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軍 史志輝
摘 要:近年來,寧波經濟社會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市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市民對生態環境保護也愈發重視。根據現狀,寧波生態環境保護還有不足之處,多方面因素限制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文章對寧波環境保護現狀進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對策。
關鍵詞:寧波;環境保護;生態環境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向縱深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建設寧杭生態經濟帶”“加快建設中意寧波生態園”,對寧波生態文明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寧波的經濟總量進入“萬億俱樂部”,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市民對優良生態環境的需求也愈發明顯。
一、寧波生態環境保護現狀研究
(一)不足之處
1.存在部門之間合作不充分的現象
在環境保護的相關行政領域當中,時常會出現多頭執法、重復執法的現象。無法集中力量、無法抓住“牛鼻子”去解決環境保護當中最需要攻堅的問題,造成行政力量的削弱和損失,導致執法困難和無力。環境保護需要精確的判斷和合理的選位,要求集中注意和資源優勢,合作不充分很難解決突出的尤其是基層的環境保護難題。
2.生態環境制度建設滯后
筆者經過調查了解到,寧波市關于環境保護的條例、法規相對而言是比較欠缺的。更重要的是,很多的法規、條例基本上都很難體現寧波自身的特點特色以及發展情況,在一定的程度上很難準確地實施和落實。而且有很多法規、條例已經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新的一些法規也沒有及時補充上來。很多條例沒有準確的實施細節,落實起來很容易被鉆空子、打擦邊球。
3.居民環保意識較低
居民還沒有真正意識到環境保護的現實價值和意義,參與和實踐意識比較低。比較贊同政府文件的內容和官方新聞的講述,但是難以產生共鳴。而且,居民參加環境保護的渠道也較為狹窄,有些公民有參與之心卻無參與之力。市民參與相關的環保行動大部分是在政府的引導下進行的,居民自覺行動的比例較低。容易受到他人的干擾,往往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效果,難以將環保意識內化于心。
(二)成就
1.生態環境管控有了新的機制
出臺《寧波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進一步建立完善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體系;實施修訂后的《寧波市環境污染防治規定》,進一步完善寧波市生態環境保護法制體系。完成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對全市約固定污染源信息進行排查和登記,建立跨部門的信息共享和動態更新機制。用“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框住空間利用格局和開發強度,成為統籌地方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產業空間布局的硬約束。完成“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劃分試點,進一步提升全市社會經濟發展的保障能力。
2.生態環境服務有了新的舉措
全面推行“生態環境議事廳”“環境咨詢日”等生態環境服務新措施,推動建立政府部門、企業和公眾三方共治的新型生態環境問題解決模式,提高企業污染治理和綠色發展水平。推廣開展環保管家第三方服務,推動聘請第三方專業環保服務公司作為“環保管家”,幫助企業建立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源頭減少企業違法行為的發生。開展“綠色保險”服務試點,構建“保障+服務+補償”為一體的綠色保險體系,提升企業生態環境管理能力和環境問題源頭化解能力。探索開展綠色供應鏈改革試點,引導區域龍頭企業將上游供應鏈企業的環境行為作為產品入場必要條件,促進供應鏈企業將生產效益和環境行為有機統一,帶動產業鏈向綠色環保發展。
3.綠色發展保障有了新的推進
深化總量控制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年度主要污染物減排項目全部完成,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項主要污染物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減排任務。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制定印發《寧波市節能環保產業集群發展專項規劃(2019-2025年)》,全市節能環保產業實現較快增長。深入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77項政務服務事項全部實現“掌上辦”“網上辦”,在確保環境質量的前提下,重大項目環評審批從正式受理到環評批復僅需15個工作日,創造了重大項目環評審批的“寧波速度”。
二、寧波生態環境保護對策分析
(一)加強治理功能的整合
中共寧波市十三屆七次全會明確指出要根據不同地方的情況因地制宜,盡快推出各地的環境資源消耗的約束指標,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總量。通過制定完善的碳交易管理制度以及相應的激勵機制,調動市場中各個企業的積極性,推進市場中碳交易的開展。將人居環境改善與城市發展、區域統籌結合起來,促進生活垃圾分類行動向縱深發展,推進市域治理能力高水平現代化。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按計劃持續推進奉化、寧海和象山三地生活垃圾焚燒廠建設,做好洞橋垃圾焚燒廠新建項目建設前期保障工作,確保生活垃圾處置能力與寧波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相匹配;加強危險廢物處置,規范運行現有危廢處置設施,持續推進北侖、鄞州等地危險廢物綜合利用處置項目建設,加強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運體系建設,進一步增強寧波市危險廢物處置保障能力。推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設施建設,建成535個氣、水自動監測點位,基本覆蓋全市鄉鎮(街道)和全市水網,完善重點企業污染在線監控系統,增強環境質量動態監測能力;建設“寧波市生態環境綜合監管與協同平臺”一期項目,推動生態環境基礎數據規范化、標準化,實現數據實時共建共享和共用。
(二)建立完善的體制機制
應加快綠色發展相關法規的建設,完善有關的條例,健全環境保護和產業發展的監管制度,堅持依法執法,終身負責。加大政府的綠色采購力度,完善政府的綠色采購制度,將數字融入環境保護的全流程之中,對政府采購節能環保產品實施項目清單管理,對于采購對環境保護資源節約更加友好的產品的行為給予鼓勵支持,從而帶動全域農村人居環境的提升,造福寧波人民,并形成環境損害成本的賠償機制和環境保護的價格補償機制,建立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轉化機制。深入推進“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向省級以下開發區延伸,優化、簡化審批程序,開展建設項目環保設施“最多驗一次”改革和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清理整頓,基本實現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提升生態環境發展保障能力。優化產業扶持,對治污體系完善、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的企業,在項目審批、排污總量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扶持,尤其是符合產業政策的重點產業項目,做好環境要素保障,推動環境容量指標向效益好、環境污染排放少的領域和企業流動。構建以環境信用為基礎的差別化管理機制,通過執法監管、要素保障、試行輕微違法行為約談整改等方式,對環境信用好的企業予以扶持,推動環境信用在部門共享和聯合獎懲中應用,堅決防治“以罰代管”和“一刀切”等問題。
(三)建立信息一體化的生態環境治理系統
制定一套系統的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用嚴格的標準核算寧波市環境質量,以最高的要求確保環境保護制度的落實,加強督察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稅收改革,利用有效的稅收政策調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稅收。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來推進區域管理體制,尤其是城市管理體制。通過綠色發展,調動社會組織和居民個體的能動性,鼓勵和引導社會主動參與區域管理,建立起區域各力量協同管理的新機制,使環境保護思想深入人心。實施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建立現代化治污體系。細化落實《寧波市環境污染防治規定》《寧波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要求,壓實壓細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生態保護職責,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氛圍。積極配合寧波市人大常委會做好《寧波市生態保護條例》《寧波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立法調研,進一步完善寧波市生態環境法制體系,為依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奠定強有力的法治保障。加強生態環境現代化治理體系研究,謀劃高水平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的生態環境舉措,進一步完善寧波市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提高污染治理能力。探索建立跨部門協同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體制機制,聯合經信、交通、住建、水利、農業和綜合執法等部門以及公檢法等司法機關,搭建治水、治氣、治土、信息和執法協同平臺,強化協同治污,共同提升生態環境治污能力,改善寧波市環境質量。
三、結語
生態環境保護是新常態下寧波應對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節能減排的必然選擇,也是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重要機遇,更是寧波作為長三角南翼重要城市的歷史責任和擔當。環境保護的全面實施雖然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但只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并不斷總結經驗,就能夠形成具有寧波特色的環境保護措施和實踐效果、示范效應,助力美麗浙江建設,進而促進經濟發展向新維度發展。
參考文獻:
[1]蔡靖,牛麗紅.淺議環境檢測技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外企業家,2020(6).
[2]宗夢琪,張震,吳婭琳,等.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形勢、問題及解決途徑探索[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0(1).
[3]聶國良,張成福.中國環境治理改革與創新[J].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20(1).
[4]高蕾,趙凱琦,郭強.基于結構方程的我國不同社會群體生態環境意識向度分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
[5]彭麗筑,楊敏,許枋枋,等.荊州市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評價[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3).
作者單位:
中共浙江省委黨校