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偉麗,楊笑月,張愛軍,王曉陽,王亞軍,趙 帆,徐光福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感染科,北京 100700
原發性肝癌(以下簡稱為肝癌)是我國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位居世界死因第5位,患者5年生存率僅為7%[1]。目前關于肝癌的致病機理尚不明確,臨床普遍認為肝癌的發生主要與HBV、HCV感染有關,此外,遺傳因素也是肝癌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2-4]認為,肝癌的發生存在遺傳易感性。Toll樣受體4(TLR4)是一種髓源性細胞上表達的模式識別受體,可識別革蘭陰性菌脂多糖。研究[5]顯示,TLR4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尤其是炎癥相關性腫瘤,而肝癌便是一種典型的炎癥相關腫瘤,常發生于肝炎、病毒性肝炎以及脂肪肝等導致的肝硬化基礎之上。有學者[6]報道,TLR4基因多態性與結腸癌、胃癌等發展具有著密切的聯系,而關于其與HBV相關原發性肝癌易感性及患者預后關系的研究,尚無相關報道。本研究旨在探討分析TLR4基因多態性與HBV相關原發性肝癌易感性之間的關系以及對患者預后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5年6月-2017年7月與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合作的北京佑安醫院收治的HBV相關肝癌患者106例作為肝癌組,同期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作為乙型肝炎組以及健康對照受試者100例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肝癌患者均在北京佑安醫院接受手術治療,腫瘤切除完整,且切緣鏡下午腫瘤,術前、術中未見遠處轉移,術后經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為肝細胞性肝癌;(2)肝癌患者均為HBsAg陽性半年以上和(或)HBV DNA>1×103IU/L;(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7]中相關診斷標準,且HBsAg陽性半年以上和(或)HBV DNA>1×103IU/L;(4)對照組均為健康的體檢志愿者,無心、腦、腎以及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排除標準:(1)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肝轉移患者;(2)合并丙型肝炎、甲型肝炎等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3)合并代謝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其他肝臟病變患者;(4)合并其他嚴重內科疾病或精神疾病患者。
1.2 標本采集及基因組DNA提取 抽取3組受試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使用乙二胺四乙酸抗凝,使用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全血基因組提取試劑盒提取基因組DNA,將其置于-20 ℃保存待用。
1.3 PCR引物以及反應條件 分別擴增TLR4 D299G、T399I以及A896G多態性位點基因序列。根據文獻[8]設計引物,采用Bio-Rad PCR儀,PCR反應體系為30 μl,包括10×Buffer 3 μl、dNTPs 2.4 μl、上游引物0.9 μl、下游引物0.9 μl、Taq DNA聚合酶0.24 μl、DNA模板2 μl、無酶雙蒸水20.56 μl。PCR反應條件為95 ℃預變性4 min,94 ℃ 45 s、55 s(D299G和A896G:56 ℃;T399I:58 ℃),72 ℃ 1 min,共35個循環,72 ℃ 10 min。取3 μl PCR擴增產物于含溴化乙錠(0.5 μg/ml)的2%瓊脂糖凝膠中電泳,采用凝膠成像系統記錄電泳結果,每次PCR反應均使用無菌雙蒸水作為陰性對照。使用限制性內切酶Nco I酶切上述PCR產物,酶切體系20 μl,包括10×K Buffer 2 μl、10 μ/μl Nco I 1 μl,PCR產物10 μl以及無酶雙蒸水7 μl。混勻后瞬時離心,酶切產物于含溴化乙錠的2%瓊脂糖凝膠中電泳,采用凝膠成像系統記錄實驗結果。
1.4 擴增產物檢測及分析 取10 μl PCR反應產物,使用10 U BamH I內切酶于37 ℃條件下酶切消化4 h,反應終止后產物經2.5%瓊脂糖凝膠電泳,以DNA片段長度標準物作為參考,在紫外燈下觀察結果。
1.5 隨訪 術后對患者進行隨訪,包括門診隨訪、電話隨訪、微信隨訪、視頻隨訪等形式,隨訪間隔不超過3個月,以術后復發作為隨訪終點,包括局部復發與遠處轉移,隨訪截止日期為2019年8月31日。
1.6 倫理學審查 本研究經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批號:ECPJ-BDY-2015-27),3組受試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2.1 3組受試者臨床資料比較 3組受試者性別、年齡、高血壓、糖尿病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乙型肝炎組與肝癌組患者HBV DNA病毒載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4.68±1.54)log IU/ml vs(4.39±1.20)log IU/ml,P=0.119],乙型肝炎組與肝癌組肝功能指標AST以及ALT顯著高于對照組(P值均<0.05),且肝癌組AST、ALT顯著高于乙型肝炎組(P值均<0.05)(表1)。
2.2 TLR4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與肝癌關系 經Hardy-Weinberg遺傳平衡定律檢驗,各組的觀察數與預期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表明各基因頻率符合遺傳平衡,具有群體代表性。3組受試者TLR4 D299G位點以及TLR4 A896G位點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而3組受試者TLR4 T399I位點基因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肝癌組T等位基因頻率明顯高于乙型肝炎組及對照組(P<0.05),其中乙型肝炎組與對照組比較χ2=4.090、P=0.043,肝癌組與對照組比較χ2=14.933、P<0.001,肝癌組與乙型肝炎組比較χ2=4.091、P=0.043(表2)。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顯示,TLR4 T399I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進入回歸模型(P<0.05),TLR4 T399I CC基因型OR[95%可信區間(95%CI)]為1.682(1.109~2.243),P=0.027、TLR4 T399I TT基因型OR(95%CI)為2.103(1.347~2.896),P<0.001;TLR4 T399I T等位基因OR(95% CI)為1.872(1.192~2.374),P=0.002。
2.3 TLR4基因型對肝癌患者術后復發的影響 TLR4 D299G位點以及TLR4 A896G位點不同基因型肝癌患者術后無復發生存情況無明顯差異(χ2=0.022、0.471,P值均>0.05);TLR4 T399I位點CC基因型肝癌患者術后無復發生存情況明顯優于CT+TT基因型(χ2=6.781,P<0.05)(圖1~3)。
表1 3組受試者臨床資料比較
表2 TLR4基因型、等位基因與肝癌的關系[(例)%]
腫瘤是一種多基因疾病,基因的變異、缺失以及畸形是導致腫瘤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腫瘤的遺傳易感性是由于不同基因、不同多態相關的組合效應所構成[8]。肝癌是全球范圍內最具挑戰的健康問題之一,我國原發性肝癌發病最為常見的原因為HBV感染[9]。對于HBV相關原發性肝癌患者的臨床治療,目前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10],肝葉切除術一直是患者首選治療方式[11-12]。但是由于患者術后高復發率以及高轉移率,手術切除術后患者臨床預后仍不理想。除了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學者[13-14]提出,遺傳因素也對患者術后復發、轉移有重要影響。
TLRs家族是一類天然免疫識別受體,主要在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以及單核細胞等細胞膜上表達,是介導特異性免疫反應的跨膜模式識別分子受體家族,可介導機體的天然免疫,同時也可提供刺激分析和誘導T淋巴細胞分化的細胞因子,幫助機體建立獲得性免疫[15-16]。TLR4是TLRs家族中獨特的一員,在機體固有免疫起始反應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研究[17-18]顯示,TLR4在肝癌組織中高表達,且新的證據表明TLR4與腫瘤的發生以及腫瘤進展有關,TLR4激活可導致免疫反應的活化,繼而促進腫瘤的發生發展。有研究[19-20]報道,TLR4基因多態性與結腸癌、胃癌等多種腫瘤的易感性有關,本研究探討分析TLR4基因多態性與HBV相關原發性肝癌易感性之間的關系以及對患者預后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3組受試者TLR4 D299G位點以及TLR4 A896G位點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而3組受試者TLR4 T399I位點基因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肝癌組T等位基因頻率明顯高于乙型肝炎組及對照組(P<0.05)。提示TLR4 T399I位點基因突變與HBV相關原發性肝癌發生密切相關,該位點T基因的攜帶可能是肝癌易感因素之一,T等位基因肝癌發生風險是C等位基因的1.872倍,與既往研究[21]結果相似,認為TLR4 T399I位點T等位基因可能促進腫瘤組織中TLR4的過度激活,促進IL-1α以及TNFα表達的升高,從而促進腫瘤的發生發展。有研究[23]報道,肝炎病毒感染所引發的炎癥反應可激活TLR4信號途徑,誘導IL-6等細胞因子的分泌,促使腫瘤細胞對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攻擊產生抵抗作用,促使腫瘤細胞逃避免疫攻擊,但腫瘤最終的發生取決于個人對腫瘤的易感性。
此外,本研究分析TLR4基因多態性與HBV相關原發性肝癌患者術后復發情況的影響,結果顯示,TLR4 D299G位點以及TLR4 A896G位點不同基因型肝癌患者術后無復發生存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TLR4 T399I位點CC基因型肝癌患者術后無復發生存情況明顯優于CT+TT基因型(P<0.05)。提示TLR4 T399I位點基因多態性與肝癌患者臨床預后密切相關,其中CT+TT患者術后復發率更高,T基因的攜帶可能導致患者預后更差,而關于其影響機制,目前尚未見相關研究報道,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分析,考慮與腫瘤細胞侵襲轉移能力、機體免疫以及基因對腫瘤耐藥影響等因素有關[23]。
綜上所述,TLR4 T399I位點基因多態性與HBV相關原發性肝癌易感性密切相關,該位點T基因攜帶可能是腫瘤發生以及預后不良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