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針對公路大中修項目實際情況,對其水穩就地冷再生技術具體應用進行深入分析,提出施工中需要注意的要點,最后經實踐得出該項目水穩就地冷再生施工順利完成,質量合格,所用水穩就地冷再生技術合理可行,可為類似公路大中修項目提供技術參考的結論。
關鍵詞 公路大中修;水穩就地冷再生;技術參考
G241國道起迄樁號為K2074.125~K2084.621,長度10.496km,路面寬8m,路基寬8.5m,其大中修項目擬采用水泥穩定碎石底基層冷再生技術,水泥采用P.S.A32.5,其劑量按照4.5%嚴格控制?,F圍繞該項目,對其水泥穩定碎石底基層冷再生技術具體應用做如下深入分析。
1施工準備
在冷再生施工開始前,需要對原路的路面進行清理,冷再生施工中需要用到的材料均為原路再生料,未經試驗檢測和試驗檢測不合格的材料,均不允許在施工中使用,否則將產生質量問題與隱患。施工機具設備配置如表1所示。
2施工工藝
(1)路面清理。在冷再生施工正式開始之前,應先對原路的路面進行認真清理,將原路面打掃干凈,安排專門的測量人員以設計要求為依據,結合原路面實際破損狀況做好施工放樣,以此確定具體的冷再生寬度與深度,對于原瀝青混凝土面層厚度大于4cm時,應先對原瀝青路面進行銑刨,以確保冷再生施工完成后的效果[1]。
(2)水泥撒鋪。在正式施工前,應先通過試驗段施工和計算確定單位面積的水泥撒鋪用量,就地冷再生設計厚度為20cm ,采用4%的水泥就地冷再生,考慮到水泥撒鋪損耗及確保成型后取芯厚度,水泥用量調整為4.5%,計算水泥用量按每平方米20.7kg控制,在現場按照這一布料數量將水泥撒鋪完以后,利用人工及時將撒布完的水泥攤鋪均勻,清理放樣邊線以外的水泥。
(3)拌和施工。利用WR200就地冷再生車將原路面上的水泥攪拌均勻,WRA200冷再生車在施工時應控制下刀深度,按22~24cm控制,機械工作轉速控制在1500轉, 以便保證冷再生成型后路面的厚度,在冷再生機械工作時,應安排專人對攪拌和的深度與均勻度進行隨時檢查,使冷再生混合料能夠達到合理的級配。拌和時,要使用灑水車隨時進行灑水,施工現場的作業人員要根據混合料實際含水量進行調整,使實際的含水量比最佳含水量大1%~2%[2]。
(4)碾壓。根據攪拌混合料的實際情況,首先采用60t悍馬單鋼輪振動壓路機,對已就地冷再生的路面進行初壓2遍,然后采用GR1653平地機對再生基層進行整平,確保路拱及彎道橫坡符合設計規范要求,復壓2遍,檢測壓實度是否滿足規范要求,否則應增加壓路機碾壓遍數,對于壓路機無法碾壓的部位,可采用小型壓實機械進行處理。
(5)清除多余混合料。在完成了攪拌與初壓施工后,應立即使用平地機對比兩側略高的混合料進行清除,考慮到該路段交通量相對較大,故為了避免車輛擁堵,需先將混合料臨時堆放于路兩側,在冷再生段混合料的實際強度達到要求后進行裝車,將其運輸到指定的施工地點。
3質量要求
3.1 基本要求
(1)冷再生后基層質量必須滿足圖紙與規范提出的要求。
(2)各類原材料的實際用量都需要按照圖紙來嚴格控制。
(3)對混合料的拌和必須達到均勻,使級配達到要求,并防止離析現象的發生。
(4)在碾壓至要求的混合料壓實度后,立即進行養生,養生后的各項指標均需達到規范提出的要求[4]。
3.2 檢查項目、方法和要求
(1)壓實度:按照規范要求,在每條車道按照200m的間隔距離設置2處測點進行檢測,要求達到95%以上。
(2)平整度:采用3m直尺按照200m的間隔距離設置2處測點進行檢測,每個測點連續檢測10尺,要求不超過15mm。
(3)縱斷高程:采用水準儀按照200m的間隔距離設置4個斷面進行檢測,偏差不能超過+5mm和-20mm。
(4)寬度:采用尺量的方法按照200m的間隔距離設置4個測點進行檢測,結果要滿足設計要求。
(5)厚度:按照規范要求,在每條車道按照200m的間隔距離設置1處測點進行檢測,偏差不能超過-12mm。
(6)橫坡:采用水準儀按照200延米的間隔距離設置4個斷面進行檢測,偏差不能超過±0.5%。
(7)強度:按照規范要求檢測,結果應滿足設計要求。
(8)外觀:采用目測的方法檢測,表面應保持平整和密實,沒有坑洼,且接茬處保持平整,沒有彈散、浮料、輪跡與縫隙[3]。
經現場檢測,本次冷再生施工完成后,以上各項指標的檢測結果均合格。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水穩就地冷再生技術在公路的大中修項目中十分適用,能最大限度利用舊路材料,減少大中修經濟投入,并能縮短工期,減少封閉交通的時間。
參考文獻
[1] 馬在宏,李豪,盧勇,等.水泥就地冷再生基層銑刨料性狀特征和級配影響因素研究[J].中外公路,2018,38(2):263-268.
[2] 陳祥峰,常明豐,牛曉博,等.水穩基層泡沫瀝青冷再生配合比設計研究[J].北方交通,2016,20(3):55-58.
[3] 朱建勇,何兆益,謝建平.貴州省水穩基層就地冷再生路面結構設計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5,10(10):10-13.
作者簡介
李勇(1974-),男,湖南張家界人;學歷:本科,職稱:工程師,現就職單位:慈利縣公路建設養護中心,研究方向:交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