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彬
(黑龍江省興凱湖農場林業科,黑龍江 密山158325)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方針的提出,我國綠色發展進程明顯加快。在這一背景下,國內森林資源總的變化趨勢是森林面積逐年遞增,林木的生長量慢慢的開始大于消耗量,森林資源發展的大好勢頭改變了以往森林資源整體下降的局面。樹木在光合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不僅能夠凈化空氣、消除霧霾,還有助于提升當地人民的生活質量,維護生態系統平衡。鑒于森林資源如此巨大的作用,作為東北地區林業技術人員,有義務也有責任對東北林區的造林技術進行研究,并選擇最優的撫育舉措,來實現森林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增長”
1.1.1 穴狀整地
適用條件。穴狀整地對于林種、樹種以及立地條件沒有太多的限制,都能適用,特別是對于一些坡地較大、水土流失嚴重的造林地,應用穴狀整地方式,效果顯著。
整地規格。通常情況下,穴狀整地的坑穴應為方形,穴徑具體規格為50cm×50cm,坑穴深度需控制在30cm 左右。如果土壤比較貧瘠,應將坑穴的深度保持在20cm 上下。對于大苗造林、培育大徑材的用材林以及速生豐產用林,應將整地規格適當擴大,穴徑規格可提升為60×60cm,深度應拓展到40cm以上。
1.1.2 帶狀整地
適用條件。在山地緩坡、過渡帶林種、森林草原等地區可選用帶狀整地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整地活動應沿著等高線進行。
整地規格。帶狀整地中有明確要求,帶寬應在60cm 以上,深度需超過40cm。另外,帶長應根據實際的地形情況進行確定,并且每間隔一定距離,應保留長度為0.5-1.0m 的自然植被。
1.1.3 整地時間
整地工作應選擇提前一個月或者前一年秋季和冬季進行,若種植地區發生過凍害或者區域內土壤質地良好且濕潤,則可以考慮將整地工作和造林工作同步進行。如果種植區域屬于干旱或者半干旱地區,整地工作應選擇在雨季開始之前或者雨季期間開展,為提升工作效率,可選擇邊整地邊造林的方式。
1.2.1 植苗造林
栽植穴的大小和深度應略微大于容器,這樣容器苗才能更好的植入進去。苗木放入坑穴中,一定要扶直,不能東倒西歪。填土過半時,需要提苗并踩實,當填土結束時應再次踩實,并用新土將其覆蓋。在栽植的過程中,應及時的去掉苗木根部不容易穿透或者不容易分解的容器,以免阻礙樹木的生長。
1.2.2 栽植深度
苗種栽植的深度應根據樹種類型、土壤墑情以及立地條件進行綜合的考慮。一般來講,栽植深度應適當的超出根系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區可結合當地具體情況進行深栽。
1.2.3 苗木的處理
在林地苗木出圃前的2-3 天需進行澆灌,從起苗到造林開始,應做到隨起、隨運、隨栽植,保證整個過程的連貫性。起苗時,應對頂芽進行嚴密保護,需保證容器中根團的完整性,防止容器破碎而導致其中根系的損壞,切記不能手提苗莖,更不能在大風天開展起苗工作。運輸苗木的過程中,應根據運輸距離對苗種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比如利用膠合板包裝箱、自制托盤等輔助器具,輕拿輕放,防止容器破損。此外,應盡量保證苗種根部土壤的濕潤,必要時可進行灑水處理。
若種植區苗木的存活率沒有達到85%,就需要在造林季節進行補植或者重新造林。補植過程中,苗木的選擇應與種植區原有苗木同齡。
造林工作完成之后,并不意味著就萬事大吉,坐等收成,還需要進行后期苗木的撫育管護。開展除草松土工作,能夠對林地起到很好的保墑效果,避免雜草叢生搶奪了苗木所需的營養物質,為幼樹的發育和成長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一般情況下,種植林地需連續進行3 年松土除草工作,第一年2 次,第二年、第三年分別依次,直到幼樹的生長高度超過了雜草層時就可以停止。
松土工作應遵循“里淺外深” 的原則,這樣既不傷害,苗木的根系,又能增加營養面積。具體規格為50cm×50cm,深度通常為5-10cm。
除草在整個撫育工作中非常重要,需種植人員堅定的落實下去。當造林活動結束之后,要及時的清理林地中的雜草,與扶正、踏實、反扣草皮等結合起來,同步進行,保證苗種營養的供給。
造林時,應積極的聽取專業部門提出的意見,選擇科學合理的舉措來應對造林地的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森林病蟲害防治應貫穿于造林營林的始終,不能出現任何的懈怠。將生物防治作為主要防護手段,并配合其他防治方法進行綜合應用,以此來提高森林抗病蟲害能力。
對東北地區造林技術進行研究,不僅能擴大種植面積,提高林木產量,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增強人民幸福感,從而進一步推動林業現代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