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茶花
【摘要】中藥養生有其獨特的規律,主要是以中醫學的基本特點--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通過辯證來達到補益臟腑、調和氣血、平衡陰陽、增進健康之目的。使未衰老者更健康,使已衰老者延緩老化。一年四季變化不同,中醫中藥養生應該根據四季二十四節氣變化制定相應的藥膳以達到調養身體,預防保健的作用。
【關鍵詞】藥食同源,藥膳養生。
在中藥預防保健養生方面,應該選擇一些安全有效,幾乎沒有毒副作用,藥食同源的藥材。
“藥食同源”指,許多食物即藥物,它們之間并無絕對的分界線,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藥食同源”是說中藥與食物是同時起源的。《淮南子·修務訓》稱:“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見神農時代藥與食不分,無毒者可就,有毒者當避。
中國中醫學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理論。這一理論認為: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食物和藥物一樣同樣能夠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會中,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各種食物和藥物的性味和功效,認識到許多食物可以藥用,許多藥物也可以食用,兩者之間很難嚴格區分。這就是“藥食同源”理論的基礎,也是食物療法的基礎。
中醫藥學還有一種中藥的概念是:所有的動植物、礦物質等也都是屬于中藥的范疇,中藥是一個非常大的藥物概念。凡是中藥,都可以食用,只不過是一個用量上的差異而已,也就是說法: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因此嚴格地說,在中醫藥中,藥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對而言的:藥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藥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藥物的副作用大。這就是“藥食同源”的另一種含義。
藥膳,食療是在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飲食療法基礎上發展而來,并有獨特的理論和豐富的內容,是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1]。它“寓醫于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春、夏、秋、冬四季有不同的溫、熱、涼、寒的氣候特點,對人體造成了不同的影響,人們的養生應該“應天順時”,在不同的季節采取不同的養生方法,以達到“天人和諧”。 [2]。
春季養生原則:春季是大自然氣溫上升,陽氣逐漸旺盛之時,此時養生側重于“養陽”才能順應季節變化。春季養生,飲食上適宜選擇辛、甘、溫之品,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3]。
春季養生藥膳:蓮子茯苓菊花大棗枸杞子湯。功效:補脾益肺,清肝明目,疏肝養肝。
做法:山藥15克,茯苓30克,大棗3個,枸杞子30克,菊花10克。烏雞一只。以上藥材洗凈浸泡20分鐘(菊花不用浸泡),烏雞斬件,洗凈,焯水備用。以上材料和烏雞一起下鍋放適量水,大火煲開改小火,煲50分鐘熄火,放菊花燜蓋5分鐘可食用。
夏季養生原則:夏季天氣炎熱,且濕氣較重,脾胃的運化能力下降[4]。中醫認為,夏季養生要遵循以下六個原則,即:五臟以養心為首;飲食以清淡為宜;進補宜清補為益;冬病夏治以療舊疾;除濕消暑健脾胃;生津益氣養肺腎。
夏季養生藥膳:冬瓜薏米白茅根排骨湯。功效清熱解毒,利濕化滯、降脂降壓、通利小便之功效。
做法:冬瓜1000克,薏米30克,白茅根10克,排骨500克。冬瓜洗凈后,去皮、去籽、切塊;豬排骨洗凈,斬塊;薏米掏凈;白茅根洗凈將排骨先用沸水焯水,焯水后洗凈血污,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開,撇去浮沫,加黃酒,加蓋燜20分鐘左右,然后下薏米和冬瓜,煮至排骨,冬瓜熟后,下鹽調味即可。
秋季養生原則:立秋之后,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5]。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此,入秋之后也到了一年之中的進補時節,此時調養好身體,能為安然過冬打下堅實的基礎,以防燥護陰、滋陽潤肺為準則。
秋季養生藥膳:沙參百合玉竹湯。功效:滋陰潤燥,潤肺止咳。
做法:沙參15克,百合30克,玉竹20克,白蓮子15克,雪耳10克,豬脊骨500克。以上藥材洗凈浸泡20分鐘,豬脊骨焯水洗凈。和浸泡的藥材一起入砂鍋大火煲開改小火煎煮50分鐘,調鹽即可。
冬季養生原則:寒冷的冬季,是進補的好季節,當然進補做好以食補為上。《內經》有“秋冬養陰”之說,常有大風天氣,因此,滋益陰靜是冬季養生的原則[6]。
冬季養生藥膳:當歸羊肉湯。功效:益氣補虛,補腎壯陽。
做法:材料:當歸10克,砂仁5克,麥冬10克,生姜5片,紅棗6粒
做法:各種搭配食材沖洗干凈,備用。羊肉1000克洗干凈過冷河焯水過冷河。所有材料同羊肉放入砂鍋,放適量水,大火煲開改小火煲1.5至2小時,調味即可。
參考文獻:
[1]吳建坤,于雅婷.本草綱目中藥煲湯養生速查全書[C].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6(2017.4重印)3-4
[2]函月,一年四季說養生·春[C],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03.4-6
[3]翟煦,養脾胃就是養命[C].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3(2019.4重印)169
[4]翟煦,養脾胃就是養命[C].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3(2019.4重印)173
[5]翟煦,養脾胃就是養命[C].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3(2019.4重印)179
[6]翟煦,養脾胃就是養命[C].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3(2019.4重印)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