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哈爾濱第一專科醫院,哈爾濱 150056)
精神科患者在理智控制方面和思維能力方面均比其他患者差。對精神疾病患者采用優質護理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和護理滿意度[1]。
隨機選擇2019年7月—2020年4月在哈爾濱第一專科醫院接受治療的68例精神疾病患者,將其分為優質組與常規組,每組各34例。優質組中男性16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50.44±3.56)歲。常規組中男性15例,女性19例,平均年齡(50.34±3.52)歲。患者和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所選患者均符合精神疾病診療要求。排除患有其他內分泌疾病、免疫性疾病、腎臟疾病的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嚴格按照臨床要求開展護理工作。優質組采用優質護理,具體護理內容為:①環境護理。定期清潔病房衛生,保證病房溫濕度適中。尊重并保護患者的隱私,在床鋪間掛遮擋簾。護理人員全面掌握患者的個體情況,為其安排合適的病房。②心理護理。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和家屬都存有一些負面情緒,這種情緒會影響患者的康復,還會導致不良事件的發生。對患者和家屬展開宣教工作,實施一對一的輔導,給予其足夠的關心與愛護,使其積極面對生活。對部分患者表現出的不安情緒,護理人員主動與其溝通,并傾聽其內心的想法,及時進行正確疏導,排解其不良情緒[2]。③針對性護理。結合患者的個體表現,為其制定行之有效的護理策略。努力排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使其主動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提高其治療依從性。④安全護理。動態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況,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易產生悲觀且消極的心理,甚至產生自殺的想法。護理工作中做到了24 h陪護,把心有雜念的患者安排到重癥病房。檢查可能給患者帶來危險的物品,防止發生安全隱患。在病房中配置巡檢系統,做好巡視工作,并特別注意有可能發生不良事件的時間點[3]。
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和生存質量進行評分[4]。
采用 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對統計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差異顯著。優質組中較滿意的患者14例,占41.18%,滿意的患者18例,占52.94%,不滿意的患者2例,占5.88%,總滿意率達94.12%;常規組中較滿意的患者12例,占35.29%,滿意的患者14例,占41.18%,不滿意的患者8例,占23.53%,總滿意率為76.47%。優質組的總滿意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546 5,P<0.05)。
護理前,兩組的生存質量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的生存質量評分顯著,優質組的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常規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存質量評分對比分)Tab.1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score between two
優質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方式,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其護理方法主要以患者為中心,并完善常規的護理,充分落實護理責任制,優化護理內涵,綜合提高了護理服務效率。護理人員依據精神疾病患者的實際情況與康復潛力制定科學的護理方案,使患者的身心均達到最佳狀態。用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與護理,從而達到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的目標[5]。研究結果表明: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有明顯差異,優質組中較滿意的患者14例,占41.18%,滿意的患者18例,占52.94%,不滿意的患者2例,占5.88%,總滿意率達94.12%;常規組中較滿意的患者12例,占35.29%,滿意的患者14例,占41.18%,不滿意的患者8例,占23.53%,總滿意率為76.47%。優質組的總滿意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的生存質量評分無顯著差異;護理后,兩組的生存質量評分差異顯著。優質組的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精神科住院患者采用優質護理服務的效果好于常規護理,優質護理服務的生存質量評分和護理滿意度也高于常規護理,優質護理為理想的護理服務方法,建議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