進行了新的定義,即“買者自負,賣者盡責”,這一理念著重凸顯了資管發行人需要盡職盡責的要求。通過資產產品凈值化管理降低剛性兌付的生存空間。金融資產使用公允價值的計量標準,可以真實反映出資產的收益和風險。
1.2 資管新規對投資運行端的約束
資管新規對投資運行端的約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資管新規嚴格禁止資金池業務,過去金融機構為了實現資金集中管理、資產統一運用、規避部分監管等要求,采用資金池業務對銀行的理財業務進行管理。資管新規中規定,理財產品需要對應每一個投資資產,必須要保證所有理財產品都要做到單獨管理、建賬以及核算,不允許參與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特征的資金池理財業務。第二,對非標準化的債權類資產進行了壓縮。當前,銀行對理財產品的期限規定通常為一年,而非標準資產則與信貸業務類似,期限短則三五年,長達十年。未來可能導致商業銀行的非標準資產管理業務下降[3]。第三,資產配置難度大。受到地方法人銀行缺少募集資金能力的影響,其單支公募基金的規模往往較小,根據資管新規中的內容,資產配置的集中度要小于10%,因此其資產管理的方式在選擇上會有所受限。
2 資管新規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影響
2.1 影響商業銀行理財資金募集能力
資管新規明確指出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不能開展表內資管業務,銀行不得再發行非保本固收類銀行理財產品,這表示銀行發行的保本理財到2020年正式結束。當前,由于理財產品客戶更習慣并適應以往的理財業務模式,即可預期收益,使得其無法在短時間內接受當前的理財業務模式(自負盈虧)。預計到資管新規結束過渡期后,即2020年,商業銀行將會大量發行凈值型理財產品,因此如果銀行的客戶無法接受,則可能影響到商業銀行理財資金的募集能力,從而導致客戶的流失[4]。圖2為2018年我國上市券商資管業務規模增長情況。
由圖2可以看出,我國主要證券公司2018年的資管規模在下降,廣發證券的資管總規模同比下降了27.13%,呈現了負增長現象。
2.2 商業銀行采用凈值化模式運作資管產品
當前商業銀行剛性兌付產品中預期收益類型的理財產品占商業銀行的比重比較大,凈值化類型的理財產品比較少,所以一直沒有成為理財產品的主流業務。
根據國家證監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收益率不斷下降。
由圖3可以看出,我國銀行預期性理財產品的收益在持續下降。根據資管新規,商業銀行必須按照公允價值確定資產管理的凈值,采用公允價值則需要打破過去預期收益為主的理財產品定價模式。商業銀行的預期收益性理財產品將向凈值化理財產品運行模式轉變。以山西省為例,當前其法人銀行的理財產品仍為預期收益型,沒有發行任何凈值型產品。
2.3 商業銀行需設立理財子公司
根據資管新規內容,金融機構主營業務包括資產管理業務,則需要設置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資產管理子公司進行資產管理業務,強化法人風險隔離,不具備成立理財子公司的金融機構必須設立專門的資產管理業務經營部門負責理財業務管理工作。根據這一要求,具備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的銀行將會加快資產管理子公司的步伐,目前國內的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以及平安銀行等多家銀行采用現金方式注冊資產管理子公司,打破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和進行金融風險隔離[5]。2019年山西證券發布公告,注冊資金5億元,成立資產管理公司,統一管理證券公司的資產和公募基金業務。通過注冊子公司,可以讓理財子公司拿到相應的業務牌照,實現公募資金和私募資管并行,可以有效融合商業銀行的資金募集、投資管理等業務的融合。商業銀行的監管標準遠遠高于理財子公司,通過設置理財子公司,可以更有利于中小型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拓展,提高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2.4 有效抑制了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
過去商業銀行的資管產品往往通過投資資產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通道的各類投資計劃、信托計劃進行管理,形成多層嵌套,增加了資產管理產品的復雜性和風險性,拉長了整個產品的資金鏈條,造成資金空轉,增加了融資成本和市場風險。資管新規要求金融機構不得為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規避投資范圍以及杠桿約束等通道服務。商業銀行的資產管理產品可以投資一層資產管理產品,但是所投的資產管理產品不能在投資公募證券投資資金外的其他資產管理產品,規定商業銀行在資產管理產品操作環節,只能實現一層嵌套,不能實現多層嵌套,將以往商業銀行管理產品中常見的多層嵌套問題從源頭上進行改變,更有利于銀行理財業務向著規范化發展。
3 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金融機構的理財業務快速發展,由于缺乏有效地監督和管理,導致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亂象叢生,增加了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隨著資管新規的出臺,以往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常見的剛性兌付被打破,投資者的適當性管理選擇增加,進一步壓縮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對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造成一定的影響。商業銀行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做好理財業務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許范新.資管新規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影響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9(28).
張瓊.資管新規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影響[J].福建質量管理,2019(3).
趙澤涵,李海燕,郭爽.資管新規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影響探析[J].農村金融研究,2018(7).
理財子公司行在路上大資管行業將迎新發展——專訪農銀理財董事長馬曙光[J].債券,2019(10).
劉蕊.資管新政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影響研究[J].財訊,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