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眾
摘 要:本文結合河南省某農業局的實際工作開展情況和多方的案例調查,對小麥種植過程中常見的銹病、紋枯病、蚜蟲害以及紅蜘蛛蟲害等四種病蟲害的病因進行簡要分析,并總結出相應的防治對策,有助于實現科學合理地種植,加強生長過程中的管理調控,以促進小麥作物的高質高產。
關鍵詞:小麥;病蟲害;種植技術
小麥是我國的主要糧作物,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影響著世界農業產業格局。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對于小麥的需求也逐步增加,但受種植環境的影響,近年來的小麥產量無法完全滿足社會需要,所以如何在現有基礎上,減少病蟲害的侵蝕,以增加麥收的產量顯得尤為關鍵。
一、小麥病蟲害原因分析
我國小麥種植地的地域特點是范圍廣、跨度大,所以在地理環境、溫度以及氣候的影響下,發生病蟲害的原因和種類也不盡相同,其中常見的病蟲害有銹病、紋枯病、蚜蟲害和紅蜘蛛蟲害四種。誘發病蟲害的原因應結合種植技術、外界環境以及自身生長條件三方面來進行分析。首先,沒有應用合理地種植技術。以播種為例,若沒有把握好準確的種植時機,導致提前播種,會使小麥的生長周期無法與時節氣候相契合,以致生長期提前,這也是誘發銹病的最大影響因素;其次,受溫度影響,不適宜作物生長。小麥作物自身有一定的溫度適應力,所以我國的小麥種植期普遍為一年兩期,即春季和冬季。但不能誤認為小麥生長過程中對溫度的要求不高,根據以往的種植經驗,最適合種植小麥的溫度范圍應維持在12~18℃。若錯過最佳種植時間或未進行及時地人工溫度調控,很容易造成小麥不具備完整的抵抗力,在生長過程中受到病蟲害的侵擾。最后,受自身生長需求的影響。水分、土壤以及光照均是小麥生長的必要條件,為其提供充足的營養成分,進而具備抵抗病蟲害的能力,一旦周圍的生態平衡受到破壞,營養結構改變,將不利于小麥的健康生長。
感染病蟲害會極大地影響小麥的生長和成熟,并且因其具有傳染性及蔓延性的特點,很難進行有效防控。目前,我國對于小麥病蟲害的控制主要以化學農藥為主,開始階段效果可能比較顯著,但久而久之,會產生抗藥性,使以后的防治工作更加困難。不僅如此,農藥對于環境的破壞最終也會作用到小麥的基礎生長環境中,以致產生惡性循環。
二、小麥病蟲害防治對策
進行病蟲害控制在種植小麥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開展防治工作時要結合實際種植情況,靈活、有針對性采取對策,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案例如下:
(一)小麥銹病防治
小麥銹病的發病表象為在葉部和根部等部位出現不同程度的綠色斑狀,情節嚴重地會變成顏色較深的粉包,其誘發原因一般為夏孢子細菌通過空氣的傳播產生感染。預防此類病害,可在三個方面加以控制:第一,根據小麥品種,控制播種時間,嚴格避免提前播種,以免出現生長期提前現象。第二,結合小麥生長狀況,合理進行施肥。小麥種植前,農戶根據自家土地情況,保證每畝施入完全腐熟肥2000~3000kg或每畝地施入復合肥50kg,并配備適量的磷、鉀元素。在生長高峰期之前進行相應的土壤肥力補充,以更好地發揮肥效,以免成熟期滯后。第三,不僅要加強銹病防范,還要注意銹病發生后的有效治理。生長期內發現病情,應注意觀察嚴重程度,對癥下藥。若病情較輕,可采取噴涂粉銹寧乳油的方法,配比濃度為20%,加水使用。如控制效果不明顯,病情沒有得到改善,可更換為代森鋅可濕性粉劑,配比濃度為65%,使用方法為田間噴灑,以起到切斷傳播途徑和進行針對性治療的雙重作用。由此觀之,溫度對于發生銹病的影響較大,因其會導致麥苗死亡,所以要進行嚴格控制,以最大限度地減小危害性。
(二)小麥紋枯病防治
小麥紋枯病是一種高發性疾病,潛伏于整個生長成熟階段,而且沒有過于顯著的特征,很容易被忽視,但隨著生長蔓延后,病斑會轉變為裂痕,導致大量水分流失,最終小麥會失水至干枯。效果較好的防治辦法是合理控制田地濕度,并對種子進行特殊處理。在紋枯病易發地區,應在種子播種前加入一定量的赤霉素和粉銹寧進行配比混合,攪拌后播種,其中,赤霉素主要用于減緩粉銹寧的副作用,保證種子發芽率。若生長過程中出現紋枯癥狀,可噴灑烯唑醇可濕性粉劑進行殺菌,并持續施藥,間隔十天進行再次噴灑鞏固,效果更為明顯。紋枯病對于水分的要求較高,種植過程中,應進行科學的補水,適時適量的保證水分,還要仔細觀察小麥的生長情況,以便及時采取救治措施。
(三)小麥蚜蟲病害防治
蚜蟲可以寄生在小麥作物上,并以小麥汁液為營養輸入,能夠快速繁殖,它幾乎不受外界影響,可以在小麥任何生長階段對其產生破壞,因其幼蟲和成蟲都有危害,所以很難進行防治。開展治理工作的關鍵可利用其在小麥揚花期生長速度快的特點,進行集中除害,以減緩其蔓延速度。若錯過這個階段,在后期進行防范的難度將會很大,除蟲的方法是采用濃度為25%的蚜滿清乳油進行噴灑。小麥蚜蟲繁殖過于迅速,所以很難進行預防,只能進行目的性地減緩和控制,避免蟲害發展到難以挽救,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蟲害不僅本身具有很強的破壞力,其發展的過程中還會攜帶病菌,使小麥的受損程度更嚴重,所以要定期開展殺蟲工作,盡可能降低蚜蟲的數量及成活率,保證麥苗的正常生長。
(四)小麥紅蜘蛛蟲害防治
小麥紅蜘蛛蟲害的表現形式為影響植株的生長,造成麥苗矮小。防治此類蟲害應注重農業防治和化學方法二者的結合,以降低農作物受侵害的概率。例如,在實際種植中,從種植方法出發,采取倒茬的種植方式,即在同一片土地,不持續種植一類作物,應是兩種或多種作物進行輪轉,其目的是保證土壤的微生物多樣化,平衡土地營養成分,降低紅蜘蛛蟲害持續繁殖、寄生的概率。與此同時,要結合化學藥物,噴灑兌水后濃度為2%的天達阿維菌素或掃螨乳油,以起到殺蟲的作用。
三、結束語
開展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不但要進行針對性的藥物控制,還要從種植手段,田間管理等多個角度出發,進行科學合理地管控。目前,常見病蟲害的防治雖已具備系統化的管理,但其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所以,未來還是要不斷地創新科學技術,最大限度地解決此類問題,做好綜合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
[1]馬春花.淺談小麥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對策[J].農家參謀,2019(19):77.
[2]周會珍.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分析[J]農家參謀,2019(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