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以全新的姿態走向世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城市的發展速度加快,導致新城區崛起并迅速覆蓋了老城區,市中心隨著工業發展、經濟發展,再到現在的信息發展,而不斷改變。昔日的城區逐漸沒落,被新的市中心所替代,老城區要么被新城區所包圍,要么被取而代之。文章以長春市南關區全安廣場社區為例,通過對該地區現狀的實地調研與分析,挖掘老舊住宅區潛在的發展價值,為城市老舊住宅區的景觀改造設計提供合理性建議,提高居民的居住品質,提高城市的整體形象,推進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城市;老舊住宅區;景觀
一、研究背景
1949年以來,我國一直處在住宅大量建設階段,其中人們的居住環境、住宅面積和質量的提高,多種樣式的空間及建筑形式出現,都受社會背景及經濟條件的影響。但早期的建筑形式和住宅設計只局限于滿足居民生活需求,并沒有把未來發展作為規劃設計中的一部分。目前,對于老舊住宅大多采用拆除重建的方式,導致出現大量建筑垃圾,不僅造成環境污染,也產生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如今,人們對住宅改造的研究遠遠少于對很多其他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研究,而從住宅的功能性、建筑密度和人們日常生活接觸度來說,相較于建筑研究性更大,因此有必要深入地分析并研究如何進行住宅改造設計。
二、概念闡述
俞孔堅認為,“景觀設計是關于土地的分析、規劃、設計、管理、保護和恢復的科學和藝術”。從概念中我們可以理解為對景觀的改造,應以其當前現狀為基礎,建筑規劃在滿足其基本需求的基礎上研究其景觀設計的本質,從而設計出人性化的人居環境。就建筑、規劃、可持續研究設計而言,景觀設計的深層意義在于對關乎社會民生的居住空間的設計,也是對在這個居住場地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及土地間的關系相結合起來的社區的設計,即景觀的本質含義是社區的概念。
三、以長春市南關區全安廣場社區為例對老舊住宅區景觀現狀進行研究
(一)區位概況
全安廣場社區位于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社區北起吉林大路,南至東嶺街,東起濱河路,西至大經路,亞泰大街由南到北貫穿了整個社區,交通便利,周邊基礎設施齊全。項目研究的范圍主要是針對全安批發二期小區、中環17B小區、全安二期小區、伊通家園小區、中環小區、超高壓小區、城開小區等七個社區進行的。
(二)長春市南關區全安廣場老舊住宅區景觀存在的問題
1.建筑本體環境殘損及基本功能缺失
老舊住宅一般采用磚混結構建造,外立面墻體以涂料為飾面,這些住宅區因為年久失修,又常年受外部自然環境的影響,部分外墻體表皮脫落、污損、開裂、雨水滲透現象常見。
住區綠化環境現狀不佳,綠地占用以及廢棄現象十分突出,綠化環境質量較差,呈現單調乏味的零散布局,缺乏公共景觀,人和綠地交流少。受建筑密度較大,可供安排的公共綠地空間狹小。老舊住宅建造受社會背景影響,建筑布局使整體空間形態趨向簡單化,缺乏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缺少共有領域,缺少較為集中的公共空間為住戶提供共享交流的場地。
2.基礎條件不健全
老舊住宅區沒有合理的排水系統,每逢雨季,區內排水系統老化淤積使老舊住宅區內形成大面積水澇;區內僅有少量的公共照明設施,裸露的電線附在建筑表面;娛樂設施不足;路面破損嚴重;停車泊位數量較少,亂停亂放現象嚴重,給居民出行與整體居住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大量臨時違章建筑和底商,成為小區景觀視線上的“毒瘤”,缺乏同城市肌理的連接。
3.人文關懷缺失
在當時歷史背景下,老舊住宅的建造多以青年為主體,缺乏與現代媲美的設計感,缺少對特殊人群的關懷。與現代的新造住宅區相比,其缺少兒童及老年人活動的娛樂場所,缺少針對特殊人群的無障礙通道的設計及基礎設施。
(三)長春市南關區全安廣場老舊住宅區景觀出現問題的原因
1.社會背景的產物
長春市南關區全安廣場老舊住宅區建于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是長春經濟快速發展下的歷史產物,這個時期的城市發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此區地理位置優良,但年代久遠,設施老化,想要拆除重建的成本過高且時效過長,便演化為了長春城市發展規劃過程中的“雞肋”,迫切需要進行更新改造。
隨著社會的發展,結構、階層、生活方式的更換,城市文化風貌及居民的價值觀都在發生變化,這些都是城市中老舊住宅區更新變化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2.精神文明的發展
城市的快速發展,生活壓力的增大,導致人們開始向往自然景觀優美的鄉村和恬靜宜人的生活狀態,人們開始從注重物質生活的享受轉為更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受歷史背景影響,其建筑空間結構雖在一定時期內滿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但與現在的住宅空間及基礎設施條件相比,相差甚遠,原有的設計理念無法滿足當代人的住宅需求。其住宅區空間內外部的景觀形態較少,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及日常生活的交流互動。在此環境下,人們對于景觀環境缺少歸屬感。
3.管理的缺失
在住宅區的管理方面,物業的管理缺失使其朝著自營式發展??臻g布局設計及管理的缺失,導致綠化面積縮小,居民自主將綠化占用改造成“自家菜園”現象嚴重,原有少量植被被破壞,對植被無修剪管理,嚴重影響居民的采光和通風。從這些問題可以看出,長春市南關區全安廣場老舊住宅區整體空間的功能性不強。
四、長春市南關區全安廣場老舊住宅區
景觀改造設計策略
以建筑本體、基本功能、基礎條件、人文這四部分為脈絡嫁接整個環境形態的靈魂,連接整個城市景觀,加強同城市環境的聯系,具體表現為外圍改造、景觀設計的改造、筑造共享空間、基礎條件改進、體現人文關懷等五種改造設計策略來完善老舊住宅區的更新。
(一)外圍改造
老舊住宅區的外圍護結構是住宅建筑外部形象美觀的基礎。隨著節能環保的理念的日益成熟,在對建筑外貌進行修繕改造的同時,應以節能環保為基礎,以建筑節能為標準,利用可持續性理念將技術及舊房改造所面臨的問題相結合。將墻體外保溫設計融入其中,不改變其外部結構,改造過程中可對附屬構件進行色彩及裝飾物的添加及處理,從而使其更具層次性、豐富性并刺激居民感觀。其中對于特色的建筑形式要給予保留,在改造的過程中保留其文化特色。
(二)景觀設計的改造
建筑結構對于小區改造具有局限性,在改造過程中,以居民居住需求為主體,與周邊環境再生相結合,多方位考慮,提高整體綠化面積,使景觀與空間相互交融。其中大部分老舊住宅小區基礎條件有限,景觀綠地面積本來就少,必須合理利用現有的空間,最大程度地進行景觀綠化改造。同時在改造過程中,注意梳理軟硬質景觀的層次結構,在植被種植上避免大塊面的草皮種植,要保護原始遺留樹種,盡可能使用本地區樹種。
(三)筑造共享空間
共享空間的創建能豐富社區生活,有助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僅豐富社區風貌,增加社區社群活動,對于整體住區的生存與再生也有很大作用。
將住區圍合形成共有空間,并對其進行景觀的營造,通過裙樓組織人流線,形成半公共空間,而人流路線及景觀小品在半公共空間中又起到分割的作用,形成具有多功能、多層次的整體空間。共享空間不僅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溝通交流的場所,也使人與自然相融合。
(四)基礎條件改進
對住宅區排水系統進行維修,避免區內形成大面積淤積水澇現象,可利用雨污分流裝置對水資源再利用;增加住宅區照明設施,對人流通道入口處及視覺盲區進行整體規劃排布,按強弱電把裸露在室外的電線進行地下埋設;在不破壞區內植被生長的前提下增加停車泊位,可結合周邊相鄰建筑進行綜合管理,早晚停車進行合理安排統計,使其交錯停放,減少亂停亂放的現象產生;住區內對商業空間的建設是必需的,要在小區范圍內完善商業配置,使店面店招趨向統一的形式,既滿足居民購物需求又使建筑外貌更顯整體性。
(五)體現人文關懷
針對老舊住宅區的改造應滿足居民需要,運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理解人在空間行動中的特殊心理活動,其中要重視特殊人群的需要,豐富社區內服務設施,設置無障礙通道,為每個公共空間設置特殊座椅,通過細節體現老舊住宅區的人文關懷。
五、結語
長春市老舊住宅區不僅現有存量巨大,而且具有一個共同特征,即由于城市發展進程的加快,居民人口向新城區搬遷導致老城區人口數量減少,老齡化現象嚴重。長春市住宅區建造時間早,雖然使用年限未到,但住宅區功能相對老化,居民不滿足于現在的生活環境。因此,老舊住宅區景觀改造設計能夠延長老舊住宅區的使用壽命,提高住宅使用效率,為城市老舊住宅區提供環境升級的機會,不僅創造舒適、休閑、宜人以及各項功能齊全的景觀環境,使居民的居住品質得到提升,也能夠保留老一輩人們的城市記憶和歷史文脈。
參考文獻:
[1]劉鴻儒.實施城市老舊小區綜合整治的思考[J].城市建筑,2016(8).
[2]張琳.低沖擊視角下的城市新區開發建設策略研究[D].中南大學,2014.
[3]劉麗娜.舊居住小區改造的必要性[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22).
作者單位:
長春大學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