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剛 劉丹
摘 要:文章論述了低效林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分析進行低效林改造的意義,提出有效的改造舉措,為持續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關鍵詞:低效林改造;原因;意義;舉措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各地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強力進行污染治理,獲得明顯的綠色發展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在這一過程中,低效林改造占據一席之地。因為低效林的結構混亂、林木個體質量差,自身的密度和郁閉度、灌木林功能相互抵消。我們在此對低效林的改造工作進行簡單論述。
一、低效林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
低效林指的是因為人為因素直接影響或者自然因素的影響,出現的林分結構和穩定性失調,林木生長發育受阻,林區生態系統功能退化或喪失,進而導致林區生態功能、林產品產量或生物量顯著低于同樣立地和林分條件下其他林區平均水平的林區的總稱。分析低效林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國自然災害的發生十分頻繁,地震、洪水、冰雹等,這些自然災害會對森林植被帶來嚴重地破壞,導致大量樹木斷裂或死亡,短時間內難以恢復,形成低效林,這是部分地區低效林形成的主要原因。二是林區管理不科學,因為我國森林資源分布廣泛,很多地區進行林區發展缺乏科學的規劃和管理,在林地利用時沒有進行科學的評價和分析,導致管理方法不適當或目標不合理。比如進行樹木培育時比較盲目,森林經營技術比較落后等。三是林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不足,地方政府對此的政策標準不統一,申請標準較高,而很多林農的知識水平不高,對于政策的認識不到位,不能爭取到有效地政策支持和投資,無法及時對低效林進行改造,導致林區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形成更多的低效林。四是人類活動的影響,主要是人類的亂砍濫伐、大面積采伐、整枝和在未成林造林地內放牧等,或者將林地(特別是灌木林地)開墾為耕地、牧地等,形成林分結構新的不平衡,導致林區的水土容易流失,進而造成了新的低效林形成。
二、低效林改造的現實意義
(一)生態效益
進行低效林改造,將低效林的林分結構進行調整,種植更多的適應本地環境條件的樹木,可以豐富林地的植被條件,增加森林覆蓋率和植被覆蓋率,減少風沙、水土流失等帶來的影響,能防止土地沙化,有效涵養水源,調整區域小氣候,減少干旱等,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
(二)經濟效益
進行低效林改造,能夠改變林地的林分結構,改善生態環境,同時林木的生長條件也得到改善。可以充分利用水土資源,增加林木的生長速度和生長質量,增加林木產品的產量,從而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同時可以保持水土,改善土壤條件,增加農作物的生長條件,比如可以給林下經濟帶來良好發展環境,這樣可以提升林農的綜合性收入。
(三)社會效益
進行低效林改造,可以改善林區的地質條件,改善土壤狀況,同時可以增加林農的收入,帶動周邊地區剩余勞動力就業,解決林農經濟困難的問題,帶來較高的社會效益。
三、對低效林進行改造的有效舉措
(一)推行分類經營,選擇合適樹種
因為不同林區具有不同的立地條件類型,帶來的低效林情況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進行改造時,需要推行分類經營。同時應根據林地現狀選擇封育改造、補植改造、間伐改造、調整樹種改造或綜合改造等不同的改造方式,但主要還是調整樹種改造應用較多。一般來說,經營分為以下三種類型:一是選擇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地方進行速生豐產林基地改造;二是選擇水源不夠但適合本地其他樹種生長的地方作為用材林或者防護林基地改造;三是針對不適合闊葉樹生長的地方,可以選擇針葉樹或灌木種植改造。在進行低效林改造時,需要考慮現在的立地條件,盡量選擇改造比較經濟適用的類型進行改造。對于干旱地區,不要強制要求提高樹種和林地的蓄水能力,而是加強抗干旱能力的樹種的培養,循序漸進地改善其立地條件,從而增加林木和林地的蓄水功能。在選擇樹種時,本著“適地、適樹、適種源”的原則,選擇本地有相似類型,或者在本地生長良好的樹種,如果改造目標是經濟林,應選擇本地生長旺盛、經濟效益好的品種,這樣可以促進樹種快速適應土壤條件,實現林木的快速生長和經濟效益的提升。
(二)強化營林工作,打造健康生態
低效林產生的原因之一是營造林管理不科學,技術措施不到位。因此在改造過程中,要加強營造林管理和可能影響林木正常生長因素的防控,尤其加強病蟲害監測和防治,打造健康的生態環境。做到合理規劃造林密度,在當前林分的基礎上,選擇適宜的搭配樹種,或增加原有樹種的培育;清理干凈林區的枯草樹葉,最好可以進行腐化,作為肥料豐富土壤肥力;保護現有的優勢鄉土樹種。改造作業后,一定時間內應禁止或減少改造區的人為活動,讓林木自由生長。以高山地區為例,由于林木年生長量小,進行改造不適宜選擇更替方法,最好選擇群團狀補植、林冠下補植,補植完成后進行封山育林管護。
(三)加強撫育管理,實施規范經營
在進行低效林改造的同時,還需要進行規范化經營管理,這是避免現有林再次轉化成低效林。因此改造區要加強幼林撫育管理。安排專職人員定期進行松土除草、扶苗除蔓,避免次要植物與目的樹種競爭生長空間和營養,對穴外影響幼苗幼樹生長的高、密的雜草和灌木,要及時割除,做到除早、除小、除了。及時伐除長勢細弱、沒有前途的樹木,補植上優良的目的樹苗,提高林分整體水平。定期施肥和灌溉,確保林木得到充足的營養,尤其是在出現自然災害之后,要根據土壤變化情況進行有效彌補,必要時可以打造林區-林下生態種植模式,豐富物種多樣化,提升林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增加林地本身的自我恢復能力和抵抗能力;對于進行大面積改造的低效林,比如高山地區,注意防寒和保暖,避免干旱、暴風雪等特殊天氣的侵襲。
四、結束語
低效林最大的問題就是林分結構與穩定性失調,不利于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導致低效林出現的原因較多,需要綜合進行處理。因此,進行低效林改造具有較高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有利于提高林木資源的質量水平,優化森林結構。所以林業部門要重視對各個地區的低效林進行改造,發揮他們的生態環保價值。
參考文獻:
[1]高海平.低效林改造舉措與現實意義研究論述[J].中國林業產業,2017,(02):209.
[2]李亞林.推進低產低效林改造的對策建議[J].中國林業經濟,2019,(0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