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茹
(五河縣大鞏山囯有林場,安徽 五河 233300)
烏桕作為一種經濟樹種,其具有適應能力強、應用價值高、形態美觀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護堤造林與園林綠化工程建設中,增強了綠化造林施工效果,因此,工作者應當深入分析烏桕栽植技術,并采取有效方式,提高烏桕栽植技術的應用效果,優化綠化造林工作水平。
選地整地作為烏桕播種技術的基礎操作環節,需要選擇適宜的位置建設苗圃,并落實整地操作,為烏桕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條件,提高種子的成活率。在播種技術下,應選取土壤肥沃、排水能力強、交通灌溉方便的區域作為烏桕的苗圃建設位置,完成選地操作。之后,應清理地表雜物、雜草,然后利用機械,對苗圃土壤進行深翻整地。一般來說,深翻整地深度應在30cm 左右,意在清除土壤中殘存的雜草草根,并通過日曬去除部分病蟲害,增強土壤的疏松。在整地過程中,還要向每公頃土壤中施入750 公斤的復合肥、375 公斤的過磷酸鈣以及充分腐熟的農家肥,提高土壤中養分含量,保障烏桕的健康成長。此外,應該采用三犁三耙的方式,將土壤消毒劑、殺蟲劑以及肥料在土壤中均勻拌和,并且以從南向北的順序,建設出床寬1m、步道溝寬40cm 的苗床,以便于后期烏桕播種。
種子采集處理操作是影響烏桕播種技術落實效果的重要因素,應選擇生長狀態良好的母樹,進行采種操作,并注意最好在果殼自然開裂后再進行采種操作,保障種子的健康成熟。待采種完畢后,還要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脫蠟處理,深入優化烏桕種子的發芽率。在此過程中,首先,需要使用堿含量1% 的45℃溫水,對種子進行浸泡,待其外層蠟皮泡軟之后,用手大力揉搓,使烏桕種子的外層蠟皮脫落溶解。其次,將多余的水倒出,再將草木灰拌入烏桕種子中,并揉搓拌勻,使得烏桕種子的蠟質表皮完全脫落,顯現出質感堅硬的種子。再次,將種子浸泡在40℃的溫水中2 個小時。最后,晾干種子并采用混沙儲藏的方式,將種子貯存起來,待到氣候滿足播種條件后,再進行播種操作。
在烏桕播種技術下,如果選擇春季播種,就要先在室內砌筑寬1m、高25cm 的溫床,來進行催芽,增強烏桕種子的活力。在此過程中,還應在溫床下層鋪設15cm 厚的沙床,并覆蓋好薄膜保障催芽效果。若選擇在秋冬季進行播種,則無需催芽。在播種過程中,首先,需要將混沙儲存的烏桕種子篩出。其次,按照25cm 的行距間隔,在事先規劃好的苗圃苗床上,開挖10cm 寬、5cm 深的播種溝。最后,向播種溝內澆足水,并采用撒播或點播的方式,進行烏桕播種。在播種過程中,最好保持總播種量105 公斤/ 公頃,并根據行距長度把控每行種子播撒量,同時還要在播種完畢后,為種子覆蓋1~1.5cm 厚的土層。通常情況下,從播種到幼苗出土大概需要50~75 天,在此期間,應當做好蓋草澆水工作,促進種子順利發芽。
就目前來看,烏桕育苗技術主要分三種,即播種育苗、扦插育苗以及嫁接育苗,可以結合苗圃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育苗方式,增強烏桕育苗技術的應用效果。如果苗圃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就可以采用播種育苗的方式,進行烏桕栽培。在此過程中,應當注意盡量將土塊碾碎,耙平,并且采用硫酸亞鐵等藥劑,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防止烏桕幼苗感染病蟲害,提高播種育苗的成功幾率。待幼苗出土之后,還要及時進行松土、除草、間苗、補苗等操作,若遇到光照強烈的天氣,務必要設置好遮陽網,避免強光拖慢苗木成長速度。此外,由于烏桕具有怕澇的特質,因此,應注意及時排水,同時,雖然烏桕抗旱能力較強,但若遇到連續干旱的天氣,依然要做好灌溉工作,保障苗木的健康成長。
在烏桕育苗技術下,如果苗圃規劃效果較好、溝道暢通,并具備優質的母樹,那么就可以采用扦插育苗技術,來栽培烏桕。在此過程中,應在生長狀態良好的母樹上,選取無病蟲害、生命力旺盛的烏桕穗,并將剪取長度控制在20cm 左右,同時還要確保頂端與上芽平齊。然后將取好的穗條按照徑寬,捆成小把,再將其插入濕沙中,放置在通風良好、無陽光直射的室內,而且應控制好沙子的濕度,達到握沙成團,不出水的狀態即可。待儲存兩個月之后,穗條就會長出不定根,此時,就要以開溝排放插穗的方式,進行扦插育苗。在扦插中,應當按照20cm 的行距挖溝,并采用8cm 的間距,進行扦插操作,同時注意保持穗條上端露土5cm 左右的高度,最后將土壤壓實、澆透水,即可完成扦插育苗操作。
在烏桕育苗操作中,如果此次栽培對烏桕的觀賞性和結實量存在要求,那么此時就可以采用嫩枝嫁接的方式,來進行育苗,這樣不僅能夠改善苗木的適應性和抗逆性,還可以增強烏桕苗木的美觀性和結實量。在嫁接操作中,首先,要在早春期間,減掉1~2 年生地徑在2~4cm 的實生烏桕苗,并保留一個壯實的新梢,使其能夠充分生長,然后將其作為嫁接用的砧木。其次,待到夏季時,采集當年生半木質化枝條作為嫁接穗條,并用濕布將其包好。在操作中,應注意不能在高溫天氣或雨天進行穗條采集,而且要將當天沒有完成嫁接的穗條放入冰箱內冷藏。再次,需要將嫁接位置保持在砧木離地10 ~25cm 處,并在砧木下部留下4~8 片葉子,為苗木嫁接生長初期提供養分。最后,待到接穗新梢生長到30cm 長時,需要注意插扦護縛,以免出現風折問題,提高育苗的成功率。
水肥管理作為烏桕栽培技術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及時做好施肥、追肥、灌水、排水工作能夠為烏桕創造一個優質的生長環境,提高烏桕成林速度。其中在施肥管理中,需要在苗木生長初期階段,每隔7~10 天向其施用0.1% 的硼肥、0.2% 的磷酸二氫鉀以及氮肥,為其提供充足的生長營養。之后,在陰雨天氣,還要向苗木追施75~120 公斤/ 公頃的氮肥,1~2 次,而且在雨停后,必須及時清理殘留肥料,以免發生肥害。待到烏桕木質化生長前期,要將氮肥替換成鉀肥和磷肥,提高其木質化生長速度,確保其順利過冬。在灌溉管理中,應加大出苗期和干旱季節的澆水量,使土壤保持濕潤狀態,同時,在雨水較為充沛的氣候條件下,則應做好疏溝排澇工作,防止苗圃積水損傷烏桕根部[1]。
一般來說,從烏桕幼苗出土之后,就應開展中耕除草操作,并且要秉承“除早、除小” 的理念,每年對烏桕苗圃進行5~6次的中耕除草,使烏桕能夠生長在一個無雜草的環境中,優化烏桕苗木的生長狀態。在修剪操作中,烏桕在一個生長周期內需要經歷2~3 次修剪,來保持健康的生長狀態。但對于4 年以上成年烏桕來說,其枝條生長會比較旺盛,而且萌發出的新枝葉大多都是結果枝所以無需進行大規模修剪,只需每年減除直徑在0.7cm 以下的枯枝、病枝等生長不良的枝條即可。如果烏桕樹的樹冠上出現了向高處徒長的強壯枝條,就要及時將其剪除,使其能夠從剪口位置萌生結果枝。此外,在常規的修剪中,還應注意修剪掉內膛枝、平行枝以及交叉枝,保障其整體觀賞效果[2]。
病蟲害防治是烏桕栽培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秉承以預防為主的思想,根據烏桕的特質,以及種植地的實際條件,來提前采取病蟲害預防措施,降低病蟲害發生的幾率,促進烏桕苗木的健康成長。一般來說,由于烏桕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其多發病均為密植引起的葉枯病、葉部角斑病等。此外,烏桕也可能會感染刺蛾、蚜蟲、樗蠶等蟲害。為此,可以噴灑20% 的除蟲脲8000 倍液,并結合病枝修剪操作來進行蟲害防治,同時,要注意將修剪下的病枝及時帶到苗圃外進行集中銷毀,以免蟲害傳播,增強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效用。此外,還要及時發現和殺滅烏桕病害。以葉枯病為例,若在烏桕的葉尖、葉緣等位置發現了大小不規則的紅褐色或灰褐色病斑,說明烏桕可能感染了葉枯病。此時,就可以采用 25%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500 倍液,對烏桕進行噴灑,并且與80% 代森鋅 500 倍液等藥劑進行輪換循環噴灑,即可逐漸殺滅葉枯病[3]。
保障烏桕播種育苗栽培技術的落實效果,能夠促進苗木的健康成長。在綠化造林施工中,工作者利用該技術可以提高烏桕種子的成活率、加強栽植施工效果、優化苗木的質量,從而加快推動烏桕苗木成林,提升烏桕綠化工程建設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