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倪珍
大豆作為一種高營養,高價值的經濟作物。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大豆的需求越來越大。大豆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主要得益于其營養價值高,蛋白質含量豐富,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常被應用于日常飲食中。現將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一、選種及種子處理
大豆栽培技術中,選種是極為重要的環節,種植人員應高度重視。需結合種植地的土壤及氣候等相關條件,對大豆品種予以科學的選擇。在大豆選種過程中,要確保沒有蟲食或病斑種子,保證大豆種子顆粒飽滿,種植出芽率高。在確定出芽率方面,應測試所選大豆品種的出芽率,并選擇出芽率在85%以上的種子進行栽培。
在栽培過程中,大豆的質量和產量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病蟲害屬于對大豆生長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在對大豆予以播種之前,應對其進行前期處理,以此來預防病蟲害的出現,即將根瘤菌劑和水按照適當地比例進行攪拌后,噴灑在大豆種子上均勻包裹。值得注意的是,在拌種時不能同時使用根瘤菌和殺菌劑,這主要是因為兩者會相互影響,進而降低藥物作用,無法將防治病蟲害的作用充分地展現出來。就大豆根腐病而言,需通過應用多菌靈拌種子,以此來降低該病害的發生概率。
二、整地
整地的最佳時間是秋季,前茬作物收獲后,用除茬機打碎茬子,展架秋翻,耕翻深度為16~20cm,然后進行耙地、鎮壓。完成這些作業后,要保持地表平整,確保土壤細碎,耕層要保持上松下實,沒有暗坷垃和大土塊。在打壟的過程中,起壟要直,50m壟長直線誤差應在5cm以內;壟距可以采用55cm或60cm,誤差應保持在1cm以內。
三、適時播種
大豆的播種時間會受晝夜溫差的影響,并且播種太早或太晚均會影響大豆產量。如果過早播種,會導致其生長環境溫度較低,進而降低其產量或出現死亡的情況。因此,在適宜的時間播種,確保大豆在合適的溫度環境中健康生長,有利于實現高產與優質的目標。通常,當5cm土層日平均溫度在10~12℃時播種最佳。
四、科學施肥
科學施肥指的是以大豆養分需求為基礎,在其不同生長階段使用相應的肥料,以此來對土壤進行改良,并給大豆的正常生長提供足夠的養分與優良的生長環境。
大豆前期生長階段,對于有機肥的需求量較大,施加有機肥除了能夠提高大豆產量與質量之外,還能夠增強大豆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有利于大豆健壯生長。在施加有機肥時,需在秋季土壤翻耕過程中進行,將其與土壤摻和均勻,進而為大豆生長創造出優良的條件。
為了確保大豆苗期能夠正常生長,需在其播種過程中施加種肥。同時,對傳統大豆栽培技術予以深入分析后能夠得出,要想將種肥的作用全面地展現出來,應對上下2層施肥方式予以合理地運用。通常情況下,上層肥需施在種子下方3~5cm處,下層肥則施在種子下方12~15cm處,就大豆幼苗期生長需求而言,需選擇磷酸二銨和磷酸鉀肥。
栽培大豆時,土壤中所包含的微量元素會影響其產量。根據種植經驗可知,在予以施加微量元素時,需在大豆種植之前進行;其次,在對大豆生長發育所需的相關微量元素予以明確之后,應對種植區域土壤中所包含的微量元素與營養元素等予以檢測,進而讓微量元素的選用得到保障。最后,需應用熱水溶解硼砂,運用適量的微量元素進行拌種,然后再開展播種作業。
五、松土與除草
大豆中耕松土通常開展3次,第1次在齊苗時進行,需做到鋤草不埋苗,防止草荒;第2次需在定苗之后,并且苗高在10~12cm時進行;第3次須在前一次中耕15d后進行,同時需在大豆封壟前結束,防止出現花莢脫落的情況而影響產量。化學除草屬于大豆省工高效的除草方式,通常使用豆田除草劑如滅草松、烯草酮、高效蓋草能等,施藥時期一般在大豆播后至出苗前。
六、田間管理
(一)查苗補種、間苗定苗
大豆出苗后立即查苗補種,凡斷壟20cm以上的應補栽,20cm以下的可在斷壟兩端留雙株。苗高10~20cm時,及時人工間苗、定苗。
(二)中耕培土
生長前期中耕2~3次,及時除掉田間雜草,封壟前進行中耕培土,防止倒伏和方便澆水及排澇。
(三)追花莢肥
從開花到鼓粒是需肥高峰期,一般開花前畝追施二銨15~20kg,有明顯的增產效果。每畝用磷酸二氫鉀0.15kg、尿素1kg,對水30kg混合葉面噴灑,可減少花莢脫落。
(四)谷粒成熟期
當籽粒明顯鼓起的植株超過50%,即進入鼓粒期,管理上必須滿足后期生育所需的養分和水分,及時防治病蟲害。
(五)去雜保純
結合間苗定苗、中耕除草去除田間雜草,用乙草胺乳油等按說明對水進行土壤封閉處理或在大豆出苗后用精喹禾靈乳油等進行莖葉處理,并在收獲前去除雜株。
(六)防治病蟲
一般有灰斑病(用苯甲丙環唑、多菌靈防治)、霜霉病(用甲霜靈防治)和根潛蠅(用樂果乳油或甲維鹽防治)等。蟲害主要有食心蟲、蚜蟲等,應以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藥劑防治:一般在分枝期,每畝用蟲陷阱等低毒農藥80~100mL,對水30kg噴霧或蟲害高峰出現時噴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