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福慶
摘 要:隨著現如今的科技水平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對環境問題的治理也愈來愈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對于人類生存環境是有著必然因素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也體現了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大飛躍。可持續發展是當今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而加強生態建設保護,維護生態安全是現如今要面對并且要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本文就以生態環境為基點,并圍繞著如何創新性提高生態公益林建設進行討論與研究。
關鍵詞:創新機制;強化管護;生態公益林建設
生態公益林是指生態區位極為重要或生態狀況極為脆弱,對國土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態和社會服務產品為主要經營目的重點的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對于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并不僅僅局限于一時的政策推動以及基層部門的實施,是需要兩者之間有效配合以及長久堅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而且公益林的建設不僅能夠使得人類生存環境得到改善,并且也可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如何使得生態公益林取得顯著成效?本文就從管理機構、管護制度、宣傳工作的加強、管護責任的落實以及補償基金的使用五個方面來展開論述。
一、資源現狀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哈溪自然保護站位于天祝縣西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2°01′~102°51′、北緯37°16′~37°45′。全站東西長約75km,南北寬約25km,最寬處達40km。總土地面積128970hm2。林業用地面積80995.93hm2。其中:有林地17465.27hm2,灌木林地63015.91hm2,疏林地296.27hm2,未成林造林地4.66hm2,其他林地213.82hm2。自2004年以來區劃界定重點公益林19620hm2,林分以青海云杉為建群樹種,間有少量的祁連圓柏、紅樺、山楊等;灌木樹種以高山柳、杜鵑、錦雞兒、金露梅、銀露梅等為主。境內有哈溪、雜木河兩條較大的主流河。本區屬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8℃,一月份平均氣溫-10.9℃,極端最高氣溫28.5℃,極端最低氣溫-27.8℃,平均溫較差26.4℃。年降水量350~400mm,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6%,年蒸發量1234.2mm,無霜期110d。
二、管護措施
(一)健全管理機構
建設良好的生態公益林并不是僅僅一人或者是一個團隊就能夠實現的,是需要從上至下層層嚴格把控,才能夠使得生態公益林得到良好的保護與監管。所以說保護站需要成立生態公益林建設領導小組,制定區域內的重點公益林保護和建設規劃,組建和考核護林隊伍,落實建設和管護措施,此外也要對公益林建立檔案,領導小組要經常性監督指導管護站加強管護措施,已使得生態公益林建設啊工作成效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建立管護制度
對于保護站而言,應該與所屬管護站和管護人員簽訂資源管護責任書,切實地將公益林保護措施、管護責任落實到管護站或者管護人員的身上。除此以外,每年按照簽訂的責任書來進行檢查和考核,以確保各個管護站和管護人員能夠將公益林管護措施和制度貫徹落實。而對于一些工作任務落實到位的管護站和管護人員來進行相應的獎勵,反之則采用對一些工作任務較差的、建設成效不夠明顯的管護站和管護人員進行批評,扣發其考核獎金等相關措施來進行相應的處罰。與此同時也要按照上級部門分類管理的統一部署,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劃分監管責任區以及管護責任區。建立起完善的管護制度,以確保生態公益林建設落到實處。
(三)強化生態保護宣傳工作
針對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僅僅依靠領導班子以及政策也是遠遠不夠的。保護站也要充分利用當前社會全方位信息化發展有利因素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宣傳公益林建設的重要作用,以及當下的政策頒布和有效地管理方法。并且也要在公益林保護區設立起相應的公示牌明確管護責任人,在重要公路沿線和人口密集的地方設置公益林警示牌和宣傳牌,這就使得全社會營造出一種生態保護意識的氛圍。同時護林員在平常巡邏的過程中也要對一些非故意性地對公益林造成破壞的人們進行講解,告訴他們公益林的作用以及破壞公益林是一種違法行為,對其進行相應的政策講解,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樣才能夠真正地讓公益林得到切實的保護;通過專職護林員通過登門串戶、發放公益林管護和防火公約以及書寫標語等多種形式,擴大宣傳面和教育面。與此同時也應該開展相應的警示教育,為農牧民群眾進行法律知識的補充。讓他們真正地懂得生態公益林建設的重要意義以及深遠影響。這樣起到一定的教育與警示效果。
(四)加強管理,落實管護責任
對于管護質量的提高主要有三大方面。首先就是對于傳統的管護機制進行創新,在各個村莊配備生態護林員,要做到專人管林。并且保護站與鄉鎮對生態護林員進行不定期的考核,在考核過程中對于他們存在的問題要及時地提出并給予糾正。其次就是對于管護任務要做到全面落實,保護站和鄉鎮需要與生態護林員簽訂相應的合同,此外也要依據當地的管護難易程度來合理劃分管護責任區。在合同中要明確考核機制以及獎罰機制,積極調動生態護林員的工作熱情。最后就是充分發揮公益林管護人員的職能作用,對亂砍濫伐等違法行為進行制止和查處,以此確保資源的安全,制止人為破壞。
(五)強化生態補償資金使用監管制度
首先要加強領導,提高認識,落實責任,嚴格資金管理程序;堅持按原則、按制度辦事,按規程進行財務開支管理和會計核算。實行單獨建賬、單獨核算、專項管理、專戶儲存、專款專用、做到管理、審批、使用、監督的有機結合。其次就是建立起嚴格的生態補償基金管理制度,杜絕違規使用生態補償資金,并且要完善相應的責任追究制度,以使得補償基金能夠安全有效地得到使用。這樣才能夠使得生態公益林的權益全方位地得到保障。
三、結束語
通過以上五種管護措施的切實落實,生態公益林的建設與保護機制能夠得到逐步地完善以及整體狀況走向良好發展趨勢,生態公益林的管理也能夠隨之走向正軌。并且可以在管理的過程中來增強全民生態保護的意識,使得生態公益林能夠得到進一步改善與發展。而且在此影響下,近幾年來的生態公益林區濫砍濫伐、亂采、非法捕獵等多種違法現象已不復存在。在生態公益林保護區,病蟲害也能得到相應的防治,相信在社會全方位的共同努力下,生態公益林的建設一定能夠取得良好的生態和社會效益,并且可以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黃金榮,梁慶松,黃昌春.生態公益林建設創新機制的探討——以三明市三元區生態公益林建設為例[J].林業勘察設計(1):44-48.
[2]黃雷芳.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生態公益林建設及管護工作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730(20):157-158.
[3]林治愛.創新生態公益林建設管護機制初探[J].福建林業,No.182(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