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斌 楊濤銘
摘 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農村經營制度的又一重大變革,是農村生產力的一次大解放,是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舉措。文章通過保山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基本情況、取得的成效,分析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議
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基本情況
截至2019年9月,全市集體林應確權面積1399.84萬畝,已完成確權面積1391.04萬畝,確權率為99.4%,有8.8萬畝因糾紛未調處等因素未完成確權。全市集體林權證發證面積1383.58萬畝,發證率為99.6%,林權證到戶率100%。林改以來排查林權糾紛5.08萬起,已調處5.05萬起,涉及面積107.13萬畝,調處率為99.41%。林改“回頭看”以來,全市完成林權證糾錯補辦31000宗,涉及集體林地面積18.46萬畝,換發證10384本。保山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確權率、發證率、糾紛調處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進一步鞏固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成果。
為確保集體林改各項政策落到實處,2019年9月我局組織開展了貫徹落實《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的自查評估工作,圍繞6項重要內容,認真開展了自評估,針對存在問題列出清單,細化整改,目前整改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中。
二、取得的成效
(一)集體林業生產經營自主權得到落實
2018年10月保山市制定出臺了《保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20年,全市基本形成集體林業的良性發展機制,集體林業產權制度更加健全,發展機制更加靈活,管理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政策保障更加有力,農民林業年人均收入超過3000元,實現森林資源持續增長、農民林業收入顯著增加、國家生態安全得到保障、林業產業健康發展的目標。
(二)集體林地林木流轉更加規范
全市五縣(市、區)都在使用云南省林權綜合管理信息平臺,主要用于林權登記、制證、發證、數據查詢等。依托平臺,探索建立“互聯網+森林資源資產評估”體系模式,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分析,形成全市不同林地、森林植被、立地條件下的基準價格和較為透明的動態林權價格體系。
(三)集體林地收益權得到保障
全市2019年實施補償的生態公益林面積為468.47萬畝,省級共下達保山市天然林停伐保護資金8639.11萬元,已按時足額撥付到各縣(市、區),天然林停止商業性采伐工程的實施,保證了農戶的收益權,同時天然林生態系統得到有效恢復,生物多樣性得到科學保護,生態承載力得到顯著提高,為進一步完善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集體林業發展規模明顯壯大
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使林農投入林業生產的積極性極為高漲,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建成以核桃、澳洲堅果、油茶等為主的木本油料林產業基地578萬畝,年產量14.56萬噸,農業產值37.21億元,其中:核桃460萬畝,年產量14萬噸,實現農業產值35億元。2018年全市實現林業產業總產值148.3億元,較上年度增加23.7億元,增長率為19%。
(五)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建設能力顯著增強
在推進林業科技創新方面,市林業技術推廣總站的發明專利“螺旋狀交替環剝促進泡核桃早實豐產方法”獲中國專利優秀獎。全市通過審認定經濟林木良種共計32個,其中,培育審定良種昌寧細香核桃、騰沖紅花油茶。騰沖市2014年與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生態分院共同開發出《騰沖市林業綜合業務信息管理平臺》,建立林業基礎數據庫、GIS模塊及便捷功能、業務模塊便捷功能,實現林業綜合業務管理的橫向和縱向集成,實現多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提高數據采集和更新能力,達到提高森林資源監測能力,依法規范業務管理,高效服務林農。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工作仍需完善
部分重證、錯證、宗地移位,面積與實際管理使用不相符,林種樹種錯誤,部分林地未得到確權等問題尚未得到徹底解決,給部分農戶采伐申請、抵押貸款、林地征占用報批造成申請困難。
(二)機構改革后,目前林權頒證工作體制不順
隨著不動產統一登記和機構改革工作的推進,林權確權登記管理職責及人員編制應整合到新成立的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納入不動產統一登記。但目前因從省級層面還缺乏具體的操作細則,全市目前還在發證的隆陽區、騰沖市、龍陵縣使用的是“老證新章”,而且龍陵縣發證部門仍是縣林業和草原局,沒有發放林權類《不動產權證書》。就目前,自然資源管理部門至今未能完全承接林權登記管理相關業務。
(三)一些歷史遺留林權糾紛尚未得到妥善解決
特別是涉及林地征占用、經濟利益較大和縣際及州市際的糾紛,由于時間跨度大,歷經幾代人,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反復性的特點,且往往與其他矛盾相伴而生,調處難度很大。保山市與德宏州市際糾紛有24起,涉及面積5.07萬畝,其中最大一起糾紛是盈江縣支那鄉支東村委會達海村民小組、盞西鎮松坡村大洋塘寨與騰沖市猴橋鎮永興村崩麻、田心村民小組紅木樹地區糾紛,糾紛面積3萬余畝。龍陵縣與芒市尚有11起山林糾紛未調處,雖經雙方多次協商,但至今仍未達成協議,對行政交界地區的穩定產生一定影響。
(四)天然林停伐補助標準較低
隨著天保工程啟動,全面停止天然林的商業性采伐政策出臺,保山市涉及保護面積725.97萬畝,其中:集體662.01萬畝,占總面積的91.2%,集體天然林補助為每年每畝15元(停伐補助10元/畝·年,管護補助5元/畝·年),與森林資源的總體價值相比,補助標準過低,挫傷了林農的積極性。同時,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政策的實施,影響了林地、林木流轉,資源保護和林農收益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建議
建議國家、省級層面進一步明確林草部門在不動產統一登記中的職責邊界和業務范圍,解決各級林權管理服務中心在林權登記工作上職責不明的問題,將林權登記有關業務移交給自然資源部門,以盡快頒發新的不動產權證。
建議進一步建立健全林權抵質押貸款制度,從國家、省級層面出臺政策,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業務,探索林業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加快開發適合營造林需要的貸款品種,使信貸產品與林業生產周期相適應。
建議加大對新型林業合作組織的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從經濟林產業、林下經濟產業、電子商務等方面給予扶持,減輕涉林企業、合作社生產經營負擔,增強發展積極性。
建議提高天然林停伐補助標準,進而增加林農“造林、護林、用林”的積極性。
五、結束語
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飛快,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顯,并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此同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也獲得了極大地發展,這在調動林農主觀能動性,增加林農收入,同時對于解放林區生產力,保護森林資源,促進林業快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王鴻飛.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經驗之談[J].林業科技,2017,09: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