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廖旭慧,吳勤麗,張 海
(麗水市人民醫院病理科,浙江 麗水 323000)
宮頸癌是嚴重威脅女性健康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位居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第二位[1-2]。近幾年的數據統計發現宮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并趨于年輕化[3]。由于我國居民的健康意識不斷上升以及宮頸癌篩查技術的普遍應用,越來越多的患者在發病早期或癌前病變的階段得到及時診治。目前學者普遍認為年齡小于35歲者為年輕宮頸癌,大于等于35歲的為中老年宮頸癌[4]。年輕宮頸癌與中老年宮頸癌患者的臨床和病理特征不盡相同,因此,分析不同年齡宮頸癌患者的臨床和病理特點對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重要意義。IA2~IIA2期宮頸癌是一組具有預后不良因素的宮頸癌,具體表現為宮頸腫瘤大,不易控制,后期可能發展到其他部位。2019年國家綜合癌癥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指出:IA2~IIA2期患者首選手術治療[5]。本文通過對不同年齡段的IA2~IIA2期宮頸癌臨床病理特點進行分析,為臨床醫生治療方案的選擇及預后影響因素的評估提供參考。
回顧性分析麗水市人民醫院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診治的113例IA2~IIA2期宮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住院行手術治療。患者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完整;②經病理檢查符合《2019年NCCN 宮頸癌臨床實踐指南》IA2~IIA2期。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嚴重性疾病,例如心肺功能有障礙、肝腎功能不全以及有其他腫瘤疾病;②患有聽力障礙或語言障礙;③在治療過程中有轉院,退出治療的經歷以及中途死亡的患者;④患者處于孕期或者哺乳期。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對象根據年齡分為<35歲組(52例)和≥35歲組(61例)。
比較兩組患者的資料,包括:①臨床資料:初潮年齡、初次性生活年齡、是否吸煙、孕次、產次、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情況等;②病理資料:腫瘤生長方式、病理類型、病理分化程度、切緣是否陽性、術后病理危險因素等。

<35歲組患者初次性生活年齡顯著低于≥35歲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首發臨床癥狀中接觸性出血發生率顯著高于≥35歲組患者(P<0.05),而陰道不規則流血發生率顯著低于≥35歲組患者(P<0.05),<35歲組患者吸煙率顯著高于≥35歲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初潮年齡、孕次、產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且HR-HPV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宮頸癌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clinical data for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兩組患者病理類型、臨床分期、切緣狀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35歲組腺癌比例、臨床分期Ⅰ期比例、切緣陽性比例均顯著高于≥35歲組。兩組患者腫瘤生長方式、病理分化程度、宮旁浸潤、宮頸浸潤深度和淋巴脈管間隙浸潤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腫瘤生長方式均以外生型為主,<35歲為46.15%,≥35歲組為40.98%,見表2。

表2 兩組宮頸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pathological features for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據統計宮頸癌全球每年新發病例約50萬,占所有癌癥新發病例的5%,其中80%以上在發展中國家[2]。中國每年新發病例達13.15萬,宮頸癌死亡人數每年約5.3萬,約占全部女性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18.4%[6]。根據2015年中國癌癥統計報道顯示,雖然其他發達國家宮頸癌發病率呈現下降趨勢,但中國的宮頸癌發病趨勢依然增加,患者多見于30歲至59歲之間[7]。2001年國際婦產科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流行病學和統計學調查報告,20世紀宮頸癌的發病年齡由50年代的平均年齡60歲下降到90年代末的50歲,年輕婦女宮頸癌(<35歲)患者的構成比由9%上升到24%。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統計數據顯示在全部宮頸癌患者中,<35歲的者占比從90年代初的5.01%上升至90年代末的9.88%[6]。
本研究通過比較<35歲宮頸癌患者和≥35歲宮頸癌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結果發現<35歲組患者的初次性生活年齡顯著低于≥35歲組患者(P<0.05),提示與≥35歲宮頸癌患者相比,<35歲者更易出現初次性生活年齡早。國內孫曉東等[8]研究發現<35歲宮頸癌患者早期性生活比例顯著高于≥35歲者,與本研究結果相同。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習慣和生活觀念的變化,青年宮頸癌患者發病率不斷上升,這與患者過早性生活、多個性伴侶、高危型HPV持續感染、抽煙、酗酒等因素相關[9]。此外,年輕女性的生殖道發育尚不成熟,對精液組蛋白、HPV等物質較為敏感,容易造成宮頸上皮內瘤變,若未及時診治或監測,則可能發展為宮頸浸潤癌[10]。本研究比較了兩組患者的首發臨床癥狀,結果發現<35歲宮頸癌患者接觸性出血發生率顯著高于≥35歲組患者(P<0.05),而陰道不規則流血發生率顯著低于≥35歲組患者(P<0.05)。此外,本研究結果還發現<35歲組患者吸煙率顯著高于≥35歲組患者(P<0.05),年輕女性吸煙及被動吸煙的總人數在逐年增加,自Winklestein 在 1977 年報道吸煙與宮頸癌相關后,吸煙對于宮頸病變的影響逐漸引起關注。吸煙可以抑制人體免疫系統,增加 HPV 感染的概率,同時煙草中的致癌物質對宮頸上皮有直接致癌作用。
宮頸癌的病理特點與患者的預后和復發密切相關,本研究比較了兩組患者的病理特點,結果發現<35歲組腺癌比例、臨床分期Ⅰ期比例、切緣陽性比例均顯著高于≥35歲組。國內有學者選擇了100例宮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年齡分為<35歲和≥35歲組,結果發現<35歲組腺癌比例為24.0%,顯著高于≥35歲組的6.0%,且在臨床分期比較中<35歲組Ⅰ期比例較高[8],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似。35歲以下宮頸癌患者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與腫瘤大小、臨床分期、盆腔淋巴結轉移、宮頸浸潤深度緊密相關,而本研究資料顯示,兩組患者腫瘤生長方式、病理分化程度、宮旁浸潤、宮頸浸潤深度和淋巴脈管間隙浸潤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腫瘤生長方式均以外生型為主,<35歲為46.15%,≥35歲組為40.98%。以上結果提示年輕宮頸癌患者由于切緣陽性比例高,從而與其復發有關,應引起臨床重視。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比較不同年齡IA2~IIA2期宮頸癌臨床病理特點,發現性生活過早、吸煙在<35歲年齡組更易發生,其在宮頸癌發生中起重要作用,年輕宮頸癌患者腫瘤類型中腺癌比例增加,且易發生切緣陽性。本研究將繼續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并進一步分析患者復發情況及其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