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爽 劉聰 周暉文 譚城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江蘇省中醫院皮膚科210029
患者男,53歲,因前額中線右側多發性粉刺40 d,于2018年10月5日就診。患者2個月前前額中線右側見成簇水皰伴疼痛,診斷為帶狀皰疹,予口服伐昔洛韋、甲鈷胺等治療2周后皮損全部消退,疼痛減輕。此后,患者自覺原皮損處有黑色丘疹,局部輕微疼痛。既往體健,否認痤瘡粉刺病史。實驗室檢查及各系統檢查無特殊發現。皮膚科檢查:前額正中線右側至發際處見數個炎癥后色素沉著斑,邊界欠清,中間見與毛囊口一致的粉刺,散在分布,互不融合,局部無膿皰、囊腫、結節(圖1A)。皮膚鏡下見多發性彈坑樣開口,直徑0.1 ~0.3 mm,與毛囊口一致,其中充滿乳白色、淺褐色至黑色角質物,部分粉刺周圍可見褐色暈(圖1B)。診斷:帶狀皰疹后粉刺同位反應。未予特殊治療,2個月后皮損及疼痛自行消退。
討論帶狀皰疹后同位反應臨床表現多樣,可大致分為如肉芽腫樣反應類、原發性或轉移性腫瘤類、白血病或淋巴瘤浸潤類、免疫反應異常類、感染類、粉刺及皮膚囊腫類等[1-2]。帶狀皰疹愈后繼發粉刺同位反應罕見[3],國外僅15 例報道,國內尚未見類似報道。多數病人否認青春期痤瘡病史,較小的粉刺需借助皮膚鏡輔助診斷[4]。本例患者皮膚鏡下可見多發性彈坑樣開口,與毛囊口一致,充滿角質物,部分粉刺周圍可見褐色暈。
帶狀皰疹后粉刺同位反應臨床癥狀輕微,多數患者可自愈,無需特殊處理。本患者皮損出現2個月后自行消退,且無其他不適,隨訪至今無復發。因帶狀皰疹后粉刺同位反應臨床罕見,其發病機制等有待進一步研究。

圖1 患者前額皮損表現 1A:前額正中線右側至發際處見數個炎癥后色素沉著斑,邊界欠清,中間見與毛囊口一致的粉刺,互不融合;1B:皮膚鏡下見多發性彈坑樣開口,直徑0.1 ~0.3 mm,與毛囊口一致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