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華
循環農業是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與加工業有機聯系的綜合經營方式,不僅能夠解決農業面臨的污染問題,還可以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果,從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
進入新時期以來,山東省菏澤市即可生態農業發展建設,積極探索生態農業可持續性發展之路。
一、生態農業的范疇
近年來,菏澤市重點做好推廣減量節本增效技術,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開展低產田改造工程,實施統防統治技術;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養殖場排泄物治理,實施水產養殖污水循環利用,開展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開展農村新型清潔能源利用;探索推廣生態種養模式。重點推廣“農牧結合循環型”生態養殖模式,倡導自然、生態、綠色的養殖方式。開展水產混養、套養;開展森林菏澤建設。加快平原綠化,加強生態公益林管護,保持了較高的森林郁閉度,有效提升了全區的生態環境水平。
二、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存在的問題
(一)生態循環理念缺乏
廣大農民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夠,存在著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傾向。相關部門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宣傳引導力度不夠,這些觀念的缺失導致了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長期得不到根本解決。
(二)資金投入力度不夠
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廣大農業生產經營者資金實力有限,一時難以籌措到足夠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資金。加之生態循環農業投入大、運行成本高、見效慢,種養者不愿投入。雖然市、縣財政近年來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投入有較大幅度的增加,但比之實際需求仍有較大的距離。
(三)農技力量薄弱
生態農業是一全新的業態,但目前這方面的技術力量嚴重不足。一是鎮街農技人員隊伍老齡化,后續農技力量也較薄弱,一些生態循環農業已有的技術得不到很好地推廣應用。二是對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技術研究和探索不夠,一些生態農業急需的技術無法得到很好地滿足。三是生態循環農業的執行者農民,大多文化技術水平較低,無法很好地實施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各項技術措施。
(四)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率低
由于目前農業生產仍以千家萬戶經營為主,農戶環保意識不強,農業廢棄物回收相對比較麻煩。加上缺乏專門的回收機構,致使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率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環境的污染。
三、發展生態農業的對策
(一)提高對生態循環農業的認識
要通過各種媒體宣傳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全社會對生態循環農業的認知度,提高農民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認識,增強其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良好氛圍。
(二)加大對生態循環農業的投入
生態循環農業系全社會系統工程,因此,一要制定有利于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財政政策,加大政府對其發展的投入。政府應安排生態農業專項資金,有計劃地開展生態建設規劃、技術培訓、經驗交流和試驗示范的補助。二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機制,積極引導鼓勵民間工商資本投資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拓展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資金渠道。三是金融部門要加大對生態循環農業的支持,制定優惠的支持生態循環農業信貸政策,增加對生態循環農業的政策保險險種和覆蓋面,以解決農戶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資金需求和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三)增強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支撐
一是要圍繞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全過程開展科學研究和科技引進、創新,加快生態循環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率和轉化率,提高生態循環農業的經濟效益。二是要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治、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測土配方施肥、畜禽排泄物治理、動物尸體無害化處置、秸稈還田等行之有效地技術措施的推廣應用,促使生態農業良性有序發展。三是要繼續實踐和探索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要繼續建設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點和示范工程,推廣立體養殖、生態種植,“種、養、沼”三結合的物質循環多級利用生產模式。通過示范點的以點帶面形成輻射效應,推動全區生態循環農業持續健康發展。要積極探索應用生物食物鏈和能量轉化規律,擴大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空間,達到物質良性循環、資源節約的目標。還要立足于蕭山區實際,依托現有的農、林、山、水資源,積極發展創意農業,打造文化型、旅游型、生態景觀型、品牌型農業。開發養生林業、民宿經濟,打造濕地公園、休閑公園,發展陽臺、屋頂農業。
(四)建立完善生態循環農業考核制度
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生態循環農業考核體系,對各項指標進行量化,使之看得見、摸得著、可計算。同時要明確各部門的具體工作職責,真正將責任落到實處。其次要加強對生態循環農業項目建設的監管,要督促項目單位認真落實建設任務,按期保質保量完成項目各項指標。再次要認真落實各級農業主管部門生態循環農業責任監管員和技術指導員的工作職責,制定工作目標任務,明確其崗位職責。
四、結束語
上述各項制度和要求要列入年度工作考核范疇,以一整套強有力的制度體系保障生態循環農業健康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